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闲心
+ 关注 已关注 相互关注
11月19日 2023

北京·金秋法源寺探幽

— 原创 —

深秋的北京阳光正好,银杏的明黄是碧蓝天空下斑驳艳丽的色彩。

寻古探幽,深藏在古巷里的法源寺则是另一番模样。

这里不闻钟声,也没有禅音。

静得只能听到天空鸟儿飞翔的声音。

法源寺历史悠久,是北京现存最古老的佛寺,始建于唐贞观十九年(645年),也是唐武宗灭佛,会昌法难中幽州唯一幸存的佛教寺庙。

也许是因为悯忠寺当年建寺的初衷是为纪念国士,“幽燕八州惟悯忠独存”,悯忠寺才得以存留了下来。

法源寺的称呼始于清朝雍正年间,上溯至明朝为崇福寺,再追溯至唐朝则名为悯忠寺。

寺庙的名字是一个又一个朝代更迭的时间记忆,也承载着寺庙不同时期的性格。

公元644年,唐太宗李世民谋划平复辽东高句丽。战争从春天持续到冬天,但这一次东征,大唐败了,兵退幽州。

如今法源寺的二进院中仍矗立有一座悯忠阁,它寄寓着唐太宗李世民对其麾下万千征东阵亡将士的一片哀思。

《春明梦余录》记载:“贞观十九年,太宗悯东征士卒战亡者,收其遗骸,葬幽州西十余里许,为哀忠墓;又于幽州城内建悯忠寺作佛寺,以超度之”。

唐太宗诏令在自己誓师之地立寺的愿望迟迟未能如愿,直至武则天登基后,悯忠寺方才落成。这时离他的夙愿已相隔五十一年之久。追思何其之晚,历史并没有留下答案。

辽代清宁三年(1057年)时,悯忠寺在幽州大地震中被毁。“悯忠高阁,去天一握”的形制消泯于无形。今天,人们所见的法源寺之规模与格局,乃是明清时代建筑风格。

悯忠寺生来坎坷,存续多艰。到清代,法源寺最先是顺治皇帝诏令设立戒坛于此,继而雍正皇帝赐寺名“法源寺”,并钦定其为律宗寺庙。

1778年法源寺再度修葺一新时,乾隆到此亲书的匾额“法海真源”并留下了“最古燕京寺,由来称悯忠”的诗句。

今天的悯忠阁外墙以十二柱为架,以示一年十二个月。内室以十二柱支撑,以示一昼夜十二个时辰,寓意时光的流转,佛法永存。

悯忠寺建成五十多年后,被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改名顺天寺。改名不久,便发动叛乱,“顺天之意”即保佑自己能成功的僭越。

安禄山顺天的意愿并没有实现,只留下法源寺最古老的一块石碑,距今已有一千两百多年的历史。

沉默的石头会说话,法源寺留存的石碑记录的正是一次又一次寺院重修的故事。

“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生;愿成佛,度众生。”

院内两侧的钟楼肃穆沉静,仿若进入了一个清净古朴的世界。

整座寺院为六进院落,主要建筑都集中在一条中轴线上,由南到北分别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悯忠阁、毗卢殿、观音殿和藏经阁。

寺院可免费参观,游客稀少。

春日里丁香诱人,初夏七叶树上便会繁花满树,如宝塔或一盏盏华丽烛台的淡白色花序尽情绽放。

院内唐松遒劲峥嵘,宋柏铁骨坚韧,元代白皮松葱郁遮天!

时间赋予古老的建筑历史的厚重感,草木则营造了一个有情的世界。

秋日里没有丁香的繁花盛开,凭着对书里记忆的寻觅,那百年丁香就耸立在庭院中的石雕香炉的两侧。

大约从清代康熙、乾隆在位时起,这里就花木婆娑,更以赏花咏花而闻名。

花木扶疏风送香,绿草如茵尘落壤。

法源寺的丁香素有“香雪海”之称,每年的四五月份是赏花的最好时节。

昔日京城春日里有四大花事,一是法源寺的丁香,二是崇效寺的牡丹,三是极乐寺的海棠,四是天宁寺的芍药。

如今唯有这法源寺的丁香,仍年复一年如期绽放。

古朴典雅的法源寺,也被称之为“繁花之寺”。

法源寺“丁香诗社”起源于明清时期。纪晓岚、龚自珍、林则徐……都曾流连忘返于丁香沁人心脾的花香之中。

著名诗人徐志摩和林徽因曾陪同印度诗人泰戈尔到法源寺赏丁香、参古观古,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和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

