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两次专门去班贝格参观主教座堂,每次里里外外至少4个小时起步,不仅是把眼睛看直了,也把腰看直了......这一度让我觉得班贝格只有主座教堂。
事实当然并非如此。
以世界遗产闻名的班贝格老城又被称作“微笑老城”。这不禁让人想起那句“爱笑的人,运气不会太差”。事实也是,微笑的老城幸运地躲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战火摧毁。
上千座历史遗迹娓娓讲述着岁月的故事,这里无疑是一个探寻原汁原味的德国的好地方。
老城小记
班贝格隶属于巴伐利亚自由州上弗兰肯行政区,是该地区文化、教育、宗教、艺术......的中心。
它最早被文献记录大概是在公元902年。作为东法兰克王国贵族巴本堡家族(Babenberger)的封地,巴本贝克城堡(Castrum Babenberch)便坐落在如今的主教座堂山上。
903年,巴本堡家族与莱茵法兰克的康拉德家族进行了一场世仇战争,在战事失利的同时,巴本堡家族也失去了这块封地。3年后,封地落入国王手中,之后又被赠予巴伐利亚公爵,最后落到了公爵夫妇亨利二世与顾乃宫(Heinrich II. u. Kunigunde)手上。
1002年,亨利二世(973-1024)加冕为德意志国王,由于这一年的国王选举极富争议性,他并没有在亚琛加冕,也并未得到其它贵族的支持,次年巴伐利亚北部便兴兵反抗了。镇压之后,亨利二世于1007年下令在班贝格建立主教区,作为向东传教的桥头堡,并将之打造成了他的首都。
这是班贝格的第一道荣光。又因为它独特的地理位置——位于七座丘陵之上,中世纪以来一直被冠以“弗兰肯罗马”之名(罗马周边有七座丘陵,又被称作七丘之城。)。
1430年,胡斯派向班贝格进军。见势头不妙,主教区修道院的理事会当即携带教会财宝逃亡,与此同时主教、富有的市民也纷纷逃往附近的城镇。然而胡斯派并没有占领班贝格,相反留守的工匠、农民洗劫了城市。最后因为停战协议以及一笔高昂的赎金,班贝格避免了被叛军纵火的命运。
关于被自己人洗劫,需要说明的是,班贝格的发展一直是围绕着多个核心进行的,但它们也并未孤立地发展为独立的组织团体,于是彼此间的矛盾愈演愈烈。比如市民和教会之间的矛盾直接在14世纪催生了市政厅,再比如15世纪市民对采邑主教的不满引发的豁免权之争,以及1524年德意志农民战争给城市留下的印迹。
而当时间逐步走向现代,班贝格就没有那么幸运了。30年战争期间被瑞典军队占领,7年起战争期间是普鲁士人的侵略,到了拿破仑战争期间则是法国人......在1801年签订的《吕内维尔条约》中,城市和修道院被割让给巴伐利亚选侯国,作为对普法尔茨输给法国的补偿。巴伐利亚王国于次年的军事占领,也宣布了班贝格独立地位的终结。
但需要说的是,班贝格并没有出道即是巅峰,巴洛克时代,在两位采邑主教洛塔尔·弗兰茨(Lothar Franz,1693–1729)和弗里德里希·卡尔·冯·舍恩博恩(Friedrich Carl von Schönborn,1729–1746)的统治下,大批优秀的建筑师开始了班贝格的“巴洛克化”。
文化和艺术方面的造诣让这个城市开出了至今依旧绚烂的花。
行程计划
13、14世纪起到19世纪,三重班贝格(Dreifache Bamberg)的格局成形且奠定,即宗教部分、市民部分以及乡村部分。19世纪以来则几乎保留未变。
宗教城市即山城(Bergstadt),包含杏仁型的“主教座堂卫城(Domplatz)”和米凯尔山(Michaelsberg),西至圣雅各布教堂(St. Jakob),南至圣斯蒂芬教堂(St. Stephan)的广阔区域;
市民城市的情况比较复杂,它主要指主教座堂广场于雅各布教堂之间的Kaulberg,并向下延申至岛城(Inselstadt),简单理解就是砖红色最为显著的地方,能看到非常多文物级别的建筑;
乡村部分则可以简单粗暴地理解为最外沿的花园城市(Gärtnerstadt)部分。
1. ZOB 汽车总站
班贝格的游览重点在山城,从汽车总站(ZOB)开始比火车站省劲。
2. Kath. Kirche St. Martin 圣马丁教堂
随人流从ZOB通向山城,一路上能看到各种商场、咖啡厅、啤酒馆,对于这个居民不足8万的城市来说,异常繁华了。而耸立其间的圣马丁教堂,则与这一基调相辅相成。
它有着巴洛克的华美壮丽。然而自1248年,它作为加尔默罗会(Karmelitenorden,基督教托钵修会之一)的修道院和教堂的使命,直到1586年修会搬迁结束,不久之后便落入耶稣会团体手中。
30年战争期间,它被瑞典人攻占使用,内部被持续性地损毁。
1686年,弗兰肯知名建筑师Georg和Leonhard Dientzenhofer拿到委托,在7年内将之巴洛克化。
1773年,耶稣会被禁,圣马丁教堂的全部建筑移交给了新建立的班贝格大学。如今大学的部分领域,比如自然历史博物馆(Naturkunde-Museum,就在后面)也依旧在这里。

