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的微笑
2025-1-16文|九喇嘛 一月,甲辰龙年即将收尾,准备喜迎乙巳蛇年。正想着如何好好度过这个年,没想到,自己却随大流染上了甲流,昏昏沉沉地躺了一个礼拜。刚有好转,右眼皮又开始跳,心里不禁嘀咕,不知道又有什么事情要发生。 果然,昨天家里的狗奥斯卡开始咳嗽,今天早晨似乎更严重了。奥斯卡幼年时在母胎里就带来的支气管炎,去年冬天没有复发,没想到这个不算太冷的冬天却复发了。带到宠物医院一检查,果然是支气管炎。还好,小家伙除了咳嗽,依然活蹦乱跳,对陌生人充满了热情。医生开了几百块的药,回家喂了药后,奥斯卡却突然不活泼了,中午还吐了一地,喂进去的药全吐了出来。果然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也不知道接下来会如何收场。 每到元旦,我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换墙上的挂历。这是从小养成的习惯。小时候的挂历多是大伯送的,大多是风景照片,少有艺术画。后来,不管搬到哪个城市定居,我都把这个习惯带在身边。我比较喜欢传统画作,近十年选的都是“故宫福历”。一来,它的印刷精美;二来,故宫出品的这款挂历风格深得我心;三来,纸张质量有保证,用完还可以做成书皮,既环保又实用。 想着迎接新年,我请回了心心念念几年的“弥勒菩萨半跏思维像”。这尊佛像源自日本广隆寺,以古印度弥勒佛为原型复刻而成。弥勒佛,又称弥勒菩萨,是贤劫千佛中的第五佛,即未来佛,也是世尊释迦牟尼佛的继任者。 半跏思维像是流行于古印度和东亚的佛像艺术造像。尊像通常左足支地,右脚盘起,横放在左大腿上(半跏坐),以手支颐,呈现出思索状态(思惟相),表现佛祖身为悉达多太子时苦思人生哲理直至开悟的情景。在佛学中,弥勒菩萨象征着慈悲、忍辱、宽容、乐观、光明与未来等意义。 这尊弥勒佛头戴宝冠,双目微垂,五官刻画精美,法相庄严。秀唇紧抿,露出浅浅的笑意,神态慈祥安详,含蓄而宁静。佛像右手托颊,姿态典雅,左腿自然垂下,踏于莲台之上。半跏跌坐是佛学坐法之一,分为吉祥半跏坐与降魔半跏坐。以右足加于左股上者,称为吉祥半跏坐。足踏莲台,象征着圣洁清静,莲华从泥水中升起,寓意开悟成佛的“证”。 佛像采用优质陶土为原料,胚体内里中空,表面细节由匠人虔心雕琢,经高温烧制,最后打磨上色而成。佛像上身袒露,下着大裙,衣纹层层叠叠,展现出精湛的工艺与深厚的艺术底蕴。 “弥勒”一词源于梵文“Maitreya”或“Maitri”,意为“慈爱”,因此弥勒菩萨也被称为“慈氏菩萨”。他以修慈悲心闻名,能令世间佛种不断,为众生带来希望与光明。 新年第一次和朋友聚餐,是在一月三日的晚上,约在陆家嘴。餐厅是网上选的,几个人在车水马龙中胡乱穿梭。以前的单位就在这附近,所以很少再来这里。走在天桥上时,正好看到天空中金星伴月,忙拿出手机拍了几张照片,异常清晰。那一刻,真有点新年新气象的感觉。尽管找餐厅时迷了路,花了近一个小时,但最终还是吃上了一顿热饭。 那天的开心,还因为在新年假期里,我终于写完了一篇搁置了好几年的文字。题目放在那里多年,一直没找到感觉,这次却一气呵成,写了近八千字。题目是“寒江孤影,江湖故人”,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写的是几个曾经深交却渐行渐远的朋友。然后又补写了一篇十年前的文字,那是一篇“死别生离”的文字。十年生死两茫茫,有些文字,真的需要时间的沉淀才能从笔下流淌出来。两篇文字写完,如释重负,终于在这个新年完成。 结合之前整理的旧文,做了第二本文集。这本命名为《情归何处》的集子近25万字,其中《情归何处》《在远方》这两篇就占了十万字。花了近三个月的时间修改,刚刚提交印制,我就病倒了。不过,还好完成了自己的一个心愿。 这篇动态写到一半,便匆匆赶到菜场买菜,家里的厨房还等着我。路上,手机响起“孔网短信”的提示音,是一百大洋的购书款到账,心中不禁涌起一丝感激。抬起头,一轮圆月已悄然挂在了半空。 下厨十年,曾经以为再也写不出属于自己的文字。尽管笔下的文章并不完美,但它们都是我的。写作,是我人生探索的一部分。在当下的环境中,写作是一种孤独却深刻的旅程。它既是对外部世界的对抗,也是对内在精神世界的探索。笔下的文字,是灵魂对自由的呐喊,是对压迫的反抗,也成了一种疗愈的方式。在文字中,我释放被压抑的情感、思想和焦虑。写作,成了我与自己的对话。在这个过程中,我寻找着真实的自我。我想,哪怕仅仅是将文字记录下来,也是一种存在的见证。 通过写作的体验,我面临着多重矛盾。这种张力贯穿了整个写作过程。我一面渴望表达真相,另一方面又担心自己的言论带来的危险。我需要在表达欲望与安全之间,不断寻找平衡。 语言学家季羡林的研究揭示了早期佛经翻译与吐火罗语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其中“Metrak”与希伯来语中的“Messiah”在发音上的相似性,不仅展示了两者之间可能的文化交流与影响,也映射出人类对于救世主形象的共同向往。弥勒与弥赛亚,尽管根植于不同的宗教土壤,却同样承载着人类对未来的希望与救赎的渴望,体现了跨越文化与地域的精神共鸣。 表达与安全,未来与希望,这两组充满张力的词汇,曾在无数个夜晚点燃我青年时代对未知的探索与思索。而随着岁月流转,那些问题的答案非但没有变得清晰,反而愈发模糊,如云烟般游离,却始终萦绕于心。 就在我求索“未来与希望”的夜晚,一则来自老家的消息悄然而至。一位年逾九十的远房长辈安详辞世。消息传来,尽管家人早有准备,却依然令人感到几分突然。她的离去,不仅意味着一个漫长生命旅程的终结,也让那些因她卧病多年而渐生龃龉的子女们,终于得到了解脱。这份解脱,亦或许是对她告别尘世、安然归去的一种宽慰。 与此同时,我焦急等待的包裹《情归何处》迟迟未至,直到次日下班,我亲自前往快递站,在堆积如山的包裹中寻得它。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时代,我萌生了一个念头:将自己的生活作为一个实验,将思考与情感记录在网络上。几年的不懈笔耕,汇聚成了这本集子,加上最近新增的四篇文章,记录了曾经每一段情感的起伏——爱情、友情、亲情,以及那些曾经的迷茫与无助。有趣的是,这本集子的页数恰好落在了365这个有趣的数字。 经过几天的治疗,奥斯卡的咳嗽有了明显好转,这个懂事的小家伙甚至学会了自行服药。我的甲流也在经历一周的折腾也好了大半。然而,随着寒流的突然来袭,气温骤降至零度,北风在窗外呼啸了一整夜。在那风声的陪伴下,我半梦半醒间,似乎看到了许多熟悉的面孔,他们的表情各异,有的洋溢着喜悦,有的则带着淡淡的忧伤,但无一例外,都让我感到一种莫名的亲切与温暖。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