“生如夏花之绚丽,死如秋叶之静美”……泰戈尔爱花,认为人生应该像夏天的花朵那样明亮、美丽并尽情绽放。

他的心曾经和这繁花盛开的丁香缠绕在一起,久久不肯离去。

草木扶疏,众生有情。宋龚明之 《中吴纪闻》卷四记载:“ 张敏叔尝以牡丹为贵客,梅为清客,菊为寿客,把丁香比作素客。”

素客佛心,丁香叶片为心脏形,有“心诚则灵”之寓意,所以丁香在佛门有代替“菩提树”之意。

晨钟暮鼓,木鱼声声……

这日日聆听三宝的喵,“佛性”生活应该也是一种常态吧!

千年法源寺,半部中国史。

这里除了有浓浓的花香诗意,还曾有过铁血悲歌、亡国伤痛、赤胆忠心、锃锃铁骨……

北宋末年,靖康之难,宋徽宗与宋钦宗被掳,囚禁在五国城(今黑龙江省依兰县)的一口枯井之中受尽屈辱。

三十年后宋钦宗被押回中都便被囚禁在悯忠寺的藏经阁中。据《大宋宣和遗事》的记载,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六月,完颜亮命宋钦宗出赛马球,赵桓身患严重的风疾,加之不善马术,因而很快便从马上摔下来,随即被乱马铁蹄践踏而死,终年56岁。

建筑无法永存,法源寺的参天古树却无声见证了北宋王朝帝王之殁,见证了北宋王朝的陨落。

“靖康之耻”已成大宋天下士人心中永久的痛。

岳飞《满江红》里的“臣子恨”。

辛弃疾的“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还自笑,人今老。空有恨,萦怀抱。”

一醉一梦,一醒一怜之间,是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而陆游看的不是剑,一首《金错刀行》,在这个江南文生的文字里、身体里注入了男儿匹夫有责的血性。

古人追求的最高生命境界,是同于天地大化,合于至道,自强不息,止于至善。这也类似植物,天地间,四季里,根植土地,顺应自然,开花结果,生生不息。

中国人的诗词歌赋,文字世界、情感也如这自然一般,植物就这样把人和人、人与艺术和谐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中国人性情中独特的情感密码。

在江南常见寺院香火味重,而法源寺古老藏经楼与佛学院的清幽之地则显得书卷气息浓郁。

静静聆听历史的回音……感受静谧安详之地。

悯忠寺历史上唯一一次由僧人重建的故事发生在辽代清宁三年的地震之后,一位名叫善治的和尚花了五十年的时间进行募捐,他的善念和坚持感动了其他僧众,他们将募集到的每一枚铜钱都用于悯忠寺的重建中。

千年菩提之路,也正是法源寺延续的精神所在。

殿阁已泯,故址犹存。

岁月不居,历史健忘。

古时文人雅士在此流连的足迹与诗篇也许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已慢慢被淡忘。

也许法源寺在这纷纷扰扰的时代能被记住的只是“香刹”这一美称。

这香,便是每年春日里绚烂的白色和紫色。

展开阅读全文


阅读 663 投诉
与书同坐,青山有约
本专集共有 25 篇

支持原创作品,期待你的赞赏

我的赞赏码

长按识别二维码给作者赞赏

记得在赞赏留言中写下名字哦

糖水设置
原创标注
隐藏封面
图片留白
水印
权限
保护 
私密 
公开 

 访客只有输入正确答案才能阅读 
确定
热门评论
写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
发自圈子
本作品入选糖水兴趣圈
人已加入
人文行摄
讲述旅途和生活中,你的人文遇见与发现。
加入
糖水作者
关注本文作者,TA的更多作品
草木闲心
创作 101 粉丝 183
关注
查看个人主页
推荐原创
我写我读,原创是内容的灵魂
浏览更多精彩内容
关于糖水 | App | 小程序 | 电脑版

本页面内容由用户上传 | 用户协议

© 2014-2024 糖水APP

忘记密码
7
收藏
投诉
取消
操作
发送
×

作者还没有开通赞赏功能

×

你还没有开通赞赏功能

糖水赞赏实时到账、0手续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