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City Walk——从五大道到意风区
2024-4-13当春风轻拂繁花盛开,五大道已经被海棠攻陷,参加天津市五大道海棠花节,有一个地方是必须要打卡的——民园广场。进去之后好像罗马斗兽场的感觉,它可是当年远东地区首屈一指的综合性体育场,也是中国第一个灯光足球场。
疙瘩楼也很特别,烧坏的砖被保罗·鲍乃弟变废为宝,他故意把那些疙瘩砌在墙面上,有规律的突出那些奇丑无比的疙瘩。
这也是京剧表演艺术家马连良在天津的故居,马连良先生自创一派,承前启后、开一代新风,是二十世纪驰骋京剧舞台、传承京剧艺术、推动京剧发展的一位艺术大师。
天外的前身是1921年建校的天津工商大学,这座大楼由法国永和工程司建筑师慕乐设计,据说这个钟和巴黎圣母院的是一个工厂生产的。

在一片欧式建筑中突然发现了一点中式元素——垂花柱,租界里是不允许有中国建筑的,而中国匠人就偷偷加入中国元素,这可能就是他们唯一能做到的最后的倔强吧。

雍剑秋旧居始建于1920年,雍剑秋曾是当时国内最大的军火中介商,但他也特别热衷慈善,最厉害的是将北京协和医院的一部分医生接管,创建了天和医院,后来变为了天津市人民医院,对于他的后半生来说功名利禄已不再重要,慈善救济才是他的人生主题。

王氏旧居指的是中国水泥大王王锡彤的公子王仲刘,这人虽然不怎么有名,但是后来住在这的新中国首位巨贪刘青山就臭名昭著了。他没有倒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中却倒在糖衣炮弹下;没有沦为敌人的俘虏却成为金钱的奴隶。

颜惠庆做过五任民国总理,其中两任是代理总理,后来他这个房子几经易手,被伪满洲国租用驻天津领事馆,月租金3000大洋,但有意思的是他们的主子溥仪大仇人孙殿英就住隔壁。

其实孙殿英并不常住这,而是他的姨太太们。

犹太人的房子,他们的盾牌标徽还是非常明显的。

五大道上唯一收费参观的一个房子是庆王府,庆王府始建于1922年,原为清末太监大总管小德张亲自设计、督建的私宅,在原英租界为华人楼房之冠。

后被清室第四代庆亲王载振购得并举家居住于此,因而得名庆王府。 载振就在这座深深庭院中走完了他人生最后的二十二年。

庆王府有四绝:掐丝玻璃隔扇、三色琉璃柱、阴沉木雕、黄金树。有讲究的地方特别多,也感觉到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家产雄厚即使没落了也依然享受着很多人一辈子都不可能达到的条件。

五大道里的房子太多了,宣传地图上标了64个,无法一一讲述,每个房子里都有特别的故事,都与西洋列国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那个轰轰烈烈的时代过去了,但我们知道的又有多少。

历史的册子太薄,容不下那么多人的故事,历史的巨轮在前进,所谓的名人有些已经悄无声息,而眼前的建筑,让我们可触摸可感受。

很多旧居现在都还在使用,变成了公司、餐厅等,逛累了看到一个茶馆,进去体验了一把津味相声,虽然有些段子略显老套,但和观众互动多,也是很有乐趣的,一个半小时在嘻嘻哈哈中不知不觉的过去了。

就是茶馆略小,不过胜在票价便宜,小吃也便宜。

从五大道骑行7分钟就能到西开教堂,西开教堂是天津最大的罗马式建筑。

到的时候正好碰到做弥散的,感觉他们都很虔诚,不打扰,静静的观赏了一下建筑风格就走了。

再骑7分钟就到了静园,1929年到1931年期间溥仪居住于此,将这个园子改名为“静园”,寓意“静观变化,静待时机 ”。

静园是一组折中主义风格的庭院式住宅,总体以西班牙风格为主,舒缓的屋顶和利用红色筒瓦点缀的拱券都具有十分明显的西班牙中世纪建筑特征,而门、窗等细部装饰则具有日本木结构的朴素特色。

