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余华的作品,应该是微信读书,一个作家把乡土,把文笔流畅应用到极致,在细雨中感受到呼喊,故事的很多细节跟自己经历的农村那人、那事,无限接近,很有共情共鸣。

第二次看余华作品,西西弗书店买的《许三观卖血记》,特别感人,卖血的那个时代,娶亲,救儿子,款待贵客,几度潸然泪下,时常想起,一盘炒猪肝,二两黄酒,黄酒要一温…

正如莫泊桑在《一生》里写道:“生活不可能像你想象得那么好,但也不会像你想象得那么糟。”纵有疾风起,人生不言弃。所有的苦难与背负尽头,都是行云流水般的此世光阴。


准确的说,认识余华,从读许三观卖血记开始,迷上一个作者,迷上他笔下描绘的那个时代,真实且有力量。

在温州万达书市里又买了余华的《文城》、《活着》,文城的补记里交代了很多疑问,很有年代感,厚实质朴的文字夹杂了很多家国命运。时代的洪流推着每个人做出各自的选择。


这个春节很有意义,看完《活着》,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余华的系列丛书,使我们倍感幸福来之不易。儿女,妻子女婿相继去世,相依为命的外甥苦根去世,苦难的一生

富贵的一生,纨绔,战争壮丁,家境变迁,亲人变故…余华写尽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写尽眼泪的宽广,也表达了对世界的乐观态度。应该是第二遍读《活着》,每次都有新的收获。



一月份阅读收官之作就是余华的《兄弟》,长篇巨作。李光头、宋钢这两兄弟刻画栩栩如生,通过两兄弟的命运沉浮,展示了中国四十年的历史变迁。

二月读了《第七天》,魔幻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创造同时存在又相互对立的生死两界,让主人公杨飞的亡灵游离在生死之间,以死观生,从而让人类世界像水中倒影一样清晰地呈现。

二月末又重读了一遍《在细雨中呼喊》,余华发表于1991年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通过孙光林的回忆,青春,成长,刻画了农村群体。很多情节让我想起了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

想起了陆游曾写的诗句:“老去已忘天下事,梦中游犹见牡丹花。”再读此书,倒是在记忆深处唤醒了很多幸福的感受,也唤醒了很多辛酸的感受。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