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措
+ 关注 已关注 相互关注
8月24日 2022

2022云南之遇见·观自在

— 原创 —

准备徒步穿越他念他翁。 因西藏疫情防控故,留在小中甸卓玛家,就近徒步。被村民举报,防控办劝离。 转移到香格里拉古城找线路徒步。 又听闻要封城,所有包车都不走。于是急急核酸,搭最后一班车逃离。 期间,在海盗带领下,边徒步边玩“观自在”,有板有眼、象模象样。 过程用功,每天交流互动。于玩耍中欢喜信受。 相片:华为m30pro 音乐:热西·才让旦《时光》 文摘:宗萨仁波切

我们总是被太多因缘所控。 业力的风,从任何一个你想像不到的地方吹来。 如果你不够“强壮”,风吹向哪里,你就去向哪里。

欲望不是我们的敌人,虚伪才是。

当你没有妄想沉迷,当你没有感情上的障碍,当你不感觉到压抑,当你不害怕你会打破一些规则,当你不害怕你不能够满足别人的期望,还有什么更多的证悟你想要呢?这就是了。

你不要认为训练自己的心性必须依靠某一个外在的力量,实际上训练心性甚至不必要成为佛教徒或做一些很特别的事,你只要好好看着你的生命,每天是怎么过的。你有什么样的期望,你有什么样的失败,有多少次事情没有照你期望的那样发生,所有需要做的除了看着你的生命之外再没有别的了。

● 你可以看起来是个特别好的佛教徒:满腹经纶,仪表堂堂,过午不食,持戒精严,修行精进,看起来安静又慈悲,人人都对你交口称赞而充满信心。 ○  但是,这是汉地或者显宗才格外注重的规矩。 ● 大圆满不是这样。大圆满是——你敢不敢承认自己其实就是个混蛋?敢不敢去直面自己内心那些你认为肮脏的欲望与恶念? ○  敢不敢如实地把自己从里到外的一切晾出来,完全裸露暴晒? ● 敢不敢打破一切对与不对的界限而树立起本然清净的定解?

我们自己创造出朋友和敌人,却忘记他们是怎么来的。 当你完全了悟: 这一切都只是你所创造的,而不只是知识上的了解时。 你就自由了!

“一旦你了解到,真正的修持并非只是正式的禅坐,而是与自己的傲慢及我执无休止的冲突与对抗,以及学会如何接受改变,那么你将可以立刻开始修持了。”

你听到度母、看到度母像那天,对你来说,就是度母出現的那天。她如何与你交流,如何对你起作用,完全决定于你如何与她联系。

 让心灵宁静根本不是佛教的目的。 佛教的目的是了解实相。这才是最重要的。 一个佛教老师宁可你有一个动荡但看到实相的心,而不是一个长久平静却见不到实相的心。

我看到的花,你永远看不到,所以我们无法分享真正的花,我们只能假装我们在分享,而这是非常孤独的。 我永远不能和你分享我正经历的。 我所经历的,只有我能经历。

修心的过程就像这样: 你下定决心不再当自己欲望的奴隶,但是当遇到什么吸引你的东西时,你的心立刻高估那样东西,把它当成最可爱的东西,授与它足够力量来俘虏你。

做自己能做的,承担自己力所能及的,非常重要。 如果我们承担太多,或者承担自己不能承担的,然后假装我们可以,那可能会导致虚伪。

与你相遇的每个人都是一面镜子,你在看到镜子的同时也必须看到镜中的自己。 如果你带着足够的觉知,你就有返照的能力。 你对所有人的评判都是在评判你自己。

当你不再执着一件事物或一种习惯,它就失去了指挥摆布你的能力。 你将获得自由,这就是出离。

就好比我们看电影,因为知道它是假的,所以即使会动感情,也能随时跳出故事场景,这就是出离心的简单表现——我们并没有真的身陷其中,我们的心是自由的。同样,在人间这座剧场当中,如果我们学会以出离心面对生命的大戏,就将获得自我控制的能力,因而能够在生活中自在自如,懂得欣赏和感谢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

每天从细微的小处着手,不要奢望神奇的辉煌,看穿这些虚荣的把戏,仔细观察自己的心吧。

当我们快乐时,快乐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我们获得了什么,而是减少了一些烦恼和执着。 当我们痛苦时,痛苦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我们缺乏了什么,而是增加了一些自私和欲望。

我们在生活中受挫折,就是因为对情绪毫无控制力,这一点都不好玩。 佛教的全部目的就是玩的开心,不是么?为了玩得开心,我们必须拥有控制权。 如果别人对你有控制权,那就不好玩了。

一切都是因缘,而所有因缘之中,最强大的即是你的意图、你的心。

目前,我们是习惯于第二念以后的这些妄想,我们多数人从来听都没有听过所谓第一念,有些人是听过但没有这样修,我们有一些人修过,但我们修的数量很少,因此我们的心对于第一念还不习惯。 当你在听音乐的时候,“当下”也可以非常有效地发挥作用,我们应该认真地去听它的每一刻,没有捏造,既没有希望也没有惧怕。如果你对于当下很习惯,你就变得很自然,你做的一切也变得很自然,如果你经常被第二代以后的妄想所压迫,你的任何行为都变得非常复杂。

事实上,你有能力去拥有你想要的那种命运。 这取决于你自己。 命运应该理解为某些我们以前创造的因缘的结果,而不是被我们控制之外的力量所提前决定的。

“虚荣心”是我们所养成的一种不安全感,它是另一种形式的骄傲。虚荣的人会想:我很漂亮,我是最好的等等。对治虚荣的方法就是出离心。当你发现让你虚荣的事物都毫无意义。当你一思维无常,就会体会到无论你有多少财产,有多大权势美貌、终有一天这些东西都是尘土而已。

