芃r今年19岁啦
文/冯天林
芃r今年19岁了。闺女是一个父亲的软肋,也是一个父亲心里所能确定的温柔。19年,也是我们父女一起成长的编年史。每年写给闺女的文字让这个编年史叙事比较完备了。2022年闺女高中毕业了,考进自己满意的大学。我觉得孩子的每一个阶段的成长也是考察一个家长能否在这些阶段毕业合格。19年的日子历历在目,19岁以后的她也会渐渐走出青涩的梦,希望她每个岁月里的细节都能激起她心中希望涟漪,去当自由的粒子,在尘世做一个幸福的无名氏。(按:闺女在家里收快递用的大都这个化名。)
2022年12月31日,陪闺女去听了一个小型跨年音乐会。经典的电影旋律静静流淌,悠长而优美的音调宛如低诉,绝佳浪漫氛围,是一场将深藏在脑海里又浮现的跨年记忆。铜管发出的乐声温暖了2022最后一刻和2023最早时刻。小号的热烈,长号的委婉,圆号的趣怪与大号的憨厚,《La La land》的温柔和浪漫,《星球大战》的紧张与激烈,这些都是我之前未曾体验过的。有人眷恋昨日的夕阳,有人向往明天的日出,无论是欢喜还是忧伤,无论年长还是年少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去体味去回忆。
这是闺女第一次在外面的跨年。音乐会后我们原准备在三联韬奋店看一晚上书体验一把通宵夜读的感觉,骑着共享单车到了才发现人家现在九点就关门了,只好遗憾地在外面拍了一张照片,我们一路骑车又路过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王府井附近的教堂------我们就在2022年的最后时刻一路走,一路聊。时间在我们脚下,时间在我们的又说又笑里,时间从我们身边路过,时间属于此时此刻,有了此刻的眼前就有了2022和2023.这一刻它给了我们心灵放松的时间和空间,让我们得以在平时冷硬的规则和各种限制之下,有一些弹性的快乐。在现实生活中谈自由和任性有点奢侈。自由和任性和自己的价值观相关。当我们在某一刻有了闲,去看山、去看日出日落、去品味属于自己的美的瞬间、去看音乐会的时候,去闲逛的时候,也许就处在一种诗意状态之中,我很珍惜和维护哪怕在一年或一天很短也许只有瞬间的自在,它会给你建立一种生活和工作的根基,让你觉得人生值得一过.有时,我们需要一些勇气和放纵把我们早已忽视的美好重新唤醒,在平静如常的生活中,听风的回声,读懂亲人间的眼神。
快到2023年1月1日凌晨了零点了,王府井步行街上还有很多人等着2023年的到来,我们也是。尽管我们没有听到新年的钟声,但闺女还是很兴奋,拿着我的手机,用她的手机拍下2022年的最后十秒倒计时。除了上大学期间,多少年没有在大街上因为跨年而“流浪”了。我忽然想起《曾经的你》里的歌词:“曾梦想仗剑走天涯,看一看世界的繁华,年少的心总有些轻狂,如今已四海为家------每一次难过的时候,就独自看一看大海,总想起身边走在路上的朋友,有多少正在醒来,让我们干了这杯酒,好男儿胸怀像大海,经历了人生百态世间的冷暖,这笑容温暖纯真。”
这种曾梦想的梦想的梦想何止男孩子有,闺女也有。她给我说过她想背着一把吉他一路弹一路唱走一遍天涯海角。然而现实里不断传来一个一个又一个不太平的信息。她也多想有人陪着她这样走。我也期待有人能陪她实现这个浪漫又粗犷的梦想。这学期有个男孩子约她,结果这丫头带着人家看《李尔王》,对于一个不爱读书的理科男孩子来说,看这样一部长剧无疑是受罪。他们就这样约过一回,那个男孩子现在只给她的朋友圈点赞。
