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屋环游
+ 关注 已关注 相互关注
10月10日 2023

冈仁波齐转山

— 原创 —

此次西藏行的第二个目的地是“冈仁波齐”。我们从拉萨租车出发,一路向西去阿里。阿里位于西藏的西部,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著名的藏教神山“冈仁波齐”便矗立于此。

冈仁波齐是冈底斯山脉的主峰,在雪域高原的群山之间,它直挺的山形独异于周边的众多雪峰,恬澹从容,王者之气尽显无疑。

冈仁波齐代表的不仅仅是一座亘古的地理坐标,更是代表了一种极其崇高的文化精神。冈仁波齐峰是公认的神山,同时被印度教、藏传佛教,西藏的原始宗教雍仲本教以及古耆那教认定为世界的中心。在它顶盖白雪的山峰下,究竟埋藏着多少神秘莫测而又鲜为人知的秘密。

冈仁波齐海拔高度为6656m,而且处于神秘的北纬30度。据说和巨石阵之间的距离为6666m,和北极点的距离是6666m,和南极点的距离是两个6666m,和埃及金字塔、恶魔塔、百慕大三角、复活岛的距离全部是6666m!

冈仁波齐峰有四个面,形如一座巨大的白色金字塔,而层层纹理更是契合了埃及金字塔的阶梯状塔身,这栩栩如生的形象,足以让每一个瞻仰它的人浮想联翩。

从拉萨前往转山的起点塔钦,单程便有1200公里的距离。我是坐上车后才知道如此遥远,和银川到北京的距离差不多了,而且只有80公里左右的高速,剩下全是山路。

沿着219走进阿里,仿佛进入一个未经开化的混沌世界。大地辽阔,雪山延绵,有太多的湖泊像一面面镜子安静的沉睡在雪山和草地之间,圣洁而不张扬,引我们不时地逗留。

囿于生命之重的人们,从世界的各个角落,穿过人影绰绰和灯红酒绿,跨越数千里,一次次来到西藏这片土地。

西藏氧气稀薄,气候变幻无常,为何如此多的人热爱这里呢?仅仅是为了这绮丽壮观的雪域风光吗?我在多次的户外旅途中,也曾想过类似的问题,徒步是某种意义上的苦行,一次次的出行仅仅是为了见不一样的美景吗?

当你融入自然之时,你的心便和自然一样宽阔,当你放下内心的各种执着,便会感受到大千世界的万般美好,或许心灵的自由是一个人旅行最大的收获。

自由,困于生命,却也可以取于生命。心若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自由不在远方,它从未离开过我们。

在距离塔钦镇50公里左右的国道上,我们遇见了阳光下耀眼的玛旁雍措,围绕圣湖自驾一圈,成为此行途中收获的一段难忘的经历。

玛旁雍措,位于西藏阿里地区普兰县城东35公里、岗仁波齐峰之南,藏地三大“神湖”之一,是中国蓄水量第二大的天然淡水湖,有“世界江河之母”的美誉,是唐朝高僧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称为“西天瑶池”的地方。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神山圣湖交相辉映。微风拂过,湖面天鹅成群,不同的深度、不同的光线成就迥异的水色,那摄人心魄的蓝,仿佛是爱琴海的色彩。冈仁波齐在湖水的映衬下格外神圣。

人们对冈仁波齐的崇拜除了其庄严神圣的外表以外,更大的原因还在于发源于这座山峰的河流所孕育出的灿烂文明。冈仁波齐峰的雪水与山脚下的玛旁雍措共同构成了亚洲四大河流(狮泉河、象泉河、马泉河和孔雀河)的发源地,奔腾万里后,最后殊途同归,一起流入了印度洋。

长久以来,来自冈仁波齐峰的水源滋滋眷养着这片陆地繁衍生息的古代先民,这就自然使得人们将宗教的信念,根值于这座堪称生命之源的圣洁雪山上。

夕阳西沉,为了能更近地目睹神山冈仁波齐,我们选择在湖边的一个山头上扎营。粉色的霞光晕染了湖南面与冈仁波齐遥遥相对的纳木那尼峰,女神风韵尽显。可能是山头毫无遮挡,这风在帐篷外呼啸了整整一晚。

