塞尔维亚(结束篇)
图:小文,晓薇
文: 晓薇
说说塞尔维亚
塞尔维亚,可以说是目前我们在巴尔干国家中关系最好的国家。他们的总统武季奇时不时会出现在我们的新闻中。今年九月三号大阅兵,他也来了。我们被北约炸毁的前南大使馆也在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拉德),如今两国免签,又有塞行直飞贝尔格莱德。这样,像我们这样的旅游团3个,就把一架飞机塞得满满的。起码作为到达和返程的国家,游客们一定会好好看一看的。而且从塞尔维亚到巴尔干各国的航班都很方便。
塞尔维亚位于欧洲东南部,巴尔干半岛中部的内陆国,东北与罗马尼亚,东部与保加利亚,东南与北马其顿,南部与阿尔巴尼亚,西南与黑山,西部与波黑,西北与克罗地亚,北部与匈牙利相连。国土面积为8.85万平方公里(科索沃地区1.09万平方公里),人口为800多万。 共有30个州,下辖198个区,首都贝尔格莱德。
公元9世纪起,移居巴尔干半岛的部分斯拉夫人开始建立塞尔维亚等国家。一战后,塞尔维亚加入南斯拉夫王国。二战后,塞尔维亚成为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6个共和国之一。1991年,前南开始解体。1992年,塞尔维亚与黑山组成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2003年2月4日,南联盟更名为塞尔维亚和黑山。
2006年6月3日,黑山共和国宣布独立。同年6月5日,塞尔维亚共和国宣布继承塞黑的国际法主体地位。 20世纪90年代的科索沃战争对塞尔维亚造成重大影响,2008年科索沃单方面宣布独立,塞尔维亚至今未予承认。
塞尔维亚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塞尔维亚被称作欧洲的十字路口,是连接欧洲和亚洲,中东,非洲的陆路必经之路。
贝尔格莱德,是塞尔维亚共和国的首都和最大城市,也是塞尔维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科技中心。贝尔格莱德是欧洲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已有7000多年的历史。这座经历了115次战争、44次被摧毁又重建的城市,犹如不死鸟般屹立在多瑙河与萨瓦河交汇处。1999年,北约轰炸贝尔格莱德,78天的战争,让城市变成一片废墟。
黑山的“离去”,让塞尔维亚变成了一个内陆国
塞尔维亚现在是一个内陆国,没有自己的港口,需要借港出海,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塞尔维亚的发展。其实在历史上塞尔维亚曾经拥有海岸线,可以自由出海。那么塞尔维亚为何失去全部海岸线,沦为了内陆国呢?
曾经拥有海岸线。塞尔维亚人属于南斯拉夫人的一支,南斯拉夫人指的是历史上迁徙到巴尔干半岛的斯拉夫人,包括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黑山人,波斯尼亚人,北马其顿人。
现在的北马其顿就是当时塞尔维亚占领的马其顿地区。在一战爆发之前,塞尔维亚版图包括现在塞尔维亚,黑山和北马其顿,拥有海岸线。而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波黑,当时属于奥匈帝国。
1991年,南斯拉夫解体,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马其顿,波黑先后独立。克罗地亚带走了南斯拉夫大部分海岸线,达到了1770公里,斯洛文尼亚海岸线40多公里,波黑海岸线24.5公里。而黑山本质上就是塞尔维亚民族,和塞尔维亚联系紧密,没有宣布独立,而是和塞尔维亚组成了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海岸线293公里。
但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遭到了西方的打压,2003年,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改国名为塞尔维亚和黑山,成为了一个松散的国家共同体,拥有共同的总统,外交和军队,但行政已经完全分离。2006年,黑山脱离塞尔维亚,正式宣布独立。就这样,塞尔维亚沦为了内陆国。从地图上很清晰地看到,黑山的独立,对塞尔维亚是多么的不利。但是,没有办法,黑山人要自己说了算。
游览塞尔维亚--欧洲的十字路口
早上离开克罗地亚的萨格勒布,前往塞尔维亚,将在贝尔格莱德乘机回家。塞尔维亚的诺维萨德市区。彼得罗瓦拉丁城堡。建于17世纪,完工于18世纪,(建了100年?)是奥地利为了防御奥斯曼帝国的攻击而兴建。昔日以军事防御功能为主的堡垒,现在已经成为塞尔维亚诺维萨德市的地标性建筑,也是我们这次旅游的一个景点。
“喝醉的钟”的独特设计--时针与分针“颠倒”:这座钟的长针是时针,短针是分针,与常规钟表相反。这种设计是为了方便多瑙河上的船夫和远处居民更容易辨认小时,因为在当时,小时比分钟更为重要。 这座巨大的钟有四面钟塔:钟塔位于城堡高处,四面皆有大钟,使用罗马数字刻度,直径超过两米,确保从多个方向都能清晰看到时间。
据说这个钟由于热胀冷缩的影响,在夏天走得慢,冬天走得快,所以才获得这么个称号。站在大钟下面,无论怎么看,也看不懂钟面上到底显示的几点?
