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火爆的《狂飙》早已谢幕,距离高启强们的毁灭,应该也过了“七七”了吧?
近日回粤中故乡祭祖,回程途中,顺道来到了“京海市”的旧厂街和三十三墟,面对着那些五味杂陈的鱼档菜档,经典的南粤城中古街,还有影片中那片杂乱无章的“贫民窟”,心中油然感慨。


那里既可以养育出信念执拗的安欣们,也可以滋生出草根逆袭的高启强们。生活本来并没有什么好坏之分,但命运,信念还是硬生生让很多人最终分道扬镳,走向光明或黑暗。


很久以来,没有一部影视作品能够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狂飙”全国以及全民,这已不是影视现象,而是深刻的社会现象。这种大尺度的反贪扫黑除恶的文艺作品竟然能够大行其道,这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各阶层的态度表现。




高启强与安欣都喜欢的猪脚面,每碗15元,虽然爆款了,依旧童叟无欺,还是很实惠的,“京海”人够实诚。

邑者,城也。粤中地区的五邑,是指江门,新会,台山,开平与恩平五个同一种口音的城市。《狂飙》就是利用了这五个城市里的很多街景,大院,房屋来拍摄的,把五邑变成了“京海市”。里面的建筑古色古香,看似简陋之处彰显出民国遗风及烟火味。


我老家村口的一座碉楼

吸引了摄制组来到五邑地区拍摄,无外乎就是四处可见的那些遗存的民初建筑。除了有骑楼的老街,碉楼,也是粤中五邑地区普遍存在的一种民间建筑。这些始建于清末民初的亦碉亦楼,都是五邑地区旅居海外的华人回来建的,除了住房功能,也有防盗功能。那些业主们长期受西方文化熏陶,但又放不下母国情怀,于是就把楼房设计成一种中西合璧的建筑,在外人看来有点四不像的感觉。甚至连建筑材料都是从外面进来,里面的家具也在外面打造。所建的楼房坚固无比,一二百年的光景,依然屹立不倒。



我老家的村口也有一座不大不小的碉楼,荒废了七八十年了,业主和后代都在国外。听村里老一辈的说,即使在最贫困最野蛮的“大跃进”,“四清”及“文革”时期,也没有任何人去打它的主意,使它得到了保护。它就静静地立在村口,见证了从民初以来人世间所有的过程。这一次我算是用无人机升高抵近把它的全貌拍了下来。



十九世纪末,五邑地区的人随着美洲招募华工,陆续开始移居美洲。时至今日,旅居在北美和南美的人数与国内的人不相上下。改革开放以来,他们为家乡建设投入了大量资金,因此,五邑也成为远近闻名的侨乡。







很难想象,在“京海市”城区中心仍有百年华侨古村落保存得如此之好。民国三年起,华侨们在此陆续在购地建房,人气鼎盛,足有百栋之多。它的建筑格调很像上海的石库门。如今成为了“京海”市民及外地游客的游览地。



这些民国老建筑非常坚固,用工和技术都是真材实料,与石库门不相上下,再放一二百年毫无问题。



狂飙落尽,洗尽铅华。尽管也许很傻很天真,但在此时,我还是祈愿天下再无贪腐,世上再无恶人,狂飙扫尽黑云,人间永驻太平。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