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盈江和保山拍鸟归来后连续发出《盈江犀鸟谷拍鸟记》和《保山百花岭观鸟记》两文,意犹未尽。现单独抽出此行的一个亮点,盈江双角犀鸟的故事来详细说一说。
一、奇特的双角犀鸟
从盈江坝子上山,沿着中国和缅甸边境的一条山路七拐八弯颠颠簸簸来到石梯村犀鸟谷。此次拍鸟一行6人。唐冶非、王丽娟、王毅、戴钢如4人从北京驾两辆车出发,奔波2860公里到大理,接上我和梁芳洁,又接着开470公里,最后一段是崎岖的山路来到盈江石梯村。来这里主要是为了拍摄犀鸟。
犀鸟原被定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后来升格为一级。此鸟比较稀有,有关资料中说在国内只有云南盈江和西双版纳有,西双版纳没听说在哪里有人拍到,如今人们观看犀鸟,就是来到盈江犀鸟谷。
犀鸟长得奇特,主要特征是他的头上有个铜盔状的突起,叫盔突。还有就是嘴大,体长在70~120厘米左右,嘴就长达35厘米,占了身长的1/3到一半,一双大眼睛上长有粗长的眼 睫毛 ,这是其它鸟类中所少有的。头大, 颈 细,翅宽,尾长。 羽衣 棕色或黑色,通常具鲜明的白色 斑纹 。它的大嘴和盔突显得很笨重,其实非常灵巧。犀鸟的大嘴是个优势,要知道,鸟的嘴除了吃饭和鸣叫之外还有人的手的功能, 采食浆果、捕食老鼠昆虫、修建 巢穴 等等工作大嘴都靠嘴灵巧地完成。
犀鸟不是候鸟是留鸟,而盈江犀鸟谷是犀鸟长久的故乡。当地的景颇族把犀鸟当作吉祥物,神兽,也是他们民族的图腾。他们民族的传说是犀鸟从太阳神那里学会目瑙纵歌,然后传给景颇族的百姓,使目瑙纵歌成为景颇族的民族盛大节日。
在盈江犀鸟谷石梯村的8号鸟塘,我们拍到了犀鸟中的典型代表双角犀鸟。
二、双角犀鸟的家
我们拍摄的一对双角犀鸟的家在位于中国和缅甸边境线上中国一侧的一棵树上(下图1)。从石梯村8号鸟塘视窗望去,前方是连绵起伏的大山,山谷中有一条U字型的小河是中缅边境线,对面的山上可见缅方的公路。在中方紧邻边境线处有一棵树,树干上有个突起的包,那就是这对双角犀鸟建的鸟巢,它们的家。





三、鸟巢内外的故事
每年春季以后,成对的犀鸟,便选择高大的树干上的洞穴作巢,一般都是利用白蚁蛀蚀或树木天长日久朽蚀后形成的大洞。它们在洞底垫上衔回来的腐朽木质,上面铺些柔软的羽毛 ,雌鸟便开始产卵。一般每只犀鸟一次产卵1~4枚,卵纯白色。产完卵后的雌鸟就开始和产房外的雄鸟合作,把产房的门堵上,仅留下一个能使雌鸟伸出嘴尖的小洞。雌鸟在育雏期间用提前叼进去的泥巴和粪便混合后堆积在洞口,将洞口封闭缩小并混合果实、种子和木屑等将洞口封闭,仅留一个小孔让雌鸟嘴端能够伸出,这样封住树洞,就能很好避免在洞内育雏期间受到蛇等其他动物的伤害和影响。
封闭后的雄犀鸟从此留在洞外,风餐露宿,此外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巢中的雌犀鸟提供食物。关在洞中的雌犀鸟饮食完全由雄犀鸟来照顾,雄鸟四处奔忙寻找食物,然后回来送到雌犀鸟嘴中。经过28~40天,小犀鸟破壳而出。雌犀鸟再用嘴把洞口啄开,为自己解除“禁闭”,和雄犀鸟一起哺育雏鸟。经过6~8周的时间,小犀鸟慢慢长大,就可以离开巢穴自己觅食了。此时我们看到雄犀鸟给雌犀鸟喂的是一种红色的小果子。我们目睹了雄犀鸟喂食雌犀鸟的过程。
雄犀鸟来了,它不直接去鸟巢,先在附近登高远望近看,可能是看是否安全,然后从食馕里慢慢吐出一粒红果。




它口衔红果飞临自己的家,开始向洞中投送。带着温情,带着食馕中的温度,鸟巢里的雌鸟接受了。








我家领导从她拍摄的视频中精确的数出它的食囊里共有35颗果子,喂了33颗,不慎掉了2颗。我家领导拍摄的视频动态记录了喂食的过程。










雄鸟喂完食,离开鸟巢到它落脚的高枝,张望片刻,才恋恋不舍地飞走了,去寻找下一轮食物。










这样一粒粒、一颗颗,倾注了多少心血,多少爱情。从8点到16点,约4个小时来-趟,我们看它共来过三次。
一个风餐露宿,雄鸟每天数趟为雌鸟提供食物,乐此不疲。一个至死不渝,一旦雄鸟在外死亡,雌鸟不吃不喝也不出窝,直至饿死。真是伟大的爱情。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