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的中山广场,168米直径的一个大圆,绿草如茵。此刻,广场上的男女老幼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下,一派祥和的氛围。
这里,一度被称为“大广场”;往前追溯,它初时的名字为“尼古拉耶夫广场”。


这里,是大连城市的圆点,也是大连最初的脸庞。



以中山广场为圆心,向外等距辐射出十条路,城市开始向外扩张。这样的设计与格局,已经与巴黎凯旋门为中心放射状的道路很相似了。


沿西南向的玉光街走不远,有一个叫“青泥洼”的地方,这是大连最早的原住民居住的小渔村。


从中山广场沿上海路向北,过铁路有一条团结街,又被称为“俄罗斯风情街”,这里是大连起步的地方。



1897年,当沙俄以保护中国免遭侵略为名,强行租借辽东半岛;终于得到其梦寐以求、垂涎已久的远东不冻港时,给这座城市起名为“达里尼”,俄语意为“远方”,与中文“大连”读音正好契合。



与气候恶劣的俄罗斯相比,大连简直就是人间天堂。所以,沙俄花重金聘请著名城市设计师规划。以巴黎为蓝本、结合德国的市郊规划,把大连的街道分为广场、大街、林荫街、街和巷五种,完成了整个城市的城市蓝图。



当年建成的第一条街被命名为“工程师大街”。老建筑达里尼市政厅犹在、老广场尚存,其他建筑也是在原址上复建;今天我们还能从中看到其高起点的城市建设与宏大愿景。


虽然沙俄的经营只有区区六、七年,但大连还是被深深烙上了俄罗斯的印记。




日俄战争后的1905-1945年,日本占据大连40年;短暂实现了其从丰臣秀吉年代就憧憬的、使日本成为“大陆国家”的梦想。


在沙俄规划的基础上,日本人重新编制城市及港口发展计划。推进“大连中心主义”,推行“举王道之旗,行霸道之术”的殖民政策,大连的城市继续得以高速发展。




大连比东京更早使用自动电话、1907年便开始建设有轨电车。曾经,大连在日本城市的综合排名为第三。




日本对大连的持续投入与建设,其目的是为了在中国攫取更多的资源与财富,以及居住在大连20多万日本人的奢华生活。也因此,日本的殖民统治,给大连的市政建设打下了深深的日本痕迹。




我们花了一个整天时间,在大连的南山街区,在高尔基路、 凤鸣街、枫林街、光风街寻找日据时期的城市记忆。




当年,许多从西方留学归来的日本年轻建筑师,在本土无法施展其才华,便蜂拥至大连;把大连当成实现其梦想的试验田,留下了许多东西方风格合璧的作品,这样的建筑即使在日本也很少见。



“和魂洋才”是那个时代大连许多建筑的设计理念、“和洋折衷”则是作品的最终体现。



凤鸣街上的老房子被拆得所剩无几,仅剩的几栋建筑,即便以今天的眼光来看,都是超前与前卫的。小巧的半圆窗、几何形状的随意堆砌以及颜色的点缀、表现出设计师的审美情趣。







而岭前一带的光风街、捷山街、文化街等老街坊,一家杂食铺、一处咖啡吧、一座石头外表的别墅,都成了今天时尚的网红打卡地。






轻松浏览眼前的大连街景,就像是在欣赏一部图文并茂的建筑图书。




到大连有轨电车是一定要去乘坐一下的。绿色的车身、木制的车厢、高高翘起的电弓,与一百多年前的样子完全相同。



当车轮与钢轨的摩擦声与“噹噹”声,在两旁是老房子的关东街交织回荡,过去与现在就由这铁轨与车厢连接了起来。



上海曾经也有这样的有轨噹噹车,却因城市的发展而消逝殆尽。感谢大连,让我们乘坐在老式车厢内,重温儿时的梦中记忆。


我们绕中山广场一周,每条路口呈现的虽都为老式日俄时期建筑,但风格却表现出多样化。罗马式、哥特式、巴洛克式、文艺复兴风格及和洋折衷主义,精美而古朴,浪漫又奢华,典雅且大气;广场也就有了“十座楼房十个样、十条道路十个向”的说法。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山广场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


在广场的任一位置回首,都能看到大连往昔的身影;看到当年的大连,是可以跟欧洲最好的城市相比较的。







我们感叹大连骨子里所具有的洋气,耳畔好像听到它们在诉说着历史,眼前展现的是大连的城市脉络……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