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2024年8月1日),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朱锐因病逝世 ,享年56岁。他的那句“哲学家是不恐惧死亡的”引发网友广泛关注,尤其是在生命进入倒计时之际,朱锐提出进行一次主题为死亡的对话,通过对话的视频,我们看到了他对死亡的思考和豁达通透的生命态度。一直以来,中国人都很忌讳谈死亡,认为那是不吉利的。然而在安宁病房的朱锐谈起它却是轻松自如的,他说:“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如果你不了解死亡的意义,那么你也不可能了解生命的意义。”
这让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死亡和生命的意义。有人说“死亡一点也不可怕——我们在时,死亡不在;死亡在时,我们不在。”这句话听上去很有道理,可是却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恰巧我的手边有一本群友推荐的《生命的礼物》——关于爱、死亡及存在的意义。那段时间,我正在读木心的《文学回忆录》,但当我捧起《生命的礼物》,只读了“推荐序”后,便再也舍不得放下了。这本书是由美国著名的心理治疗大师欧文•D.亚隆和法语教授玛丽莲•亚隆夫妇合著的,真实地记录了87岁的玛丽莲在生命最后阶段与病魔抗争和所思所感,以及88岁的欧文在得知妻子行将离去和痛失所爱后如何熬过生命中最黑暗、最艰难的日子。
相对于玛丽莲的平静和无畏,欧文在得知深爱的妻子罹患多发性骨髓瘤后,他的内心是焦虑迷茫、不知所措的。即使身为心理治疗师,欧文曾帮助过无数丧偶者度过失去伴侣后那极为煎熬的第一年,然而当他自己突然遭受生命的重创后,那种锥心之痛、麻痹迟钝、了无生机、万念俱灰、如尸走肉一般的感觉,却令他终身难忘,他甚至也向别的治疗师求助并进行长期咨询。因此说,根本没有感同身受,正应了他曾经的一位病人艾琳所说“温暖、舒适,总是被你的家人包围……关于丧失,你真正知道些什么呢?你认为你会处理得更好吗?”
这让我想起以前在网上看到的一则报道:一位肿瘤科的医生知道自己患癌后,果断放弃治疗而选择了跳楼。因为他深知未来会经历什么,那种痛苦和折磨简直生不如死,也许之前他多次劝说患者要积极配合,珍爱生命,可是轮到自己时也是崩溃的。尼采说过:“自杀,乃是极大之为慰藉,它助人熬尽诸多暗夜。”当然,这又是另一个话题了。

回到这对夫妇,与其说生命即将落幕的玛丽莲离不开欧文,毋宁说欧文更离不开玛丽莲,几十年对她的爱恋和依赖,如他本人所说“会带走我过往生命的一大部分”,因此,活着的人是悲恸的。诚然,我们每个人都会面对亲人的离世,欧文以他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这个哀伤的过程是避免不了的,时间是一剂良药,它会减轻抚平人们的伤痛。不过话又说回来,喜怒哀乐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如果没有痛苦,快乐的滋味也不会那么强烈。

此外,我们又应该如何正视自己的死亡呢?这也是每个人的必修课。欧文曾问过他的病人:“对你来说,死亡最可怕的是什么?”“是所有那些我将不再有机会去做的事。”她说。这也许就是大多数人留恋这个世界的原因吧,有人觉得这辈子有很多喜欢的事没来得及做,生命还有很多遗憾,那么如何避免呢?这就是《生命的礼物》倡导的理念——你活得越充实,便死得越坦然。这就是为什么玛丽莲在生命尽头会如此泰然自若,也是欧文和朱锐教授不恐惧死亡的原因所在。

实际上,《生命的礼物》除了直面死亡,还涉及永恒的话题——爱。相爱73年,结婚65年,彼此不离不弃,矢志不渝,欧文坦言:“即使到了今天,我仍爱慕她的一切——她的高雅、美丽、善良和睿智,震撼我心。即使我走进坐满上千位女性的房间,我的眼里也只会有她。”这对如今不相信爱情的人来说,如同一个神话;也是对人性中喜新厌旧的挑战,当然,这与两个人在婚姻中的责任感以及共同成长,彼此理解和包容不无关系。

《生命的礼物》读起来既轻松又沉重,轻松的是书里没有生僻晦涩的词语,文字平实晓畅、真切直白,这是两位真诚博学的耄耋老人向你敞开心扉、娓娓道来;沉重的是死亡这个话题,引发了我们深刻的思考。“万物有时……生亦有时,死亦有时”,愿我们在有限的生命中,好好去爱,多多体验,向死而生,无怨无悔。这也是我从《生命的礼物》中得到的启示,也是它献给读者最好的礼物。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