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毛姆《人性的枷锁》,内心被强烈震憾。
作者用长达600多页的篇幅描写主人公菲利普的成长烦恼。
菲利普生活坎坷,9岁父母双亡,由伯父抚育长大。由于他天生残疾,从小饱受轻视和嘲笑,其性情为此敏感自卑、怯懦偏激。
青少年时期他,生活苦涩而痛苦。
不过,幸运的是,菲利普十分热爱阅读。他用书籍为自己搭起一座避难所,用文学和艺术、阅读和思考抚慰他那苦涩的心灵。
他领悟到,不幸和痛苦是生活的一部分,它们就像琐碎的细节,一同被设计到生活的图案之中,使复杂的图案成为艺术品。
菲利普最终摆脱精神的束缚,坦然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这是一部半自传体小说,作者毛姆患有口吃,小说主人公菲利普患有一支瘸腿。
尽管毛姆否认书中诸多情节并非是他生活的重现,主人公的经历也不全是发生在他身上,是现实与虚构的交融。
但不可置疑,书中描写束缚人性的枷锁是真实存在的、共通的,并能与读者引起强烈共鸣。
那么,人性的枷锁究竟深藏何处呢?从菲利普的成长经历中,我们看见,它藏于人的外在和内心。
枷锁之一:身体的缺陷
对于普通人,形象缺陷也是一副沉重的枷锁。
菲利普的一支畸形脚让他在童年时饱受讥讽和嘲笑。他不敢去操场踢球,不能加入其他男孩的游戏,没有真正的朋友,学校的日子每一天都成了煎熬,曾经的志向无影无踪。
一向成绩优异的他,本可以按照伯父和校长的期望,在皇家公学稳稳拿走奖学金后去牛津大学深造,毕业后成为像伯父一样令人尊敬的牧师。
可菲利普却厌倦了别人给他设置的条条框框,渴望自由,渴望得到解放,因此选择了一条更为艰辛的路。
19岁远走德国海德堡学习语言,20岁去伦敦学习会计,21岁到法国巴黎学习艺术,23岁又回到伦敦学医。
十年飘泊,他迷茫过、痛苦过、怀疑过,穷困潦倒过,但却在不断的人生尝试中开拓了更多的可能,感受到生活赐予的领悟。
他甚至感谢这只瘸腿,虽让他性格扭曲,可也赋予他内省的能力,让他能因此而自得苦乐。倘若他的肢体是健全的,也许就不会这样热烈地崇尚艺术和文学,也不会因生命百态而兴致勃勃。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如菲利普一般,生来便带着或多或少的瑕疵,有的肢体残缺,有的容貌不堪,有的形体丑陋,有的患有疾病。
如果我们的精神被肉体禁锢,那我们将一直飘泊在痛苦的海洋里,难能自拔,未来所有能够得到的幸福都可能会被扼杀。
当代现象级诗人余秀华,她从不掩饰罹患脑瘫的残缺身体,摇摇晃晃在田间漫步,口齿不清接受采访。英国艺术家将她的诗歌编排成舞蹈,而她也成为一名舞者到大英图书馆表演,近期还登上了时常杂志,成为《时尚芭莎》年度派对的座上宾。
身患残疾的她,虽然肉体被疾病束缚,但她的灵魂早已挣脱束缚,活在了绝大多数人不能企及的高度。
枷锁之二: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理想与现实之间隔着一条鸿沟。我们常感叹,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这一鸿沟,有的人因为能力问题终其一生也难以跨越;而另一些人,拥有天赋,稍作努力便能到达彼岸,但他们却畏畏缩缩,找足借口不肯向前迈进一步,空有一腔热血志向。
这两类人都是极其不幸的。
小说中,菲利普的朋友普里斯和克朗肖就是戴着这种理想的枷锁走到生命尽头,在贫困交加中痛苦离世。
普里斯是菲利普在巴黎学习艺术时在同一个画室学画的朋友,为了学习绘画,忍受着难以启齿的贫穷和饥饿。
她一年到头穿着一条污渍斑斑的棕色破裙子,裙角上还留着上次下雨时溅上的泥点子。
一瓶牛奶、一块面包是她每天仅有的食物,中午先吃一半,晚上从学校回来后再把剩下的吃掉。
她坚信自己能成为伟大的艺术家,画画从不松懈。
可她没有一点艺术细胞,画的东西烂得无药可救。老师建议她趁早转行学点别的营生。但她拒绝听信,咬牙坚持,直至花光了所有的钱,甚至付不起画室的学费,最后用一根绳子结束了自己的性命。
毛姆在书中写道:有志者不一定能成事,自信也帮不了你什么忙。
假如普里斯能够及时发现自己的平庸,放下不切实际的理想,重新定义人生目标,去学另外的手艺谋生,去就不会落得如此悲惨下场。
克朗肖是菲利普在巴黎认识的另一位朋友,他知识渊博,非常健谈。他的理想是出版自己的诗集,成为名符其实的大诗人。
菲利普欣赏他的才气。刚来巴黎的几个月里,他一直把克朗肖的话奉为金科玉律。
但是随着交往的深入,菲利普发现克朗肖只会空谈理论,早把曾有的美好设想和无尽的希望搁置一边,他的才气在整日的寻欢作乐、推杯换盏中消磨待尽。
克朗肖因饮酒过度,得了肝硬化,在贫病交加中含恨死去。
在生命之火即将熄灭时,他才幡然醒悟,到处托人出版自己的诗集,不过他那一沓薄薄的诗稿,能够证明这悲惨的一生收获颇丰吗?