第二天一早,我们向塔钦出发。塔钦镇坐落在冈仁波齐南面山下,面朝广阔的巴噶平原,是转山的大本营。从售票处徒步出发,以冈仁波齐神山为中心,顺时针方向环绕一周,大约56公里,这被称为外转,内转是以冈仁波齐南侧的因揭陀山为核心的小环山线路。

千百年来,冈仁波齐一直不断地吸引着大量的朝圣者,还有很多人前来徒步转山,我们就是其中之一,此次以徒步的方式完成外转环线,怀着一颗敬畏的心,切身来感受这一切。

除了藏民,其他进入冈仁波齐景区的人都需要购买门票(150元/人)。没有什么特定的大门,买过票后,从售票小房后面就步入了转山道。

从售票处到经幡广场有6公里的路程。

广场环挂着无数经幡,信仰在高原的天空中飘扬。我随着这色彩斑斓哗哗作响的经幡移动着手机,猛地看到前方云雾中露出的冈仁波齐峰,那一瞬间,我的膝盖酸软,不由合十跪拜。

此处所见的是冈仁波齐峰的西南面。在苍凉原始的青藏高原西部,冈底斯山脉与喜马拉雅山脉走向几乎平行,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艰难地翻越高耸的喜马拉雅山脉,进入青藏高原腹地,残喘的水汽再次被冈仁波齐峰南坡的迎风面截取,留下一片皑皑白雪世界。

南坡一道垂直而下的巨大冰槽,与横向岩层交错构成的佛教万字格,这一大自然的神奇杰作,更是催生出人们对于冈仁波齐峰的无比信仰,这也为它成为众多宗教认定神山的一大表象所在。

这里的鸟儿可以近在咫尺地在你周围捡食,与你对视,一点也不怕人,起初我还纳闷,后来骆驼刺说,这源于转山路上都是善良的人,不会伤害它们,这才是大自然中最好的和谐。

路边的小花偶尔被搭讪 高原上,阳光的酒很醇 浅浅地斟在每一朵花里 无论有没有人来看它们 都安静、欣然地开着……

想起阳明先生的“汝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汝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过来,便知此花不在汝之心外。”存在,即,被感知。一个外物能否被感知,被赋予意义,有赖于我们的内心是否有这样一个相应的概念。

一念花开,一念花寂 花开花落,本是自然 可是否能够动摇我们 却由我们的内心所定

过经幡广场往下进入那曲峡谷,这是冈仁波齐峰西侧的山谷。清澈的那曲河在峡谷中蜿蜒流淌,谷内路面平坦且没有岔口。

神山下遍布信徒挂起的经幡和垒起的玛尼堆,壁立的山峰,仿佛端坐在莲花宝座上,周围的山体好似都在朝神山的方向一齐朝拜。

路边的土拔鼠长得圆滚滚,只要你不怕它,它就敢靠近你,再靠近你。

喂过土拨鼠,又往前走了20分钟,将近5点的时候,突然瞧见右侧露出的冈仁波齐神山,如此近距离,如此震撼,不由站住双手合十,眼眶湿润。

前面两座山体有如两扇门,是谁念了“芝麻开门”,现出这巨大的宝藏。

天气晴朗,冈仁波齐北坡几近垂直的坡度将黑白相间的纹路铺开,有着更强烈的视觉感官。骆驼刺指着冈仁波齐峰让我看,说是上面有一张清晰的“人脸”,犹如埃及法老图坦卡蒙的黄金面具,这是巧合吗?简直太像了,联系到“金字塔”“法老”“黄金面具”,神秘指数蹭蹭上升。

神山对面就是红墙金顶的止热寺,今晚就在此落脚。

止热寺的房间窗户正对着夜幕下的冈仁波齐,东南面一轮硕大的月亮皎然若日,每每无意关注天空时,总是月圆之时,想必又是十五左右吧,无数颗星星明亮地点缀在冈仁波齐上空,清冷而静谧。拉起厚厚的被角,即便是在神山脚下,也挡不住我深深的困意。

第二天行程较长,早上5点出发,戴上头灯从止热寺一路缓上,在卓玛拉垭口下方的补给点吃了些早餐,便继续向上。

在登卓玛拉垭口的路上,我遇到了一个7岁的藏族小姑娘,她走在我身后,我偶然回头望到她,她仰头冲我甜甜地笑。在我印象中,藏族孩子大多很腼腆,她却十分的开朗,一路陪伴且鼓励我。