它的作用:除了报时,它还为驻军换岗、船只航行和市民生活提供时间参考。(仅是参考?)钟仍需人工上发条,至今仍在正常运转。
登上彼得罗瓦拉丁城堡的“上城”区域,俯瞰多瑙河和诺维萨德老城的交汇穿城而过,一座斜拉桥像一双眼睛般的可爱地横跨在河上。
城堡下的民居,被那“喝醉的钟”下的那双戴眼镜的大眼睛,严密的“监控”着。
初秋的巴尔干地区,该收的农作物都已经“颗粒归仓”了。田里黄绿相间的是农作物收获后剩余的将作为饲料的秸秆,将会被“打包机”打成一个个圆滚滚的“大草包”,或是呈长方形的“草横包”,作为家畜冬季的饲料。绿色的应该是蔬菜地。
进入贝尔格莱德的“西大门”,正式名称为 Genex Tower,是塞尔维亚首都最具代表性的粗野主义建筑之一,也是社会主义时期南斯拉夫现代主义建筑的象征。建于1977-1980。两座塔楼,一座30层(住宅楼),一座26层(办公楼)。中间一个连廊连接。当中还有一个观景台,上面有一个旋转餐厅。(据说好像从未开张过)
“圣萨瓦教堂”,是贝尔格莱德市最宏伟的建筑。1935年建。萨瓦是当地一个传教士。因为伊斯兰教和东正教的矛盾被人烧死在此地。 此教堂的修建是为纪念他。
夕阳西下,卡莱梅格丹城堡望脚下的多瑙河与萨瓦河的交汇,山坡上,灯光亮起,人,建筑与树木都沉浸在一片静谧与和谐的氛围中…。
9/23,旅行的最后一天,回国航班延迟将近4个小时,刚好让我们有了充裕的时间去参观铁托的墓地,这也是圆了我们这些五零后人们的心愿-去看望一下我们当年的老朋友,南斯拉夫的铁托总统。
我们当年的老朋友---铁托总统。铁托总统于1980年逝世,他从40年代起带领南斯拉夫人民战胜了德国法西斯,团结起巴尔干各国建立起南斯拉夫人民共和国,和我们一起走在社会主义大道上。当年的南斯拉夫电影,(70年代)对于我们这代人,都是非常喜爱的。当年的南斯拉夫生活水平远高于那时的我们。
我们旅行的第一天到达贝尔格莱德,就去拜见了铁托总统的陵墓和南斯拉夫纪念馆。
92年南斯拉夫开始内战,几年之内,各国从南联盟中纷纷独立出去,然后又陷入相互厮杀的战争状态中。铁托40多年的努力成果变为一团散沙外加无数的陵墓,太令人唏嘘。
我们此刻候机的机场-贝尔格莱德尼古拉·特斯拉国际机场是塞尔维亚最繁忙、最大的国际机场,位于首都贝尔格莱德市中心以西约12–18公里的苏尔钦区,为4E级国际机场。 这个机场于1962年4月28日正式启用,最初名为贝尔格莱德机场,2006年更名为现名,以纪念塞尔维亚裔美籍发明家尼古拉·特斯拉。塞航的班机尾翼上涂装了特斯拉的照片,他也是马斯克崇拜的偶像。
有关巴尔干半岛的历史与地理知识(五,结束篇)
波黑和北马其顿
最后剩下的两个国家,就没有那么幸运了,提到波黑,大家也许觉得陌生,但是一提到萨拉热窝,大家都知道。
而现在的萨拉热窝是波黑的首都,如今已经人口稀少,四周环山的封闭地形导致交通不便,经济自然也难以发展。
波黑在海岸线上的份额可谓更惨,只分得25公里,这仅有的25公里海岸线,还暗礁林立,小岛屿多,根本无法建造大型港口,也就失去了经济价值。
雪上加霜的是,波黑境内多山,修路难度很大,这样糟糕的交通环境也阻碍了波黑的发展。经济上,波黑可以说是欧洲数一数二的穷国,但是波黑自身也在不断寻求突破,近几年波黑大力发展旅游业,也算是寻找到了新出路。
同样沦为内陆国的还有北马其顿,为了争取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北马其顿积极努力想要加入北约和欧盟。
可北约是成功加入了,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入欧遭到了希腊与保加利亚的反对力量阻挠。
北马其顿是一个女多男少的国家,盛产美女,许多女性从事模特行业,这里的工业发展薄弱,没有代表性工业,贫困人口高达百分之二十二,经济发展实在没有可圈可点之处。并且,由于特殊的地理构造,北马其顿地震频繁,国内甚至有一座马其顿地震博物馆,可见环境并不宜居,自然发展也就受限。
结束语
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其地理依托,曾经南斯拉夫的荣光借力于其特殊区位。南斯拉夫之所以会被西方国家盯上,最终走向分裂,也是因为其地理位置以及内部自然地势对民族的分割。
如今分裂之后,在各国的发展中,地理自然也是决定性的因素,分到最长海岸线的克罗地亚成长为了经济文化双腾飞的发达国家,斯洛文尼亚凭借一个港口的优势,GDP便遥遥领先。
而群山坐落的北马其顿,内陆国塞尔维亚则迟迟无法实现经济的飞跃,地理条件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可见一斑。
此外,我们可以从各国发展轨迹中看到,缺乏民族、宗教、文化共识的国家,哪怕短暂的凝聚在了一起,也是容易分散的,这对我国也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此次旅游,不仅是欣赏了各国的美景,更重要的是,让我们亲身抵达,亲眼目睹,亲身体验了战争的残酷,对各民族,各国家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各民族的团结是国家统一,和平的重要保证。没有和平,再光辉的成就,也会被一击而散。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