克朗肖就是典型的空想主义者,有理想、才情,却因懒惰和享乐,只说不做,只想不动,令他的一生在空想的束缚下以失败而告终。
无疑,菲利普是有别于上述两人的。他看待事物的眼光非常现实。认为人的一生要实打实地认真度过,而不是逢场作戏,表演给别人看。
正因如此,他能果断决择自己的人生目标,而不被虚名、愚蠢、懒惰束缚他的行动。
当他发现当一名会计师枯燥无味时,他毅然选择放弃,转身去巴黎学习艺术;当老师告诉他,将来他成不了一个杰出画家时,他又毫不犹豫选择退出;在他不断的尝试中,他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的事业,即像他父亲一样成为一名医生。
毛姆在书中写道:既然人只有一辈子,那一定要做成点什么事才行。他觉得既不是腰缠万贯,也不是声名远播,也许阅尽世间百态或者把自己的潜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就是一种成功吧。
读此文字,深以为然。
枷锁之三:不可遏制的欲念
欲望如果不加控制,便是一匹脱缰的野马,它将载着我们一路狂奔,令我们丝毫不得喘息和休憩,直至被甩下马背,摔得遍体鳞伤。
菲利普在伦敦学医时,经历了三段感情。
在第一段感情中,他疯狂爱上拥有希腊美人典型长相的茶馆侍者米尔德里德,并不顾一切为她付出所有。
米尔德里德并不是一位贤淑的女人,她生性冷漠、虚荣、市侩,既不幽默也不机灵,既不温柔也不娇媚; 思想平庸、爱耍小聪明,一股市井小民的习气。
菲利普却像被一股神秘的力量支配,无可救药地爱上了她,尽管她远远称不上完美,可他爱她的所有瑕疵。为了追求她,菲利普不惜代价,请她吃饭,看剧,送小礼物,还为此两门功课挂了科。
可米尔德里德从未把菲利普这样的穷学生放在眼里,她总是想过上等人的生活,一心想嫁有钱人。
之后,她嫁给了经常去茶馆喝茶的德国富商。但很快,她被有妇之夫的德国富商无情抛弃,当时还怀着身孕。
菲利普不计前嫌,热情接纳了她,因为他发现对她依然那么狂热。
当他正憧憬与她的美好未来时,米尔德里德却与他的医生朋友,同时又是邻居的格里菲斯私奔。
菲利普再次品尝到痛彻心扉的屈辱和痛苦。他想去投河或者卧轨,可理智告诉他,破碎的心早晚有天会得到治愈。
他拼上全力,终于挣脱欲念的束缚,把精力全身心投入到被耽搁的学业上,迎头赶上被落下的医学课程。
当他再次在街上遇见被格里菲斯抛弃、已沦为妓女的米尔德里德时,他的心里除了同情、怜悯外再无波澜。
第二段感情发生在菲利普第一次失恋之后。
一位叫诺拉的女作家爱上了菲利普,菲利普也非常喜欢她,但不爱她。这段恋情未持续多久,随着米尔德里德的第二次出现便戛然而止。
第三段感情成就了菲利普的美好人生。他同善良、美丽、勤劳的萨莉恋爱了。
萨莉是记者阿西尔尼的女儿。阿西尔尼曾是菲利普当实习医生时的一位病人。
菲利普炒股破产露宿街头后,阿西尔尼伸出缓助之手,让他住进家里,帮他找工作,带他一起去乡下度假,帮他度过一生中最困难的时期。
菲利普与萨莉的恋情虽然没有第一段感情那般牵肠挂肚、魂牵梦萦,但他们两情相悦,在一起的日子感到无比舒适、真实。菲利普体会到从未有过的幸福。
毛姆通过菲利普三段爱情故事告诉我们:不可遏制的欲念有多么可怕。
它是一个牢笼,特意囚禁贪欲之徒,让他丧失自由,失去快乐;它又是一道深渊,专门吞噬贪婪之辈,令其坠入黑暗,不见光明。
三段恋情中,诺拉最懂得克制感情,当得知菲利普仍然爱着米尔德里德时,她毅然选择退出,尽管很伤心,但更坚强。走出阴影的她,不久也找到了更爱她的人。
菲利普虽然爱米尔德里德爱得疯狂,爱得死去活来,但被米尔德里德两次欺骗后,他没有再次沉伦下去,用理智为自己的心灵创伤涂上膏药,使自己重新振作起来,奔向新的生活,最终捕获萨莉的芳心,收获了真爱和幸福。
而米尔德里德贪图享乐,冷酷虚荣,毫不珍惜菲利普对她倾注的感情,在欲望的陷井里越陷越深,结果两次被她眼中所谓的有钱人抛弃,最终流落街头沦为妓女。
梁晓声说,人是带着欲望的本能降生于世的。
凡人都有七情六欲,欲望本身并不是坏事。如果我们所有人都无欲无求,人类社会将会停止进展。
但凡事要有度,不能任其泛滥,否则,膨胀的欲望就会变成牢笼、深渊、枷锁,让我们深陷其中,使我们困扰焦虑,内心不得安宁。
记住毛姆的箴言:卸下枷锁的人生才能感受到彻底的自由,这样,我们才能与残酷的命运来场勇敢的对峙。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