我问:“你几岁啦?” 她答:“7岁。” 我问:“和家里人一起来转山吗?” 她答:“嗯,和我的爸爸,你看,他就在后面。” 我问:“你转过几次山啦?” 她答:“我转过70多次了,只要有时间就来,阿姨你呢?” 我说:“我是第一次呢。”

一个7岁的孩子,已转山70多次,联想到路上曾看到的襁褓中的婴儿,估计这孩子也是在母亲怀中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转山了,这已然是生命的一部分。

她说:“这垭口是不是很大很高啊?” 我说:“是的呢,登了这么久还没有到顶呢?” 她说:“没事,走一走,歇一歇,上去了就好了,上面阳光出来,你就能看到很多土拨鼠,它们在那里装可爱,问你要吃的,嘿嘿😁”

多么可爱的孩子,这是在给我力量。

离垭口还有一小段了,一位藏族大叔坐在路边休息,见我气喘吁吁地上来,关心地问道:“累不累?”这小姑娘立马插话到“肯定累么,狗都要累死了!”哈哈哈哈😂

接着,她煞有其事地给我讲了一段故事,说是以前有个汉人带了一条狗来转山,也是想让他家的狗有好运嘛,当登上垭口时,这狗累的竟然说人话了:“哎呀,累死我啦,我再也不转山啦。”真是让我笑个不停,有她的陪伴,全然不觉得累啦。

卓玛拉垭口,海拔5648米,垭口上到处都是猎猎飞舞的经幡,这唯一的山道好似一条彩虹路。天气阴沉,飘着小雨粒,地面还有一些薄冰,我谨慎地走着,偶一抬头竟看见在这泥泞冰冷的地面上还有几个匍匐磕长头的人,每一步都不敷衍,每一个过程都不省略。

有的人会被他们信仰的坚定所震撼,也有人不理解他们的所作所为。形式并没有对错,用心应是人最基本的情感和对待事情最真诚的态度。

电影“冈仁波齐”中有这样一段:“夜晚,大家聚在帐篷里围坐,老人对大家说,你在磕头的时候,要有颗虔诚的心,要为了更多的人去磕头朝圣,希望众生平安幸福,最重要的是用心,而且要心存善良。”

他们发自内心的虔诚礼拜,充满了对神山的敬畏和感恩。抑或是为了救赎,抑或是为了逃离,抑或是为了自己和家人,但更多的是为了众生,可能有身边的你,也有身边的我……

当你广泛地平和地理解这个世界上的人和事,可能就不会觉得这些人这样做没有道理了。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生活方式是完全正确的,神山圣湖并不是重点,接受平凡的我,但不放弃理想和信仰,热爱生活,我们都在路上。

从卓玛拉垭口下来的途中会遇到一个小湖,叫托吉措,意为慈悲湖。雪山倒映在湖里,那斑驳的纹理,好似一个翡翠宝葫芦镶嵌在此。

我们于10:30下到卓玛拉垭口山脚下,这里是不动地钉补给站,此时的我已是筋疲力尽,不容分说奔进茶馆喝了一大壶奶茶,整整休息了一个小时。

从补给站出来,就进入了宗曲河谷,我们沿着平坦的河滩路前行,向下一站祖楚寺出发。

玛尼堆,是由大小不等的石头垒集起来具有灵气的石堆。“玛尼”来自梵文佛经《六字真言经》“唵嘛呢叭咪哞”的简称,因在石头上刻有“玛尼”而称“玛尼石”。

路边的玛尼石,凡人迹所至,随处可见。虽然看不懂图案文字,却很喜欢那有如岩画般的艺术美感。信仰可以赋予石头生命,能看到所刻之人的用心,这上面有他们的追求、理想、感情和希望……石头中所呈现出的无限图景,其实,只是人们自己。

骆驼刺无意捡起路上的一块石头,添放在路旁的玛尼堆上,正好两个男人路过,其中一个双手合十,嘴里不断说着谢谢。我有些纳闷,从“玛尼堆”前经过,添一块石头,在我理解这是一种藏民的祈福方式,我们也只是入乡随俗而已,为何要感谢呢?

