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份刚刚出版的《食南之徒》极具马伯庸风格——透过历史长河中的微小之物,窥测背后官场之道与叵测人心,这被马伯庸称为“在历史缝隙中寻找可能性”。一如《显微镜下的大明》《两京十五日》《长安的荔枝》,这也是一个马伯庸从历史的缝隙里“抠”出来的故事。
此书的起源,是《史记》的《西南夷列传》里的一段记载:建元六年,大行王恢击东越,东越杀王郢以报。恢因兵威使番阳令唐蒙风指晓南越。南越食蒙蜀枸酱,蒙问所从来,……及至南越反,上使驰义侯因腱为发南夷兵。因为一种食物而被灭国,这大概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例。
亲王以西汉南越国为背景,描述了一场唐蒙与美食的故事。比起其他作品,这部作品读起来更轻松一些,节奏也更慢一些,对美食的描写是本书的一大特点。
胥余果、五敛子、乌橄榄、仙草膏……细看描述,就和我们现在吃的水果对应上了。今天在很多北方内陆地区依然很少能见到南方的多种水果,别说在西汉时期。
所以这本书最有趣的,除了给我们对美食的认知,更是对地理的认知。现在我们看地图,知道由中原到东南可直行也可绕道西南,可是唐蒙那个时代,张骞尚未凿通西域,南越尚未归附,东海之外茫然无知,西南也只能笼统地以诸夷来概括。
而正是有唐蒙、张骞这样的人不断探索,对地理认知改变才改变了对世界的认知,才开启了不断向外扩展的大潮。
书中通过美食串起了历史事件、地方风俗、人物传奇,不经意的话也会让人沉思,比如唐蒙经常说的“美食不会骗人,每个人在它面前,都会露出本性”,还有“吃到嘴里的遗憾,总比吃不到嘴里的完美要好”都体现了人生态度。
本书最为精彩的地方是唐蒙的推理演绎,连环设套、步步紧逼查出杀害南越王的凶手。看到第十三章剑拔弩张、唇枪舌剑的紧张氛围时,完全被带入到了情境中。

在本书的最后一章还来了个反转,主谋另有其人。对于整个故事冲突性和完整性上更强了,但在逻辑上有点儿不那么严密了,而且卓长生为什么不给甘叶捎口信也没讲清楚。
不过瑕不掩瑜,能很痛快的一口气读完的书现在不多了,就像很多读者只要是马伯庸的故事就愿意去看,读者似乎和亲王达成了某种信任的契约。

就像亲王的每一本历史小说都会衍生出同名的爆款影视剧,据说,腾讯视频、北京凤鸣九天已买下《食南之徒》改编权,同名电视剧剧本正在创作中,预计于今年年底开机,相当期待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