3. Neptunbrunnen „Gabelmoo“
真·海王波塞冬塑像的喷泉。他的艺术形象基本和宙斯无异,不过这金灿灿的三叉戟,肯定是他!


4. Altes Rathaus 老市政厅
横跨在河上的市政厅,在欧洲也是难得一见的。那么这个匠心独运之作是怎么来的呢?
之前提到过,市政厅的建立是为了缓和市民和教会之间的矛盾,但它其实也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是该将它建在代表教会的山城,还是代表市民的岛城?最终的解决方案即,建在了两个城市区域中间的河上。

市政厅所在的桥是班贝格沟通山城与岛城最古老的一座桥,叫上桥。有上就有下,但下桥之后再说。先说说上桥上的两座雕塑。
左侧是Johann Casper Metzner制作的臬玻穆的若望(Nepomuk)单人像。臬玻穆是捷克的民族圣人。去过布拉格的小伙伴肯定不会陌生,他就是那个被他的国王扔进伏尔塔瓦河淹死的教士,查理大桥上同样有他的塑像以及美好愿景。
可为什么他会出现在班贝格呢?因为他死亡的方式,让他成了抵御洪水的主保圣人。班贝格历史上是遭受过特大洪水的。

这组精美的十字组雕塑,是Leonhard Gollwitzer于1715年完成的作品。
基座上是《新约》四福音书作者中的路加、马太、马可(从左至右),约翰在十字架右侧,和左侧的圣母玛利亚对应了。四人作为福音符号,在基督教艺术中很常见,约翰对应鹰,路加对应牛,马可对应狮鹫,马太是人形,出现的时候往往会拿着书或者叼着文献。
耶稣脚边的女人是抹大拉的玛利亚,看过《达芬奇密码》的密码的小伙伴对她应该不会陌生。这也是一位基督教艺术的熟面孔,因为以十字架为主题的作品太多太多了!

今天看到的老市政厅是15世纪重建的,并于1744年至1756年重建过(建筑师:J.J.M. Küchel),记载于1386年的原建筑早一场大火中化为灰烬了。
桥塔于15世纪建造之时,塔洞内哥特十字穹顶就很有识别性了。而立面上的洛可可阳台以及徽章则是在18世纪改造期间,Bonaventura Mutschele的作品。值得一提的是,Mutschele这个姓氏是班贝格有名的建筑家族。

至于立面墙绘同样是这一时期的设计(1755年),由施瓦本出身的画家Johann Anwender完成。面向市民的一侧着重于市民,面向教会的一侧则着重于统治阶层的元素。
如今的这个彩绘长房子里还有一个洛可可式的大厅可供参观。以及常设的瓷器展。