后来,他和我们讲到,藏地很多路以前不好,每个人经过顺手捡起石头,放到路边,既清理了路面,又方便了他人行走,路边的很多玛尼堆是这样来的。

很多时候,我们的理解总是我们认知范围的理解,透过这玛尼堆,你能看到藏民那善良的利他心,这是用行动来祝福经过的人一路平安!

不到两点就到达了祖楚寺,距离塔钦镇还有10公里路程,便决定直接出山入住塔钦镇,原计划两天半的转山就成了两天。继续在茶馆休息一小时,喝饱一壶奶茶后,出发。

西藏的天空,云就像一颗有魔法的种子,而风就是不动声色的魔法师。在不知不觉间,你就顺着它们的指引,沉迷于各式各样的变幻。有时你用目光继续追,想让它稍作停留或再一次遇见,可终是徒劳。这变幻的云像极了人的一生,时聚时散,转瞬即逝。

日月升沉不住,白云来去常闲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 闲看行云流水,静赏花开花落 本是人间客,何必千千结

脚下的宗曲河谷一片生机盎然,流云下的山川是献给天空的哈达。可能是快出山了,大家的脚步越来越快,身边的藏民不时超越我们,还会回头鼓励我们“加油”或送上一句“扎西德勒”,无论年纪,眼中都有一种无法形容的清澈。这条路很美好,这些人很真诚。

到了出山口,又见刻满经文的玛尼堆,一个涂有红彩、刻有六字真言的牛角置于上面,云层下的山峦取而代之的是有如绿毯般的巴嘎平原。

镇上的房子越来越清晰,我们的转山之旅也快要结束了,下午五点半,到达塔钦镇,转山正式结束。

导航一家叫“勇哥川菜”的小馆,不曾想味道比在内地吃的还要正宗,边吃边在网上查看住宿,这里人流量大,住宿还是蛮贵的,挑了一处偏一些的民宿,房后竟然正对着冈仁波齐峰的南面,真是又一个不小的惊喜。

一生要走多远的路程 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一生中会遇见多少人 谁会被遗忘,谁又被想起 ……

此次转山的路上,遇见了很多人,除了那个陪伴我登卓玛拉垭口的7岁藏族小姑娘外,还有一些人也在记忆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三个大约十岁,结伴转山的小朋友,脸上洋溢着无拘无束的笑容和友好。 🔸一个背着书包大约八九岁的男孩子,从我们身边快速地经过,嘴里还在默默诵经,那份专注和稳重让我钦佩不已。 🔸一个大约五六岁的模样,一直被父母拉着,偶尔还踉踉跄跄,却从不喊抱的娃娃。 🔸去往卓玛拉垭口的路上,一个有着耄耋之年的老人在家人的搀扶下,走走停停。 🔸一个襁褓中的婴儿,还不知晓一切事物,却已经在母亲的怀抱中开始感受这岁月山河。 🔸出山时碰到的一个康定的卓玛,一天完成了这56公里的转山路。 🔸还有卓玛拉垭口下那个奶茶店的老板,坐在我对面喝茶的藏族大叔……

他们与生活在城市的人不同,我从他们身上感受到了生命的纯粹与平和。

世间的路上,是接连不断的遇见…… 我一直相信:“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是我该去的地方;无论我经历什么,都是我该经历的事情;无论遇见谁,都是生命中我应该遇见的人”。

所有的遇见,都有意义。

2023.10.10 银川

展开阅读全文


阅读 1811 投诉

支持原创作品,期待你的赞赏

我的赞赏码

长按识别二维码给作者赞赏

记得在赞赏留言中写下名字哦

糖水设置
原创标注
隐藏封面
图片留白
水印
权限
保护 
私密 
公开 

 访客只有输入正确答案才能阅读 
确定
热门评论
写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
发自圈子
本作品入选糖水兴趣圈
人已加入
徒步 · 登山
徒步在路上,全世界仿佛只剩下我和身后的脚印
加入
糖水作者
关注本文作者,TA的更多作品
飞屋环游
创作 52 粉丝 1216
关注
查看个人主页
推荐原创
我写我读,原创是内容的灵魂
浏览更多精彩内容
关于糖水 | App | 小程序 | 电脑版

本页面内容由用户上传 | 用户协议

© 2014-2024 糖水APP

忘记密码
6
收藏
投诉
取消
操作
发送
×

作者还没有开通赞赏功能

×

你还没有开通赞赏功能

糖水赞赏实时到账、0手续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