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行~艺圃
2023-7-9姑苏古时多文人墨客,造园多为避世隐居。在阊门不远处的文衙弄里藏着一座清寂的私家园林~艺圃。文衙弄南起宝山寺前,北至天库前,艺圃就位于文衙弄的5号。
明嘉靖年间(1541年),艺圃始建,初为明代学宪袁祖庚所建,名“醉颖堂”。 明万历末年,文震孟入主醉颖堂改名为“药圃”。
文震孟为文徵明曾孙,文徵明54岁时,由苏州巡抚李克成举为贡生,参加吏部考试,取为优等,授翰林院待诏。待诏之职,为皇帝起草诏书。

《礼记缁衣》云:“王言如丝,其出如纶。”古代中书省的职务被称为“掌丝纶”。

文震孟在明天启二年(1622年)“殿试第一”,授修撰之职,后官至礼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古时父子或祖孙相继在中书省任职被称为“世掌丝纶”。

乳鱼亭位于艺圃东南部,西临水池,是苏州园林中的明代遗构的亭子。艺圃与苏城大多园林一样,以水为主景观,波光潋滟,荷叶在微风中轻舞飞扬。

站在乳鱼亭里向池的对岸望去,紫薇花独占芬芳。

高高的白墙爬满藤类植物。这藤,在光艳的夏季后,会是另一番绚丽吧!入门见一条南北狭长的小溪,从隔墙大池引入“浴鸥池”。

今日游园恰逢有雨落塘,更有游人少的清寥。走进上有“浴鸥”二字的圆门洞,在石桥对面便看到了芹庐前的这棵鸡爪槭。盛夏墨绿,秋日艳红,一时风物更添幽。

古人常用鸥鸟的形态来比喻隐居,与鸥为友,隐居江湖,不以世事为怀,如鸥鸟一般自由。

延光阁位于水池北面,有“养性延寿,与自然齐光”之意,是一座横跨水面的超长水榭。坐在阁中休闲小憩,可品茶观景。

园内的延光阁与乳鱼亭互为对景,相映成趣。古人造园,围墙内便是自己的山水世界,可得自在。


园中草木繁盛滋养着人的生活,只要心灵的感觉没有钝化,就有生命的闲情。

民间有一个关于紫薇花来历的传说。在远古时代,有一种凶恶的野兽名叫年,它伤害人畜无数,于是紫微星下凡,将它锁进深山,一年只准它出山一次。

为了监管年,紫微星便化作紫薇花留在人间,给人间带来平安和美丽。

雨中的紫薇花朵朵娇嫩动人,想到唐代的官名紫微郎,即中书舍人,因中书省曾改名紫微省,取天文紫微垣为义。

“独占菲芳当夏景,不将颜色托春风”的紫薇花,因象征着紫微星,自古以来为文人墨客所钟爱。

丝纶阁下文章静, 钟鼓楼中刻漏长。 独坐黄昏谁是伴, 紫薇花对紫微郎。

不知归隐药圃的“紫微郎”文震孟是否也如白居易一般,对着紫薇花感叹过时间的寂寥漫长呢?

也许紫薇花落下或留在树上, 是用不同的方式完成了自己。

只有懂花的人才能了解这座古园里藏着的心事……

雨打芭蕉闲听雨,道是有愁又无愁。

在避世的庭院里听雨是一种心境,也是园子主人看尽繁华之后对生命意义的终极领悟吧!

延光阁北就是“博雅堂”,诗书渊博、环境典雅之堂。

堂前面的抱柱联为“博雅腾声数杰,烟波浩淼,浴鹤晴晖,三万顷湖裁一角;艺圃蜚誉全吴,霁雨空蒙,乳鱼朝爽,七十二峰剪片山”。

生命存在的目的本应如草木一般单纯。

雨打荷叶绿沉沉,清香袅袅飘心间。生活成美, 据于儒、依于道、逃于禅。

古人爱莲,濂溪先生的《爱莲说》里面,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之莲,作为人格的象征。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成为了宋朝之后儒生的修身之标尺。

眼前的雨打荷叶,充满了“活泼泼的”生意之美。

古时的避世文人懂得乐活,从天地自然的景致中萌生“自足”“自适”“如如”的超脱之意。

园内碧波之上的睡莲,婀娜可爱,与水相映,宛若蝶一般起舞。


明天地万物一体之义,已浸渍于古时文人雅士的心髓。

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山东莱阳人姜埰购得此园,改称“颐圃”,又名敬亭山房,后又称“艺圃”。

园子的新主人故乡在山东莱阳,侨居吴门,不忘其本,故名堂以忆之。艺圃的几任主人皆品性高洁之人…… “刚健中正”语出《周易·乾文言》。

朱熹注:“刚以体言,健兼用言。中者,其行无过不及;正者,其立不偏。四者乾之德也。”想必是园主人不爱繁华独爱艺圃的原因吧!

阊门内,自古人文荟萃。如今平常巷子里是普通人的终日忙碌,似乎忘了艺圃就在身边。春有蔷薇,夏初凌霄,荷塘鱼戏反而成了不少外地来苏州的艺圃迷年复一年的念想。

院角的老藤默默守候着古园,我们只是姑苏的过客,一次游园发现了紫薇花的秘密足矣!出艺圃能做什么?当然是寻一处附近的小店品尝一下苏州的“泡泡馄饨”。

在慢品细嚼中,重拾那繁华落幕后的姑苏往事……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