左侧火柴盒子一样的明黄色小房子是老市政厅唯一保留下最初风格的部分,虽然它也是15世纪重建的。
这种建筑叫Fachwerkhaus,不知道该怎么翻译,或者Fachwerk是桁架的意思,叫桁架屋?它是木制结构的传统建筑,在德语区很常见。应该算是德国引以为傲的吧!之前去奥迪博物馆时,看到了一辆后座类似设计的汽车,导语便是,“德国不止有桁架屋,还有桁架车(Fachwerkauto)。”

从市政厅一路向主教座堂广场爬,目之所及,处处都很可爱。而且说是山,其实并不高,更为准确的描述应该是丘陵。

5. 班贝格主教座堂
终于到了,班贝格绝对绕不过的主教座堂!它真就是那种很特别的,毫不做作的,在Google Scholar随便一搜就能搜到几十篇论文的教堂。
亨利二世下令建造班贝格主教区之后,主座教堂也开始了动工。但2个世纪之后的1237年才形成了今天看到的模样。主座教堂早年间堪称多灾多难,1081年复活节夜晚的一场大火带走了最初的教堂;1185年的一道闪电又把它给劈坏了......之后便是长达40年的修复重建。
之前说到,我两次专门参观主座教堂,一次看的是罗曼式,一次看的是哥特式。是的,40年的修复重建期刚好卡在罗曼到哥特的过度过渡时期,于是主座教堂兼具了两种风格——罗曼式和早期哥特式,或者说,它就是罗曼到哥特的过渡风格。


主座教堂有四个塔楼,两个祭台。
一般来说教堂的祭台都在东面,至于西祭台通常都是供奉第一位教宗圣彼得的。有两个祭台的班贝格主教座堂,自然兼具了两个意味。
可以确定的是,它是从东往西建造的,从东祭台、东面塔楼的罗曼式,过渡到西祭台、西面塔楼的早期哥特式。比如玻璃窗不再圆润,变得有些尖峭,但远没有哥特中后期那么夸张。


主座教堂有太多东西可以说了,哪怕是一个门,都可以掰扯半小时。而其中最不容错过的便是班贝格骑士(Der Bamberger Reiter)。它是德国最有名的中世纪塑像,推测出现在1230年,霍亨斯陶芬王朝晚期。意义重大于,它是第一座出现在教堂内部的骑士立像,也是古典时代以来第一座独立骑士像。
除却它所呈现的不可思议的美以及精巧技艺,人们对其身份的猜测——亨利二世?还是霍亨斯陶芬家族的成员?或者匈牙利国王?——也是班贝格骑士备受喜爱,且热度不退的原因。

此外教堂底层的墓室还放着城市建造者亨利二世与妻子的棺椁。它也是阿尔卑斯山以北唯一的教宗墓地。内部陈列着非常多的早期哥特石雕,想看原件可以前往隔壁的教区博物馆(Diözesanmuseum )。
6. Alte Hofhaltung Bamberg 老庭院
老庭院最早可以追溯到巴本堡家族的城堡要塞,1003年,它开始被建造为亨利二世的行宫,也是他终生最为喜爱的城堡。之后则是作为采邑主教们的宫殿在使用。现今则是作为历史博物馆使用(Historical Museum Bamberg)。
庭院后方漂亮的木制桁架建筑始建于1475年。

而文艺复兴风格的议会厅大楼,以及右侧美丽的大门则是1568年增添的新建筑。

7. 新宫殿
新宫殿是弗兰肯地区第一座大型专制主义式的宫殿建筑。直到1802年成为巴伐利亚州的一部分,它一直彰显着班贝格采邑主教的尊荣地位。
主教座堂广场上能看到的两翼皆为巴洛克风格,即是1697年至1703年之间,采邑主教洛塔尔·弗兰茨(Lothar Franz,1693–1729)委托建筑师Leonhard Dientzenhofer设计的。
富丽堂皇的室内装潢是17、18世纪做的,最高点是1709年蒂罗尔出生的画家Melchior Steidl绘制天顶壁画的皇帝大厅。
参观公寓得由工作人员带领。内部还设有国家画廊,展出宗教改革前德国的绘画以及巴洛克时期全欧的绘画作品。另一侧自1965年起用作国家图书馆,免费入内。