2023年1月1日1点,天空上弦月,看见半个月亮,长安街上行人很多,闺女用手机照了红墙边走动的人影。每个时刻,都有每个时刻的光影;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光影;每个时刻,每个时段都有它无可复制的画面的魅力,而且不在重复,就如孩子的成长也只有一次,陪孩子孩子的机会也只有一次,画面错过了就是遗憾。疫情三年,有多少梦想停在了路上,又有多少期待还未落幕,活在当下在以前听起来好似在长远的规划里选择潇洒自如,在如今,却变成了无二的选择。日出日落是无需支付的自然赐予,春夏秋冬也是,不要觉得人生是那么无望,希望你快乐。我们总是为许多遥不可及的事情奔波,却错过了路边的花开,傍晚落在身上的夕阳。忙着生活的同时记得去感受日常生活中的小细节,生活除了琐碎与平淡,还有可口的美食和无数盛开的花朵。
一路走,一路想着这一年和孩子共同经历的日子。有共同的经历,有对共同感兴趣话题的交流,以一种平视的态度面对共同的选题,尽管这些画面零零散散,想起里也如记忆里的一粒粒珍珠。我们在周末和寒假复习之余去三里屯三克映画看莎士比亚和世界名剧录播;去五道口万圣书园体验在书店中的”北大”阅读的氛围;去码字人看沉浸式面对面的剧本朗读.2022年2月5日,我们在三里屯三克映画看了莫里哀生平最后一部作品《无病呻吟》,看完我们一起讨论人们在现实生活种种压力的逼迫下精神上所产生的“幻灭”、“枯寂”、“崩塌”迹象,在精神上遭受的压力无法可解的状况下,人往往会怀疑自我、否定自我,进而积极寻求外界帮助,以求实现身心安泰、思想解放。我给闺女说:外界对于人的成长、疗愈所起到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甚至是微乎其微、若隐若现的,有时候还会起反作用。闺女高考结束后,带她来码字人书店看《等待戈多2022》剧本朗读会,《等待戈多2022》在居家、弹窗,和各种“非必要”后出来了.《等待戈多》里两个人一直在等一个东西,可这两个人始终没有等到,我觉得很隐喻我们现在人的一种生存的状态。如果你想期待外界给你改变,我劝你尽早放弃这样的妄想,面对现实。也许它永远不会到的。我们被迫居家的时候,一天天就这样过去了,可能会在心里想,再也不要这样活,可怎么办呢,大家都是这样……明天还是这样。”“与其你每天说‘我们走吧’但你每天都没有行动,那么你其实不如更早地去行动起来,你等待的,到底是什么?你,是否,有为之做出希绪弗斯般的努力。在何种情况下,你能够与自己和解?”在万圣书园,闺女看到什么是书店中的”北大”。来到这里,会真正体会阅读,尤其阅读经典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力量。诚如万圣书园老板刘苏里说说:读经典,是人的一种活法。活法千万种,读经典其一也,且是省力省钱、精彩超值的一种活法。是否选择这种活法,取决于你对自己生命意义的期望。经典提供了你建立人生坐标的另一个维度,使你对自己的人生期望和现实处境,有了一个新的衡量尺度。你读经典的过程,就是不断对照、校正人生轨道的过程——读经典是一种活法,正是这个意思。我相信:思想有多高,人就会飞多高;思想有多远,人就会走多远的。毛姆说:一个人所读的书或做的事,多数情况下对他毫无作用。然而,有些事情对一个人来说具有一种特殊意义,这些事情使得蓓蕾绽开一片花瓣,花瓣一片片接连开放,最后便开成一朵鲜花。我想一个女生的审美能力和眼光决定她的幸福感和情趣。阅读和审美一样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无论我们怎样生活,都能不知不觉地为它准备,有时寂寞而勇敢地生活在任何一处无情的现实中。有了这种能力就会你在这样的生活里更为坚定。有时没有人能给你出主意,没有人能够帮助你,只有审美和独立思考这个唯一的方法让你走向内心。