如今的静园基本还原了旧居原貌,旧家具、旧照片、老物件展示着这位末代皇帝在关内度过的最后时光,从静园离开后,溥仪就出关前往东北了。

溥仪到来时,静园不再平静。百年之后,无论野心还是静心都已随岁月逝去,唯留静园默默伫立,记录着风雨沧桑。

在2005年整修之前,这里是工会职工的宿舍,历史的气息就和生活的气息就这样汇聚交杂。

溥仪在天津最初居住的并不是静园,而是离静园不足百米的张园。

如今溥仪在“张园”居住过的那座“平远楼”早已不复存在,20世纪30年代初被日本军部购买改建成了如今的三层楼房,作为日本宪兵司令部使用。

张园的原主人叫张彪,山西人,在一次“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中,无意间搭救了到山西接任巡抚的张之洞,因而深得张之洞赏识,由随从侍卫成为官居一品的清廷“封疆大吏”。

附楼上做了一些原貌展示,溥仪爱打的开伦台球,好像打法和弹球差不多。

孙中山先生也曾在张园住过,抵达张园当日下午,孙中山偕汪精卫、孙科等十余人前往曹家花园访晤张作霖,在临行之前,留下了孙中山生前最后一张立身相。

张园里有件镇馆之宝,101册《支那事变画报》,无论是照片还是文字,都极力美化日军所谓"力量强大"、"不可战胜"。今天它们也成了侵略中国罪行的铁证,这套画报目前是天津唯一一套对外展出的展品。

革命之光看似因为个人的生死而熄灭,但中国前进的道路已经被照亮,他指引着无数革命人前仆后继、共同奋斗,才向着如今的新中国迈出了一个个坚定又艰辛的脚步,张园成为中共天津市委第一个公开办公地址。

主楼的主题展“见证”就讲述了解放后顺利完成接管、恢复发展生产和稳定社会秩序所创造的光辉业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做出了重要贡献。

骑车继续北行,路过了劝业场,始建于1926年,建筑风格充满了浓浓的法式风情,曾是中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商场,其名声远扬。当时人们流传着一句口号:“不到劝业场,枉到天津卫。

几分钟后就到了张爱玲旧居,这里现在改成了咖啡店,需要消费才可以进,整个院落并不大,但布置非常的温馨别致,保留了最初民国时期的样貌,古色古香的家具装饰,会让你感觉像似穿越到了民国。

张爱玲旧居的对面就是张学良故居,门票要80,感觉还是挺贵的。故居保留了非常多民国时期的老物件,整体布置以原状陈列为主,展现了二三十年代少帅在此居住的情景。

比起沈阳和西安的住所,这个三层小楼似乎没有那么气派,但是少帅在这居住的几年是他最辉煌的时刻,连孙文先生都要敬称其为汉卿“世兄”。

在这个地方还见证了很多历史事件,最重要的就是当年东北易帜就是张学良在这栋楼房里面决定的。

张学良故居的旁边就是瓷房子,对于天津旅游最早知道有特点的就是这个瓷房子,来了才知道它就是个现代产品,比起那些小洋楼还差了些底蕴。

继续骑车5分钟,到达邮政博物馆,这里是大清邮局津局旧址,中国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的首发地。

伍分银、叁分银、壹分银,三个整版大龙邮票正是天津邮政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邮票铭记中文“大清邮政局”、英文“CHINA”。
一分银(绿色,寄印刷品邮资),三分银(红色,寄信函邮资),五分银(黄色,寄挂号邮资)。

小龙邮票是中国第二套邮票,图案、文字和刷色与大龙邮票相似,由于图幅比大龙邮票略小,故称小龙邮票,这也是中国邮政历史上第一次采用防伪技术印刷的邮票。

再骑车5分钟就到了解放桥,看到了津湾广场、世纪钟和天津站。

在这个地方突然有种到了上海外白渡桥的感觉,其实它比外白渡桥还早建了5年,也是施尔泽尔式开启桥在国内仅存的遗迹,堪称见证中国桥梁发展的活化石。
坐船游览白天80,晚上100,每半小时一发,晚上坐真的会和上海很像吧。

天津站始建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比著名的广州站早建74年,这个车站迎来送往了多少人,它是时代的见证者、讲述者。

当看到世纪钟上的“2000”一下子明白了为什么叫世纪钟,从2000年1月1日零时起,世纪钟就伴随着天津世纪的发展。每天的第一次报时也是用的东方红乐曲,曾经的“上青天”(上海、青岛、天津)中,上海和天津的某些方面还是很相似。

再骑车5分钟就到了意风区,很明显这里是以前的意租界,漫步其中,随处可见的圆拱和廊柱、厚实的墙壁、窄小的窗口和高大的塔楼,无不体现出中世纪的古罗马建筑风格,让我感觉好像行走在浪漫的地中海小镇。