看烦了宫殿内部,也不妨去新宫殿的玫瑰园走走。
通过大门之后,看到的带有拱廊的建筑是1604至1612年建造的文艺复兴风格建筑。

右侧即是玫瑰园。花园并不大,但阵阵玫瑰香令人心旷神怡。


也是俯瞰内城的好地方。

还是拍摄圣米凯尔教堂的好地方,只可惜在维修。



8. St. Jakob 圣雅各布教堂
虽然圣雅各布教堂的巴洛克立面看上去并不老旧,但其实它始建于1070年,一开始是对一代主教座堂的复刻。这并不是因为人们的灵感枯竭,设计不出新的样式,而是为了强调它归属于主教座堂。
然而在巴洛克化时期的1771年,原本的罗曼式教堂被建筑师Joh. Michael Fischer加上了一个华丽的立面,而立面上比真人还要大的雅各布雕塑则是由雕塑家Ferdinand Tietz完成的。内部则被画上了以圣雅各一生传奇为主题的壁画,并加上了华丽的圣坛。
到了19世纪的“净化”运动,圣雅各布教堂与主教座堂都来了一次“返璞归真”,繁冗的装饰被取缔,它们重新罗曼化了......对此,一位艺术历史学家(Robert Suckale)评价:“对文物保护的自我欺骗。”

9. Kloster St. Michael 圣米凯尔修道院
作为班贝格的制高点,圣米凯尔修道院是一个元素满满的地方。在某本书上读到过,班贝格是一个味道很好闻的城市,比如咖啡,比如啤酒,比如美食。而这里除了宗教建筑,有花园,有啤酒厂,有咖啡馆......
因为我不喝酒,所以不能确定,但班贝格似乎有好几个很有名的啤酒品牌。况且修道院基本都有酿造啤酒的传统,当年被洗劫,首批遭灾的就有酒窖。

1015年亨利二世下令建造这个本笃修道院,并于1021年完成。但不幸地是仅仅一个世纪之后,便因为伦巴底的地震的波及,山体摇晃把建筑的冠石给摇跨了.....
今天看到的教堂建筑是主教奥托后续重建的,并以此进入了修道院的全盛时代。期间,数位主教在米凯尔山上建立起了读写学校,照顾诸如穷人、病人、鳏寡等弱势群体。虽然在猎巫时代,班贝格也是一个重灾区......只能说,没有绝对的天使或者恶魔。
时间来到1610年,因为一场大火,修道院教堂的部分屋顶损毁,修复时人们将之修成了哥特晚期风格;到了巴洛克化时期,它也和圣雅各布教堂一样,得到了一个华丽的巴洛克立面,以及内部新装潢......不过现在是啥也看不出来,也没法进去参观。
在世俗化运动的1803年,修道院解散,土地和建筑都收归城市,并开始用作医院和之后的老人中心。







10. Stadtarchiv Bamberg
从米凯尔山下来,沿着佩格尼茨河往市中心走,正好经过了城市档案馆,非常漂亮的新巴洛克建筑,还有漂亮的墙绘。



11. St. Elisabeth 伊丽莎白教堂
这座尖顶的哥特教堂最引人入胜的就在于Markus Lüpertz的花窗艺术。


12. Klein Venedig
小威尼斯是巴伐利亚国王马克西米利安一世(Maximilian I.,1848-1864)为这一排临河的小屋取得一个诗情画意的名字。这片区域最早能追溯到14世纪,不过今天看到的房子差不多是在17、18世纪修建的。



不是壮丽的宫殿,而是朴素的渔人小屋。的确,它不用去和威尼斯相比,能让人心旷神怡的景色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13. 下桥(Untere Brücke)
有人说,下桥是小威尼斯最好的观赏地点,但其实不止是小威尼斯。

