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顺德到开平,途经江门的蓬江区,这里有三十三墟街历史文化景区,也是江门城市的原点。




肠粉店、猪脚面、新会陈皮…老街的骑楼中西合璧、联排成群、临街而建、韵味十足,更有电视剧《狂飙》的加持,给这个略显破旧衰败的老街注入了时代感。




我们看到的是百年前岭南骑楼文化原汁原味的展现。




开平位于潭江之畔,沿江而下的一处“赤土高地”,名曰“赤坎”。




从明至民国时期,这里因地理位置可进可退,成为商贾们逃避战乱的“避风港”,使得赤坎迅速发展成岭南重镇。




1840年鸦片战争后,大批赤坎人远赴南洋讨生活,在辛苦劳作的同时,也亲身体验了西方的文明与先进。




但中国人的血液里,始终流淌着对于乡土的眷恋。以赤坎关氏与司徒氏两大家族为代表的华侨,带着幸苦赚来的血汗钱,一批批归来建设家乡。




这种内陆保守与海洋闯荡双重性格的碰撞,造就了赤坎人在世界的每个角落,都能落地生根、开枝散叶。




一时间,中西合璧的建筑在小镇及周边乡村拔地而起。




楼高多为三~五层,而风格五花八门,举凡哥特色、古罗马式、巴洛克式、伊斯兰式以及岭南传统样式不一而足;矗立于潭江岸边,巍巍壮观。




不同于江南水乡的粉墙黛瓦、小桥流水,赤坎老镇有着自己独特的基因。老街绵延近3公里的侨乡民居、家族祠堂与“上宅下铺”的百年骑楼、高耸碉楼比肩为邻,中西建筑文化与传统的宗族文化相融同处,形成了赤坎特有的风景线。



应该说,赤坎数里长的骑楼,即将二层楼骑跨在人行道上的建筑形式,
不仅适合岭南多变的气候、也方便了民众在此开展商贸活动。





茶楼酒肆林立、粮行布店遍布、教堂医院完备、照相影院齐全,赤坎已然有了现代城市的模样。
随着国共内战的爆发,赤坎陷入商号倒闭潮,一代名镇,就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斑驳的骑楼,巴洛克风格的屋顶装饰,镶嵌着彩色玻璃的木窗,倒影在潭江中、漂浮在水面上,这里曾经是何等的热闹繁华,又发生过多少波澜壮阔的宏大叙事。




今天走在堤西路上,仿佛正穿越民国时代的风雨,感受着百年商埠的独特魅力---夹杂市井气息,别具欧陆风情。





化巨资改建后的赤坎,已然是一个主题乐园。正以其具备的独特优势,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文旅新地标,和华侨文化的展示平台。




去赤坎的乡道上会途经几个村庄。


大片的农田之上,突兀矗立着或独栋、或三五成群的建筑,远看如同欧洲的古堡,这就是著名的碉楼。
说起来,碉楼的历史要从明朝开始。



开平自古以来处于各县交界间,为“四不管”之地,土匪猖獗、治安混乱;再加上台风暴雨、洪涝灾害,当地民众被迫在村中修建碉楼以自保。又因当地百姓有闯荡海外谋生的传统,外来文化的传播交流很容易被本土接受。



而不同的旅居地,不同的审美观,造就了开平碉楼的千姿百态,使之成为了东西方建筑艺术融合的产物。
现存最古老的雕楼,是三门里村建于明朝嘉靖的“迎龙楼”,为青砖结构。
到了清末民初,碉楼出现了中西结合的雏形。



瑞石楼是最高的碉楼,楼高九层,气势雄伟;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爱奥尼克立柱于拱券组成的柱廊、巴洛克风格的山花图案、拜占庭风格的穹顶,四角处的燕子楼,给人以异于常态的美。
坚固高大的碉楼还配备了探照灯,可居高临下发现并打击盗贼,像一尊金刚成了村里的保护神。



自力村的十几栋碉楼,散落在水塘、田野里,蓝天白云下,美轮美奂错落有致,俨然一幅田园山水画,很有世外桃源的感觉。
虽然,碉楼是百年前风雨飘摇时代的产物,虽然,有些花巨资建好的碉楼,仅仅使用了十几年便被废弃。


但,遍布于开平的1000多座碉楼,作为历史的见证,而成了世界文化遗产。


开平的碉楼,在南国茂盛的树林、广袤的农田、明镜似的河水环绕下,散发着一种迷人的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