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堂印象 ——胡志强的艺匠经营 王文杰
7月2日,浙江省民盟文化综合支部活动在杭州市上城区环城东路83—84号一本堂举行。
一本堂主胡志强也是一位盟员,他还是一位铸壶大师。
“铸铁为魂美生活, 百态千姿壶与锅。 技艺传承运匠心, 添得日子红又火。”
这是胡志强的事业,也是永康胡氏五代的精神文脉。“一本堂”为胡氏先祖胡凤丹于1861年乞请大学士李鸿章为胡氏家族亲笔题写的匾额。这块匾现藏于“一本堂艺术馆”,被置于醒目之处,楷体榜书,气力磅礴,诚乃艺术馆点睛之笔。一本者,本一也,一而不二,一以贯之是谓也。
永康作为中国五金城,闻名遐迩。这里,遍地都是金、银、铜、铁、锡等五金之器。永康人的勤劳智慧和工匠精神成就了这座浙南山区小城的辉煌。胡氏的铸壶与制锅是永康“五金工艺”中的佼佼者。胡志强被授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
2日一早,我就乘地铁来到杭州东护城河边的万安路站,经过老浙大横街,第一个来到“一本堂”。胡志强先生便招呼我先坐下来喝茶,并亲自煮茶。我向来对时下流行的作秀般的茶道不感兴趣,但他的沏茶比较朴素大方、自然亲和。我对于茶具却是有一种特别的喜爱。其实,所谓道不在花拳绣腿,而是寓于器中,道器不二。胡志强的茶桌上有一个日本带回来的茶盘,是陶制的,朴素中含大雅,粗拙中藏精微,随形就势,不大不小,恰好可置三杯两盏,体现了诧寂风的生活美学。茶杯也很特别,是琉璃锥形盏,设计了一个稳定的茶托,方始立住。煮茶的铁壶就是主人的作品。炉中生碳,温火灼灼,壶水沏茶,幽香四溢。
喝了一阵,新老盟员陆续来到,待大伙来齐,胡志强便引领大家参观了一本堂艺术馆,并如数家珍地为大家导览。他时而指着一只通体锈色的铁壶说:这是隋唐时期的器物;时而指着一排形制各异的铁壶说是宋元明清的。这里还陈列着铁制的灯盏、烛台、香炉和文房用具铁砚台 、铁笔搁等。除此之外,他还珍藏陈列着一批器型硕大饱满的明代青花瓷罐。那青花中流淌的褐彩呈现出含铁成分的釉色在窑火中的窑变之美。我还看到一头宋辽金时期的铁牛造型与毕加索铜雕牛异曲同工,具有一种抽象之美,可见古人的审美智慧之高超。我也感受到东西方审美上“心同此理,美美与共“的共通性。 除此之外,胡志强的书画收藏也颇丰。








五金之中,黄金高贵,白银典雅,铜器温润,锡器低调,唯铁器朴拙淳厚、一味霸悍,历时悠长、底蕴深厚。几千年前铁器时代的先民铸造了农具,取代了石器时代原始的石斧、石镰等,大大解放了生产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商周、春秋以降,生铁冶炼与铸造工艺渐趋成熟。魏晋南北朝时期,灌钢铁器问世,唐宋以后铁器制品渐成日常生活新宠,铁器日趋多元,而铸壶尤受文人士大夫阶层的青睐。唐釜即是当时十分盛行的煮茶器物。“一本堂”主人胡志强秉承祖训,诗书传家、壶艺继业,对铸壶技艺进行改良,发扬光大,将当代审美与古法规制融合,守正创新,先后研发蜡模铸造应用技术,并抢救性恢复泥模成型工艺,赋能朴实厚重的铸铁器物以凝练空灵的神韵和魅力。
活动结束后,大家各自散去。我和支部主委刘波意犹未尽。继续留下喝茶。这时,胡志强拿出他的摄影集送给我们。我们看后大为惊讶。眼前这位其貌不扬的铸壶匠人,竟玩转相机,世界各地拍摄,用现实主义的镜头记录下行旅生活中一个个颇有意味的瞬间 ,带给人们的不仅是艺术的审美,更多的是生命的思考。
我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民间艺人的匠心独运,来自于背后的生活磨砺,也来自于深厚的学养。胡志强的铸壶之所以能鹤立五金非遗之群,出类拔萃,与他的收藏人生、摄影人生是分不开的。从这两个领域里摸爬滚打出来,自然练就一身本领技艺和工匠精神,也自然心境独造、眼光独具、手法独到、器具独美。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