当然,这一年还有一个重要经历,闺女参加了2022年6月的高考。从一开始,我就给闺女说:咱们也许冲不到众人瞩目的大学,但是要进入一个能让自己安心学习和发展的大学。在这一年我可以肯定的说:我做到了陪伴和专业陪伴。陪伴就是和孩子一起经历高三,专业陪伴就是给与她专业的指导和智力支持。我知道她这一年经历了信心满满到犹豫彷徨到学习困境再到坚持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她嘴上不说,能看出来在最低谷的时候甚至想过摆烂和躺平。她的烦恼,她的心思一般不会表达出来,需要家长隐形的支持。我知道,她甚至高三到一模后还在被窝里读加缪,我知道这些书是她高三的避难所。高三晚自习后,有段时间我们每天讨论一个作文题,这也许就是最好排解她心里压力的机会。周末下午,一如既往带她到楼顶追夕阳拍夕阳。周日让她睡到自然醒。可以说所有小学和中学阶段没有让她赶场似的补过任何一门课。在初中阶段只让她学过乐器。我觉玩是必须要有的。因为,这是一个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人生态度是永远知道给自己一个放松或奖赏,生活方式是这和吃饭睡觉一样成为一辈子定期做的内容,就会把这个看的很正常,也会有很多能省钱的玩法。我现在把这种方式融入到孩子的生活习惯中,将来,她们长大了,也许生活更艰难,但是,不会因此而郁郁寡欢,或者取消这个方式。她们一定会不论多么坎坷的人生,都有阳光灿烂的性格和健康的心态,多样的快乐。给孩子逼迫出一个好成绩,与培养孩子好的心态和生活方式,这两方面看,我更愿意并努力在后者上。尽管如此,从2022年4月7日在家开始我就像一个学习秘书一样,安排了闺女从起床到晚上睡觉前的所有学习计划,一项一项,一天一天盯着完成。具体计划落实到每天的中午休息时间和晚上时间段和不同科目的比例。
2022年8月25日,闺女去大学报到,我因为有网课没有送,写了一首《自然而然,现在和现在以及未来》送她。内容是:孩子大学报到前/爹妈一句一句叮嘱/一句一句报到纪要/一句一句报到攻略/生活须知,社交安全/重复一遍,两遍,三遍……/一种挂念,在心头取暖/从早上到半夜/从门里到门外/仿佛唠叨要从《游子吟》走到《瓦尔登湖》/从家到一个新的领地/接近一个理想,接近一个新的自由/离开巢的小鸟飞得多近/离窝的距离也觉得远/惦念多少,每天的阳光有多少/给自己一个微笑/给爹妈一个平安信息/一个亲情超越一切距离/祝福栖落在彼此梦中/十八年/凝结成此刻孩子的背影/有一种静止比静止还静止/直到一行泪惊醒时间/孩子向前/原地不动的爹妈仿佛向后退/一只鸟从蓝天飞过/像拴着线的风筝/没有千山万水/但可以想像一翻风浪,一片沧海/一路走,一路经历/从容地从日子里经过/一点点试探,一点点坚定/心沉郁而敏感/也许明天清晨起/没有自然醒,但每天好心情/打开大学的文本/找你温暖的港湾/沿着生活的经纬散心/不由自主又自然而然。想起2022年4月17日闺女成人礼,因疫情家长不能陪伴。我看直播。其间闺女发来毛姆的一句话:一个人能观察落叶,鲜花,从细微处欣赏一切,生活就不能把他怎么样。这话有心了。
上大学了,同学们说她具有文艺范。她经常会不经意间发现一个水潭里的一个倒影,车灯前的一颗行道树,过街天桥上的灯影,透过窗子缝隙的阳光------她会一天晚上听了10多遍lullaby望着一个地方尽情发呆;不切实际天马行空的梦越来越少想经历的,不想经历的,经历过的事在梦里出现的越来越多.她会窝在沙发上开着小音响,能出声就跟着唱了句,一种很“感慨”(当adj用)的感觉就上来了就很有那种英雄电影最后一切落停的那种莫名的“欣慰”感(?)虽然还没抗争成功。她的这些表现常常让我想起川端康成>中描述的情形:看到花未眠,我不由得惊诧了。