被看作高光的是矗立于桥头的皇后圣顾乃宫(975-1040)的塑像。这座巴洛克风格的桥曾于1784年在洪水中损毁,据说仅仅只有皇后的雕塑“幸存”下来。
正如同她手中握着的权杖,这位出身卢森堡家族的皇后不负她皇后的尊荣,一直好好担负着她的职责,即便丈夫不在了之后。
而她的丈夫亨利二世作为萨克森王朝的末代君主,并不是一个只会将烂摊子留下,一死了之的不负责任之人,甚至因为他致力于教会革新与传教,12世纪左右,夫妻二人便都得以封圣,之所以成为末代君主,单纯因为夫妇二人无后绝嗣。



老市政厅两岸的景色都很漂亮,而且也是商铺和餐厅最多的区域。累了、渴了,不妨找家餐厅歇歇脚。


14. Geyerswörthsteg
通过Geyerswörthsteg,它可能是拍摄老市政厅最好的位置,朝佩格尼茨河左臂中央的小岛进发!
一路上的河景十分漂亮,尤其在蓝天白云下,张张如画。





越往深处走,游客越少,景色也越幽僻。最后来到国际艺术家之家(Internationales Künstlerhaus Villa Concordia),据说是当代艺术展馆。不过要入内参观的话,此路不通!

建筑是于1715年至1722年之间Johann Dientzenhofer受Johann Ignaz Tobias Böttinger委托设计建造的。

走到小岛顶端就要面临选择了。是继续对直往前探索城市公园绿地(Hainpark)呢?

还是左转返程?经过Schleuse100 水渠。

或者选择到对岸继续山城探索。

3. Kunstgalerien Böttingerhaus
这幢华丽的巴洛克房子于1707年至1713年建造,得名于它的主人Johann Ignaz Tobias Böttinger。Böttinger先生是一个富裕且博学之人,他宛如贵族宫殿的居所也象征着市民阶层的崛起。建筑师同样是Johann Dientzenhofer。
我过去的时候大概是午后,完全是跟着一群放学回家的小朋友找到的。

4. St. Stephan 圣史蒂芬教堂
圣史蒂芬教堂于1008年由皇后圣顾乃宫资助建造,并于1020年由教宗本笃八世行落成礼。今天看到的早期巴洛克风格是于1628年Bonalino改建的,它同样经历了世俗化运动的“净化”,并于1807年开始作为新教教堂。

5. Apfelweibla
这是一个以胖乎乎的女人头像为设计的门把手。据说它激发了德国浪漫主义作家、作曲家E·T·A·霍夫曼的想象,是他于1814年写的童话《黄金壶》(Der goldene Topf)中卖苹果的老妪的模板......于是乎,它也就成了班贝格的一个标志,能看到很多相关纪念品。
原件收藏在历史博物馆里,这是原址的复制品。
E·T·A·霍夫曼,最有名的作品就是《胡桃夹子与鼠王》,也就是柴可夫斯基编写的芭蕾舞剧《胡桃夹子》的原作。

6. Pfarrkirche Unsere Liebe Frau (Obere Pfarre)
这是班贝格最具意义的哥特教堂建筑。从外边看,是纯哥特式,但内部装潢是华美异常的巴洛克风格(1711年开始)。




最后的感想
这篇游记写下来,我脑袋里就萦绕着俩词——教堂和巴洛克化。但仔细想想,除了那两次记忆犹新的参观,我在主教座堂还有一次可遇不可求的经历。
那是我第一次去班贝格,在一个圣诞,和朋友磨磨蹭蹭、吃吃喝喝,开始参观的时候天几乎都黑尽了,所以也只是在广场上草草看了主教座堂和老庭院、新宫殿的外观,相当于啥也没看!
但那天主教座堂内正好在做弥撒,我俩就混进去看了会儿热闹。
班贝格在1817年升的总教区,现在有71万的教友,可想而知里面是怎样庄严的景象!加的椅子都全部坐满了人,人手一本圣经,但非常安静地在听穿紫袍的主教说话。祭台上围坐一圈戴着毛毛领巾的教士,全场一起唱圣歌,然后还撒了香灰,反正就是仪式感满满。
至今想来,我都能记起那香灰的味道!所以说,其他元素怎么可能压得下主教座堂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