区内有包括领事馆、教堂、花园广场,还有这座兵营。解放初期曾经是我军警备区独立师驻地,之后一直关闭。现经修复改造为经济产业园区——“意巷·东疆之星”,目前也只是开放一小部分。

区内还坐落着近代思想家梁启超、现代戏剧大师曹禺、汤玉麟、李叔同等名人故居,文学艺术气息十分浓厚。

很多小洋楼现在也变成了特色餐饮、文化体验场所,比如这个狗不理包子,当它在这样的小洋楼里挂着“Go Believe”的招牌时,就变成了我吃不起的样子。

沉浸式展览“天津近代百年文化展览馆”,会定时有人讲解,讲着讲着就发现开始讲特产,果不其然,展览最后就是卖特产,不过这也是很好的一种方式,既了解了文化又买到了特产。

说到特产,那必须说一下天津三绝,巧的是并没有特意去寻,刚好饭点儿刚好路过刚好尝到了。

首先最出名的还是狗不理包子,味道确实不错,如果作为早餐铺里的包子那绝对是好吃,但作为第一名吃,似乎就不那么惊艳了。如果点其他菜的话菜量特别大,人多划算,人少的话点俩菜绝对吃不了。

相对狗不理来说,耳朵眼就精致了很多,之前真没听说过耳朵眼,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只是好奇这个名字,而且看到服务员送客人还站成一排摆摆手,就更好奇了。

走进去一看,真的是一个富丽堂皇,耳朵眼会馆的五大道店的前身是英国领事馆,这里依然保留了英伦复古风,奢华的城堡式装修,搭配琉璃大吊灯、欧式老家具、老式唱片机,以及伊斯兰教图案的花纹装饰,仿佛一秒穿越到中世纪的欧洲古堡。

耳朵眼炸糕必点,外皮金黄、酥脆不焦,馅心醇香不腻,其他菜也非常好吃,服务也特别好,还有海底捞同款生日歌。消费竟然也不贵,人均149,吃饱吃好。

另一绝是麻花,桂发祥十八街的,我一直很喜欢吃,口感酥脆,香味浓郁,这次特地买的散装原味的,就是吃的纯香味。

现在网红吃早点小吃的地方是西北角,很小的一块地方,每个摊位都在排队,煎饼果子吃了,加油条的感觉很软,加脆饼的又很油,幸好加了豆腐乳,和我们常加甜面酱味道不同。

锅巴菜也吃了,说菜不是菜,说面又不像面,加上酱汁,却又能当菜又能当面又能当汤。

骑行在天津的大街小巷,微风拂面,傍晚降临,带走了白天的喧嚣,只留下宁静与平和。这是看到了南开大学,曾经也想报考这里的研究生。百度了一下南开大学名字的由来,着实太接地气了,就像西北角一样。

没有去欢乐世界,没有去天津之眼,我觉得天津的灵魂在这些道路上,在这些建筑里,天津是唯一有明确生日的城市,公元1404年12月23日,朱棣兴兵南下夺取皇位在天津一带渡河起航。后来,登基称帝的朱棣取“天子津渡”之意,赐名为“天津”,

文明与文明之间无数次碰撞与融合在此上演,曾经的苦难和战争,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数代人的传承沿袭为这座城市创造了如今的繁华和荣光,形成了中西合璧、古今兼容的独特城市风貌。

天津不适合打卡式旅游,而是漫步或骑行,不知不觉中发现古今交融之美和这座城市独特的精神内涵,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不好停车,8元/小时的停车位都很难找,而且很多单行道。

风云际会在天津,它却一直低调内敛,又搞笑又浪漫,没看到掰掰跳水,但掰掰热情给我拍照,叫我姐介。

如果参观景区的话也建议找个讲解,不然很多细节和背后的故事就无法了解。五千年历史看西安,两千五百年历史看郑州、洛阳,一千年历史看北京,百年历史看天津,我就是在听到一个个名人故事后,才深深觉得晚清到民国时候的天津作为九国租界的屈辱,那种心情非常沉重,在这里真真切切读出了“百年中国”。

天津被被一种完全陌生的外来文化强行进入后,开始了最无奈、最痛苦,最执着、最迫切的文明再造和社会转型。一条条林荫小路,流淌着岁月时光;一幢幢名人故居,埋藏着历史风云,等着我们去破解这座城市的人文密码。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