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聊天记录:黄帝族世居中原本姓应该是风
2023-5-9【2020-06-07 07:41:29】 田野: @老象 对中原先民来自北方的观点恁怎么看? 链接:《微信聊天记录:大牛等等群友聊炎黄》 网址:https://m.tangshui.net/youth/post/show/6459d2d7fcd4db1a05df2053
老象: @田野 大中原地区原本就有先民居住啊…[笑] 当然后来又有来自四面八方的先民融入…[笑] 依历史记载炎黄主要活动在大中原地区 @田野 黄帝和炎帝都是大中原先民一族 黄帝位于中原偏西北,炎帝位中偏东南 黄帝乃伏羲氏之后,炎帝乃神农氏之后 黄帝之姓,既非公孙亦非有熊更非姬姓 或也可以说是既姓公孙又姓有熊也姓姬 但本姓应是风…因少典氏袭伏羲氏为风 古籍中少典氏可娶亦可被娶显系部族名 而炎帝的姓氏相对就简单多了,即姓姜 游牧方式晚近,所以黄帝不是游牧部落 链接:《关于伏羲出生地,这大概是最详细的解读》 网址:https://m.sohu.com/sa/302944139_99956928?from=timeline 链接:《微信聊天记录:与Forward先生聊黄帝姓风及刘氏由来》 网址:https://m.tangshui.net/post/show/6459b67a922f0f74a68996fa
河南许昌灵井古人,约10.5~12.5万年前 测估脑容量1800多毫升,比现代人还大 现代人脑容量仅大约为1300~1500毫升 许昌,其地名缘于帝尧时洗耳朵的许由 河南濮阳西水坡上古遗址出土的古遗骨 墓制恢宏巨大,年代为6460±135年前 头南足北仰观日月星辰之象,天南地北 这可是标准的东青龙西白虎五行古阵式 其势左伏虎(西白虎)右降龙(东青龙) 古人骨架粗实高大,估测身高约1.84米 呈足踏北斗,头顶苍穹,一派帝王气象
二麻子: 嗯嗯。。。。6500年前也很惊人了 左青龙右白虎 关岛快递: 这肯定不是汉族了 老象: @二麻子 中国最早的龙图腾在辽宁阜新查海遗址 出土石块堆塑龙距今约9000年被誉为华夏第一龙 右青龙左白虎,头北足南时就是左青龙右白虎了… @关岛快递 当然是汉族…现代汉族的祖先之一了…[笑] 二麻子: 哈哈。一样。我说的是对面看。 青龙木在东。白虎金在西、 脑容量,现在看来,不是智力发展的唯一指标 据说尼安德特人的脑容量也比我们高 农耕前,甚至游牧前,还有个狩猎采集经济。。 这个经济现在,特别在中国,往往被忽略。因为中国这块土地上,不太适合狩猎采集。东北可能更合适一些。 但忽略这个经济,对不少事情会产生解读错误。。。。。 一时想不起更好的例子,就说有个 老鹰之歌吧。。。。挺有名也挺世界流行的。 对这个歌的诠释,几乎全都是错的。实际上,这是采集狩猎的印第安人被西班牙殖民者强迫进入殖民农耕经济时 的反抗心理。 @老象 狩猎采集经济,直到80年代,还是有少量存在云南的某些少数民族里。 很契丹 关岛快递: 汉族不是华夏一带吗 脑容量还需要更多化石看普遍性 比如个别人可以因为脑水肿,或孕期过多糖,还有很多因素都可以长大脑袋 老象: @关岛快递 看清楚了啊,啊啦说的 是现代汉族的祖先之一…之一好吧…[笑] 再说了,许昌濮阳皆位华夏核心区 @关岛快递 灵井出土脑壳不止一个 @二麻子 近些年人类遗传基因分析 尼安德特人也是现代人的祖先之一 @二麻子 嗯嗯,是的,而东亚人种 尼安德特人的成份相对还高了一些 @二麻子 上古人烟稀少,鱼兽众多 河北磁山文化遗址出土十几万斤粟 据考古碳十四检测,约有近万年了 [动画表情] 二麻子: 这时一副比两河文明还更早的样子 关岛快递: 粟米,原意泛指粮食,也指小米、稞子、黏米。禾本科草本植物粟的种子,去壳即小米。又称白粱粟、籼粟、硬粟。------不知道这河北出土的是哪一种 不过没有小麦只有小米吃起来够单调的 大米估计也没有 二麻子: 小麦很晚。。。早期的粮食是小米,水稻也早,但在南方。 哈哈。当初刚有小麦的时候也很难吃!麦粒饭嚼不烂,不消化。 知道把麦子类的磨粉去麸,挺晚的了。 关岛快递: 荞麦是否早就有了?还有北方的裸燕麦(莜麦) 莜麦面很好吃有营养 @二麻子 那小米会去壳肯定能捣碎小麦吃面 哪怕死面饼子也好吃 小米去壳就是靠捣 老象: 说话要有依据不能乱猜不然全乱套 磁山遗址距殷墟遗址不过四十公里 贾湖遗址不仅岀土了大量水稻稻谷 而且身高男一米九女一米七者多多 郑州青台出土陶鏊,五六千年前了 关岛快递: @老象 这上面是磨面还是去壳用? 二麻子: @关岛快递 这里有个矛盾。麦子不好吃,但耐放。面粉好吃但不耐放。稻谷与大米也类似。所以,要有效的吃面粉跟大米,需要有足够方便和便宜的工具。这点对先民来说,并不容易。 老象: 磁山贾湖出土有大量的石碾石磨棒 历史悠久八千年至万余年前的都有 关岛快递: 看到大米靠捣去壳以为小米也靠捣 二麻子: 嗯。。。到村子都有石磨石碾,是很朝后的事了 埃及图案里有捣的。呵呵 舂呀 老象: @关岛快递 是扞或碾吧,不宜乱捣 贾湖(八九千年前),已吃大米了 关岛快递: @二麻子 不是埃及,中国南方都这么干 看到南方在一个石头坑里面椿米,就是大棒捣壳 特大号的捣蒜那种 老象: 陶鏊之类,显然是为面食所备的了 郑州青台遗址还出土了一块丝织品 田野: @老象 东亚人的体征是典型的耐寒体征,说明他们的先祖是在寒冷地区长期繁衍进化 老象: @田野 是的,可能是第四纪冰期结束及新仙女木事件影响的结果 傅斯年的夷夏东西论似也不太确切 关岛快递: 就是擀面杖,这要擀碎麦子需要多大的力量,不现实 @老象 去壳也不如捣效果好 太费力气 老象: @关岛快递 那时候还没麦子怩好吧…[笑] @田野 当然某些西伯利亚甚至欧洲先民曾融入现代汉族也是无疑的 一如近代中共转战陕北国共联合抗日打败日寇再争天下解放全中国 将中共比拟黄帝,将国府比拟炎帝,将日寇比拟蚩尤,也蛮是神似 中国人民解放军亦以部队为营卫从而征之未尝宁居后邑于逐鹿之阿 @关岛快递 嗯嗯,好好,捣乱才好…[笑] 尤其在没理还想再搅三分的情况下…[笑] 关岛快递: @老象 不是捣乱,是一顿乱捣 大米就这么捣 多放点谷就缓冲了 @老象 那时没有土豆红薯玉米棒这些奉献这么实在的植物,采稀稀拉拉的草籽肯定很难,估计他们主要是靠猎靠吃肉 田野: @老象 辽宁发现最早的龙图腾很说明问题 上古时期中原属于热带,有森林大象,那时西伯里亚应该没有今天这么冷,而是比较适宜人类生存,当时有部落在此繁衍,他们能看到极光,龙是他们对极光的认识。 后来气候变冷,西伯利亚不再适合居住,他们变逐步南下,直至最后到达中原 世界最早的龙图腾和玉都出土于西伯利亚@老象 老象: @关岛快递 一顿乱捣不小心会捣烂 @田野 大中原莽苍苍一片广袤田野 第四纪冰期结束后大气候冷热波动 @田野 上万年以来,渔猎采集人群 忽南忽北忽东忽西大田野乱奔乱窜 @关岛快递 @田野 爱想像是好事儿 但是也总得有凭有据合乎逻辑才好 第四纪冰河期结束于一万二千年前 结果又跟来了一次新仙女木大事件… 重整了一回直到一万一千年前左右 中国大陆才恢复到近如今这般模样 瞧瞧这是一万几千年前的东亚景观