葫芦花、夜来香,还有许多牵牛花以及合欢花,这类花几乎全是整天整夜地开放。在夜间,花是不会睡眠的,这是大家早就知道的事情,但对我来说,好像才明白过来一样。在凌晨四点钟的时候,凝视海棠花,猛地觉得它更加美丽了。-----对于花未眠这件大家都了解的事情,却突然成为了我新发现花的缘分。对于大自然来说,美是永恒无限的;可对于人来说,能感受得到的美,却是非常有限的。至少,在人短暂的一生中,能感受得到的美,是十分有限的,这些全是我自己的亲身感受,同时也是我自己的感叹。人拥有的那种感受美的能力,既不会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前进,更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看到海棠花在凌晨四点开放,或许确实是很难见到的。假如说,一朵鲜花非常美丽,那么,我有时候便会不由得自言自语地说:必须好好活下去!画家莫奈说:“太阳落得那么快 我追不上它。”如果不是心怀着对太阳如此深沉的爱,又怎么能画出这如火轮一般的红日。罗素曾说,最深刻的真理,都是最平凡的。也许,在和孩子一起成长方面,我们最欠缺的,其实是最简单的爱与常识。
萧红的《呼兰河传》中曾写道:“大人总喜欢在孩子的身上触到时间。”每年闺女生日之际,认认真真写下这些文字,希望可以透过这些文字,让我们重温儿过去一年的点点滴滴,,体会天伦之乐。最好的陪伴,就是一个平凡的父亲与孩子的相依为命。父亲守护着孩子慢慢长大,孩子仰望着父亲慢慢老去,当学会了高质量的陪伴后,剩下的一切都交给时间,不知不觉间,一些智慧得到了传承,一个灵魂受到了启发。我和闺女探讨人生和生命的问题常常是通过一部电影或一本书。我和她探讨一个女孩子上了大学以后和一些个人问题是从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开始的。我们探讨的问题比如:作为女性,我们受过这么好的教育,这么努力为了什么?要不要放弃事业变成别人的附属呢?你看蒙娜丽莎,她在微笑,她看上去很幸福,可是她真的幸福吗?《蒙娜丽莎的微笑》里的女主凯瑟琳说的:“我来韦尔斯利学院是因为我想做出点改变,但是为了别人而改变对自己是不诚实的。”在谈到理想与现实,现在与未来,职业与爱好等话题时我们会从《死亡诗社》里的镜头谈起。当电影47分07秒,再次出现了学校外的远景镜头。蔚蓝的天空显得格外纯净,轻柔的白云正缓缓移动,Knox骑着自行车在行驶在一条乡间小道上,目的地是自己心上人之处。在沿路惊飞的一大群候鸟中,向往着爱情并暂时脱离学校的他,此刻如同鸟儿一样自由。当电影50分55秒,远景,镜头构图使天空和湖面形成一幅对称的画面,天水一色,绚丽的朝霞烘托出一种神秘之感,画面中间演奏风笛的人遗世独立,与校内的闭塞生活形成对比。一切答案就在不言中了。梭罗说: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中。看来我们已经死去很久了,那就向死而生,给生命以生命的力量与激情,让学生懂得自己的兴趣、爱好、前途与人生目标,为自己的“活法”而激动、留恋,能在多年以后,仍然念念不忘……其实,很多时候,哪怕是在高三备考最艰巨的时候,陪闺女看一场电影,追一次夕阳,外出一次旅游-----就是想如何走出死气沉沉的试卷,让她感受到生命的悦动、激情、冲动,在我看来,只有自己成为语文,成为诗歌;成为一个画面,一个古文观止者……。
