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歌者李白
2023-7-24如果,大唐盛世没有了李白,这盛、这大,便打了几分折扣。放情纵歌、才情恣意的李白,无疑是大唐开元盛世的标杆人物。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我们读着李白的诗歌长大,在李白的诗歌里感受、体会,甚而沉醉于李白那份天赐的才情、难得的潇洒。
只是,看过《长安三万里》,我开始犹疑,或许,我并没有真正读懂过李白,或许,只是享受李白诗歌带给我们的享受,却并未走进过这位大诗人的内心。
去搜寻、去查找,去透过一些仅存的文字试图去多了解李白一些。诗文潇洒飘逸,我一直想当然得以为,李白就是那个“昂天长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率性之人,来去全凭一颗本心。循着这位大诗人的人生轨迹,一路看去,忽而觉得他活得远不如他的诗文洒脱,甚至有点拧巴,不够通透。
李白有着当时文人的普遍价值观,学而优则仕是古代文人的最高追求。然而,历史上相传,他出身罪人之后、商贾之家,这样的身世在唐代连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都没有。科举这条路走不通,举荐更是需要人脉,李白这两点都没有。
李白在开元二十二年作《明堂赋》,赋云:“穹崇明堂、倚天开兮”,试图走献赋之路,未果。天宝元年742年,由于李隆基的妹妹玉真公主的引荐,李隆基赏识李白的才华,召集入朝,令李白供奉翰林,职责是给皇上写诗文、娱乐、陪侍皇帝左右,这显然与李白的政治抱负相去甚远。
彼时的李隆基,即将达到政治生涯的巅峰,彼时的李隆基尚知人善任,朝中有一大批贤相,还能听得进忠言逆耳。即便是素有风流天子之名,喜爱文学、艺术,但这不妨碍李隆基的政治眼光,李隆基是知人善任的。很明显,李隆基赏识李白的诗文,却也不认可李白的政治才华,所以,近在李隆基近旁的李白仍然没有实现他的政治理想。确实,“斗酒十千恣欢谑”的形象距离政治家的基本素养是相去甚远了。
后来的永王之变,李白辅佐永王,更是显露出李白其实没有敏锐的政治眼光,这点甚至不如他的妻子。李白看不清当时的政治局势,本在庐山隐居的李白,在永王李麟的邀约下,不顾妻子的劝阻,一意孤行追随永王。后来,永王之乱被镇压,李白受到牵连。或许,沉寂久了,李白太渴望机会,一时昏了头,或许,他内心太过于天真,不能深谙官场之道。
想入世,既不肯低下自己高贵的头颅,又缺乏审时度势的眼光;想出世,又不能抛下仕途的追求。总觉得,在人生选择上,一代诗仙是拧巴、纠结的。
我突发奇想、主观臆断,李白,那些恣意横行的诗句,抒写的,是他内心里想成为的样子,现实中实现不了、在诗文里痛快。或许,他日日饮酒,本身就有逃避,对现实、对内心的逃避。
李白的两次婚姻,历史上说,他迎娶宰相许圉师、宗楚客的孙女,实际上李白两次都是入赘。而,这两次的婚姻,并没有为他的仕途之路锦上添花。影片《长安三万里》,李白在婚期将近之时,追赶着孟浩然问询“当”与“不当”,孟浩然的船帆上高高扬起“当”字,李白的一脸释然。那样的画面,多少有点让人心疼。
但愿长醉不愿醒,求而不得、不被理解,无疑李白是寂寞的。可即便寂寞,李白仍然要纵歌“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即便寥落,仍然写得出“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命运常常戏弄他,给他希望,又让他失望,百转千回。或许,我们该感谢他的寂寞,寂寞是独属于他的,他承受寂寞、孤独,把潇洒、快意留给了我们。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