田野: @老象 这个图和我说的不矛盾吧? 瞧瞧这是一万几千年前的东亚景观 老象: @田野 这幅图的状态曾经长期维持 几乎整整第个四冰期。第四纪冰期: 本词条由“科普中国”科学百科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 审核 。 又称“第四纪大冰期”。第三纪末气候转冷,第四纪初期,寒冷气候带向中低纬度地带迁移,使高纬度地区和山地广泛发育冰盖或冰川。这一时期大约始于距今200-300万年前,结束于1—2万年前。规模很大。在欧洲冰盖南缘可达北纬50°附近;在北美冰盖前缘延伸到北纬40°以南;南极洲的冰盖也远比现在大得多。包括赤道附近地区的山岳冰川和山麓冰川,都曾经向下延伸到较低的位置 田野: @老象 前2000到1500年的一次急剧变冷,极北地区不再适合人类居住,和我说的不矛盾哦 老象: @田野 前2000多年是大洪水时代 @田野 主要是因地球气候突然变热 大气候变冷那次是约前1610年前后 原因是地中海锡拉超级火山大爆发 火山灰遮天蔽日导致中土夏代覆灭 田野: @老象 现在坚持夏是埃及的那帮人还活跃吗? 老象: @田野 现在都在关注美洲瘟疫、动乱和中国摆地摊儿…[大笑] 田野: [笑泪] 二麻子: 冰河期,海平面可以比现在低150米 老象: 嗯嗯几乎整个大陆架都裸露出来了 年均温度升高的海浸时代也有意思 这是最严重大洪水海浸时代假想图


↑…这是当代中国各种方言分布图… [动画表情] 这是当代人类分子遗传基因分析图

最新消息…本群近水楼台先得月了… 链接:《石峁遗址的古DNA出炉,看看石峁人在现代的占比》 网址:https://m.163.com/dy/article_cambrian/FEGO94EK0514FQK0.html
田野: @老象 上面和我的观点一致 老象: @田野 当然,约五千年前那个时代 正好是年均气温比较高的一段时期… 是东亚地区农牧人群北游的好时期 可怜河南考古界思想偏于保守了些 以前,99%的遗址都拒做 Y 染测试 随DNA检测技术进步,才稍有转变 双槐树遗址算开个好头可惜没公布 田野: @老象 为什么没公布? 老象: @田野 不知。只说是汉族常见类型 估计也是O2O3NQC南支等类的吧 约5300~5000年前,比石峁早千年 田野: 说明中原人一直都在融合不同部落尤其是北方部落,从史前已经开始,秦汉以后也是如此 老象: @田野 是的,东南方百越也有不少 良渚先民百越O1居多,也有些O3 现在Y染DNA基因测序越来越方便 也越来越便宜了,所以进展相当快 最有趣的是成吉思汗黄金大家族了 就这么一整,连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到底还有没亲生儿子都成大问题了!

田野: 绿帽子一大堆…[大笑]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