芃r今年19岁了,也是我们共同成长的19年。我从未觉得自己走过的桥比她吃过的米多,没有觉得一个父亲就要把什么意志强加给她,也未曾想把自己未能实现的遗憾让她弥补。一个家长时间、阅历和人生的累积也不一定代表成长和进步。我希望闺女好好读书,动笔写文章。阅读,是自我解放,比较容易、便捷、省钱的方式。在一个普遍缺少信仰的人群中,阅读或许还是排除焦虑、安放心灵的好方法。这就是那几个大字的朴素含义。写作至少可以艺术地表达自己。 有情绪困扰的青春期少年使用艺术表达自我形象,有利于揭示青少年的情感和价值判断。被焦虑、孤独、抑郁困扰的成年人,也可以通过艺术,将难言之隐表达出来。因为艺术是潜意识的窗口,而人的许多情绪体验本身就是前语言的,比如人们常常在描述自己的真实感受时感到语言的苍白无力。这时候,借助艺术,治疗师与被治疗者找到了一种新的沟通媒介。同时自己的作品就像是搭建一幢建筑物。建造完工,使这幢建筑物可以抵抗风雨,就是一种很好的状态。主动的读书、思考、实践,去建立自己的精神世界。当你为心灵搭建的空间足够宽广深邃,心灵就可以在其中自在优游,就好比无论黑夜如何浓重,你总有一盏温暖、平静的台灯。
芃r今年19岁了,我觉得孩子既不是父亲需要单向供养的无机生命,父亲也不是孩子需要一味仰望、甚至恐惧的权威。好的亲子关系,是父亲与孩子需要共同经营的双向度关系——在这关系中,爸爸与小孩共同成长,孩子与爸爸共同学习、经历人生的重要课题。大学已经过去了一学期,时间可以是最充裕的,也可以是最缺少的。这学期参加的两个社团分散了你很多时间。我觉得社团不是也不能成为大学生活的主要内容,它只能是一个学习之余的调剂。遵循自己的内心,同时服从自己的理性。希望社团推动你找到一些志同道合的同学,出于兴趣结成的带有纯粹感的小团体很重要,能给人提供支撑,让你感到在这个世界上并不孤独,还有人有类似的困惑、类似的价值观。“不要分散你的注意力,不要过于焦虑不安,而要成为你自己的主人,并且像一个人,像一个有人性的人,像一个公民,像一个凡人那样地面对生活。......事物并不对灵魂起作用,因为它们是外在的并且始终是无动于衷的;而我们的骚动不安则仅仅来自于我们在自身中所形成的那种判断力。你看见的所有那些事物,都是瞬息万变并且将不再成其为所是的;要牢牢记住你已亲眼目睹了多少这样的变化。宇宙——变动不居,生活——作出判断(affirmation)。”---马可·奥勒留 (引自·《人论》恩斯特·卡希尔。)
芃r,爸爸一定不优秀,只是努力做一个用心、尽心的父亲。爸爸也不要求你优秀,只是让你做一个对自己用心,对生活和未来尽心的孩子。爸爸特别希望你:当声音伴着美妙的音乐在文字中徜徉,音乐与文字的交汇,又激荡出更多的美来。 这种用心品味、沉浸在美感中的过程,带给你深沉的喜悦。也点点滴滴渗入到你的生活中,越来越多地影响到你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你新的生活方式……写到这里想起电影《胜者为王》里有一段父亲的台词:“作为一个父亲,我就应该和她一起守护,只要她认定了,我就陪着她,有时候受挫了,我就等她回来哭一场。如果她忍着不哭,好,那我可以烧一桌好吃的……她在我这里只能幸福,别的不行。”文章要结尾,再写一句:芃r无论你今后走多远,走到那里,只要他一回头,立刻可以看到山,想到有一座上,这座山上充满关注地看着你。
芃r写给老冯头的文字:
预告(温馨提示):(以下可能会导致专业语文学者阅读不爽)
-(超多心理活动备注)
-(人称混乱)
-(流水账痕迹明显,但是是走心式流水账)
-(开头有明显的表面草率痕迹,全是因为我有作文慢热的毛病,真的在走心!特此备注,(忽略一下“开头”的重要性的话,后面写的其实还是能看的嘞))
-(剧透(友情提示):开头不图开门见山,结尾不图总结升华,芃r式走心流水账)
-(last but not least,老冯说了“形式不限,字数不限”,耶!)
