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山下,红叶池畔,爱晚亭前,有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书院,它就是与河南商丘应天书院、河南登封嵩阳书院、江西九江白鹿洞书院并称为中国四大书院的湖南长沙岳麓书院。
我们从岳麓山下来,游红叶池,览爱晚亭后,走进了这座千年学府。
有资料介绍,北宋开宝九年(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由官府捐资兴建,正式创立岳麓书院。
北宋祥符八年(1015年),宋真宗召见岳麓书院山长周式,御笔赐书“岳麓书院”四字门额。
嗣后,历经南宋、元、明、清各代,至清末光绪廿九年(1903年),岳麓书院与湖南省城大学堂合并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沿用书院旧址。
中华民国15年(1926年),湖南高等学堂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仍就书院基址扩建至今。
如今的岳麓书院是1986年,由湖南大学修复后,对外开放。2005年正式恢复湖南大学岳麓书院。2009年正式成为湖南大学的实体办学机构和科研基地。
穿过一片竹林,绕过一座亭子,我们沿着蜿蜒曲折的廊道行进在岳麓书院中。
只见长廊的右侧一幢幢古建筑,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地分布在书院内。
这些古建筑有的呈歇山顶 ,有的是硬山顶,也有卷棚式,凌空的飞檐,镂空的窗棂,粉墙黛瓦,体现了岳麓书院的建筑特色,也展示了其历史和文化价值。



岳麓书院布局釆用中轴对称、纵深多进的院落形式。
我们步入讲堂,只见正中摆放着一块木质屏风,上书南宋张栻为重修后的岳麓书院所撰写的《岳麓书院记》。讲堂檐前悬挂的匾额上面镌刻着“实事求是”四个古朴苍劲的大字。
南宋大儒朱熹,理学家、哲学家、教育家张栻曾在这里讲学辩论,共同讨论中华传统经典。


明代著名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和军事家王阳明也曾经来到岳麓书院讲学,使得这里成为心学传播的重要所在。
“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立德树人、服务社会”是岳麓书院的办学理念。
古老的岳麓书院曾经走出了明清时期著名的思想家王夫之,清嘉庆、道光时期重臣、学者陶澍,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魏源,晚清“第一名臣”、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曾国藩,中国近代民族英雄、政治家、军事家左宗棠,清朝后期军政重臣、湘军重要首领胡林翼等一批优秀学子。
此外,渴望变法图强的梁启超、谭嗣同,革命先辈毛泽东、蔡和森、邓中夏等也在岳麓书院留下了足迹。
今天的岳麓书院是湖南大学的二级学院,千年学府与现代大学的结合,使得传统文化和学术交流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发展。
岳麓书院不仅治学严谨,人才辈出,这里的景色也是非常的宜人。
根据四季不同的气候,书院内僻有:柳塘烟晓、桃坞烘霞、风荷晚香、桐荫别径、花墩坐月、碧沼观鱼、竹林冬翠、曲涧鸣泉等八大景观。
我们漫步在岳麓书院,在尊严的讲堂,一处处学斋,一张张匾额、一副副盈联,一幅幅照片中解读这里悠久的历史,感悟古老的书院蕴藏着的文化底蕴。
我们置身于千年学府,宛如时光倒流,返回到悠久的岁月里,品味着这里无处不散发着的浓厚而优雅的书香的气息。
走出岳麓书院,不远处一排排砖红色的建筑出现在我们的眼前,这就是湖南大学。
秉承了岳麓书院的办学理念,这座没有围墙,开放式的千年学府、百年名校,成为莘莘学子追求真理,实现梦想的愿之所在。















(岳麓书院内的文庙)





(孔夫子塑像前留个影)



(宋真宗御赐“岳麓书院”匾额,是根据明代牌楼“岳麓书院”石刻仿制而来。)

(岳麓书院正大门上的楹联“惟楚有材,於斯為盛”)

(岳麓书院门前合个影,留下青春的回忆。)




(湖南大学校园)





(毛泽东题写的“湖南大学”校名,如今这里成了一处打卡地)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