这应该是芃r给老冯头r写的第二封生日信,首先祝老冯头r 51岁生日快乐!!!
下面正文开始 :
(下面这段把“爸爸”和“老冯”当做两个单独的词来理解可能“食用”效果最佳)
关于父女关系这件事,最直接想到的一个问题可能就是“`爸爸`在闺女眼中是一种怎样的存在”,在芃r这,“爸爸”这个词被赋予了多重的定义,是朋友、是知己,是辩友,是老师,年龄上客观来说也是一个值得尊敬的长辈(词穷了,毕竟年龄摆这r了是吧,老冯,哈哈哈哈哈哈)
前几个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诶,我躲,打不着哈哈哈)
关于“长辈”这个词,在提到老冯的同时就能很自然的想到,有一个很奇怪且有趣的原因,即老冯讲过一个笑话“一个年轻人面前摆着一个棋盘,对面是一位“长者”,然后这个年轻人对长者进行了无数次鞠躬”(算了,我讲出来不好笑),以此来描述学生上课对着课桌犯困的场景,不知怎的,这个笑话就一直在我脑海挥之不去,故,以上(好了,本段是个暖场冷笑话,忽略它,never mind)
;
博尔赫斯曾说:“时间总是在不断分叉(时间存在多种分叉),通往不同的未来。”(老冯超爱博尔赫斯!要精准对口,但是也要绕开走,故,点到为止啦)在这一方面,我和老冯既是双向选择,也是双向尊重选择,在各种意义上的分叉口,我俩总能不约而同的get到对方,有时是“看破不点破”的笑而不语,有时会很“暗示”的提醒对方一丢,也有时是因为意见不合而起争执,此时,我俩互相为“辩友”身份。故在我的成长方面,老冯(和麻麻)应该是做到了作为“中国家长”给到我很大的自由度;老冯在给我写的第一封生日信(9岁)中写道:“不知把孩子应比作什么,比作画笔?白纸?都不好”,以上为我的视角,但是若为老冯视角,可能会突出“互相进步”这一点,比如,芃r让老冯在之前只看书之外也开始欣赏画作、音乐(这一点分别可以从老冯开始找我要和自己找“梵高”的书和每次写诗的配乐选取的进步中看出)。
“共同进步”不仅是互补关系,其一点还在于,我俩都很喜欢“戏剧”,并发掘了很多新的形式去观看戏剧、理解戏剧,如三里屯的三克映画(但是它好像要倒闭了),此时又可以说一件“宝葫芦的秘密”,即初三高三的某一周末,都会不定期出现super老冯送上的戏剧大礼包,缓解了芃r很多很多的学业压力,一切压力在戏剧中得以喘息,虽年龄还小,但也会收获更丰厚的人生阅历,不同年龄自有不同感悟,但每个年龄的感悟都值得被捕捉、被积累,相信这也是老冯所想的其中一点,因为老冯说,戏剧是人最高级的生活形式”,(老冯从不像设计教案一样设计芃r走的每一步,而是注重于对生活的体验和参与,学会生活)
偏文艺的人、内向的人势必会“孤独”,但因为有老冯,所以此时此刻,今时今刻“孤独”在我处为一褒义词。老冯不是通过陪伴来“抵消”孤独,好像孤独生来就是一贬义词似的,不是教我类似于网上“换一种眼光看待孤独,会变得不孤独”(在我看来,这种只是无意义的即时取暖)之类,而是让我知道何为“孤独”,“孤独”是自身会有的一部分,孤独即孤独,它就是它自己,不是任何被物化了的定义的代表,孤独其是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gift”(强烈建议用一种英语语境去理解这个单词,会收获很丰厚且超越中文多词语堆积的理解)。老冯从他看待事物的种种观点中,我“被”潜移默化知道,看待这个世界的眼光应是多角度的、要爱自己,关注自己,而非夸大“焦点效应”,是我成年之前最大的收获之一。许多事情,在成年的一刹那,看待的眼光就会变得不一样,并且和之前比甚至是一种“opposite”式的存在,三观的刷新速度比之前任何一个年龄都要快,但是老冯让我知道“阅读是一处随身携带的避难所”,(并非是要功利的读书),不是所有事情都要挑出主旨大意、概括中心思想,而是阅读会给个人带来更多选择,就像小径分叉的花园,不仅是通往无数未来,也是走向无数个自己(或可把“未来”和“自己”二词相联系),也正如老冯在给芃r十八岁的生日信中写道“很开心芃r找到了三窟—读书,音乐,独处”。但芃r其实也在努力帮老冯再多找几个窟,不止阅读,又比如音乐
以上都是以闺女视角写的老冯,但细想来,老冯本人着实是一个很难捉摸的人,妈妈就曾说:“老冯啥都像,就是不像老师”,但我想,老冯最适合的职业那也必是老师,讲台像是为老冯独设的小天地,老冯在讲台上可以自由地驰骋——勇敢的表达自己、向他的学生们传授老冯牌人生道理,老冯从不直截了当的告诉如“我希望你们以后成为什么样的人”之类的话,而是一种介于“润物细无声”和“以身作则”之间的一种状态,是一种不同于任何其他老师的一种存在,在学生心里或许是“哥”式存在吧哈哈哈哈。
老冯最喜欢举的一个例子——有两句论语分别讲了快一个小时,一个是“学而时习之”,一个是“鸟数飞也”(放心,我不拿论语凑字数嘞);老冯总是会想到这两个例子,在每次讲述的时候脸上都洋溢着非常自信的一种情态,这大概是老冯在讲台下很难见到的一种状态,我虽不能至老冯的课堂,然心向往之。每次老冯很开心很自信的时候,芃r的心理也由衷的感到自豪(可以当做“proud”看,因为并不是长对少的那种中文式“自豪”)
老冯是一个粗心又细心的人,对此二者,我持又爱又恨的态度。喜欢老冯的粗心,这样可以时不时划个水、摸个鱼;不喜欢老冯的粗心,因为有时想隐晦表达的想法老冯并没有get到,第二点是因为老冯总因为不擅长表达自己而吃亏;不喜欢老冯的细心,有时老冯会因为太急切的想知道芃r需要而过于小心;喜欢老冯的细心,正与get想法那点相反。一描述到老冯本人,好像我的思绪变得又丰富又匮乏,好像我很了解老冯,但又像走近又未走近一样。或许成年人都很擅长隐藏自己?(“成年人”这个地界r我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的hhh)老冯肯定不是故意要凹一个完美爸爸的人设,但是在芃r这,老冯总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伙伴,是一个坚强可靠的避风港,一个永远坚强的后盾式的存在。但老冯有难处从不开口,并且是猜也猜不到的程度(真是算不过老狐狸),不想说“分担”一类的俗气话,但是老冯看到这r应该get了吧,有心事了也可以找芃r说一说的嘞!!!I will always be there for you!
不要搞得太煽情,轻松欢乐的画风应该一直延续下去!将快乐和生活进行到底!
再次祝亲爱的老冯生日快乐!!!新的一岁要天天开心!把每周末和麻麻逛一逛公园的好习惯坚持下去!哈哈哈哈哈
爱你的芃r
2022.10.20
备注:语言功底不够深厚,加之各个“点”的多与杂,故力图点到为止,最终目的旨在让老冯get,(and最终解释权归作者所有hhh)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