自我只爱自己不爱别人,它充满着自己,根本没有多余的空间爱别人。 由于自我太专注于它自己,因此它并未真正注意到别人,它专心致志的修持着自己的需求,欲望以及期待;它关心所爱的人,以那个人能不能满足自己的欲望和需要来决定。 我们所说的爱,通常是不折不扣的自私,从日后关系的发展结果,就可以看出这个道理。只有当你不再被这个榨取所有时间、精力和注意力,而且无休止地试图满足自己,却永不满足的自我所奴役的时候,真正的爱才有可能。 只有在你不再一心一意地关怀自己的时候,才能真正地关怀别人。

做一个完美主义者的坏处就是,你会经常痛苦,因为这个世界上多数事情都不会轻易俯首听命,它们不会事事順着你。 要让他们达到你所希望的样子,你必须花很多时间。 很多人试图创造完美的世界,不过他们最终都被证明失败了。 事实上,只要把你的心稍作调整,一切都会很完美。

你对某事物生气,想要摧毁它,但同时你也在自我毁灭;嗔恨转向摧毁自己,当你想逃离时已经太晚了,你就是愤怒本身,所以无处可逃,你不断和自己纠缠,这就是地狱的形成。

这世上的一切都很短暂,很多东西,不过一眼万年。 当我们思考的时候,是困惑; 当我们开口的时候,是矛盾。 因此,世界上不存在“沟通”这件事,只存在“成功的误解”和“不成功的误解”。

许多人看不起幻觉,认为那只不过是一种想像,但是我们生活中很少有什么东西不是幻觉和想像。 习性、经验、偏执、愤怒和贪欲,这些因缘投射到相对现象的空白荧幕上,假如没有障碍,你会发现,自己就是“轮回”这部电影的制片、导演、演员和观众。 因为你只知道这些,所以把它们当成事实。

当困境出现时,我们当中的许多人其实没有能力或力量来依靠自己的禅修而控制自心。 所以,即使我们这些佛教徒口口声声谈着空性、缘起,以及种种无神论的修道方式。 但是当危机狂轰时,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突然间就自动变得非常有神论、非常宗教性、非常迷信。 我并不是要评判什么,这只是我们的一个症状。 如果你真正有智慧的话,便能够找到涅槃的地方,就在痛苦里面。

如果你能够舍弃,那么舍弃它们。但是光光只是对情感感到悲观,并不是舍弃。你只是感到悲观,那也是另外一种苦受。你也应该练习勇敢。

无常,也许你会觉得那是一件可怕又不好的事,现在换一个角度再来看看无常。 我们可以往好的一方面来看,无常是很美的,我们需要无常来改变一些事情,如果不是无常,穷人永远富不起来,犯罪的人永远不能出狱,众生永远不能成佛,婴孩永远不能成长,所以无常是很美的。

一切和合事物皆无常;一切现象既非无因,也非源于创造者,而是来自因缘;行之善恶取决于背后的动机而非行为本身。

你之所以看到的是一不完美的世界,是因为你有各种执着和不切实际的期待,如果你可以从这里出离,你会变的非常强大,你不再坚持必须住在有蓝色墙壁的屋子里,不再坚持必须喝桶装水,不再坚持茶的味道。如果你出离了所有的执着,那么你就会变得非常自由,没有任何事情可以激怒你或伤害你。

加持不是一个礼物可以送来送去。 当你的心打开时,它就在你的心里! 你的信心有多大,加持就有多大!

对很多人来说,佛教只是一个规范,是道德的某种形式。特别是像我们这样有儒家思想的人,我们热爱伦理道德,我们听了很多关于孝顺父母、祖父母、师长等等的训诫。我觉得我们这种对伦理道德规范的过度强调,凌驾在真正的佛法之上。真正的佛法是一种摧毁偏执的艺术,一种摧毁执迷的艺术。

与任何人相处,时间长了肯定都能看出毛病,因为眼睛就是业力专门为我们准备的。 因此,我们需要认清自己的评判标准来自于自我,而不要轻易评论他人的是非功过。 其实,你看到的,只是业力允许你看到的。

了解空性的益处是什么? 藉由了解空性,你可以继续欣赏一切看到存在的事物,却不会把这些幻相当做真实而产生执著,不会有孩童追逐彩虹时一再的失望。 你看穿这些幻相,因而能提醒自己从一开始这就是自我创造出来的。也许你还是会被刺激或情绪化、悲伤、气愤或热情,但是你会有信心,如同一个看电影的人,可以放下剧情走出戏院,因为他充分了解到这只不过是一场电影。

闭关有很多种定义,你要建立一个范围,设定一个界限。有外在的界限,比方说不离开自己的房间、自己的洞穴或自己的寺庙,把自己锁在里面一星期、一年、一辈子,这就是所谓一般的闭关。而境界最高的闭关,其界限是在过去心与未来心之间,也就是住于当下,甚至刷牙时也如此。这种闭关是最好的,每一个人都可以做。

假使我们怀抱雄心壮志,就会对自己的目标产生执着,即便我们的目标是证悟,那么就是没有禅定。因为我们总是惦念它,幻想它,渴望得到它,这不是禅修,这就是为什么奢摩他禅修会提出重要的一点:“放下任何目标。

生活固然重要 但诚实地生活更重要...

当一个人体验到到空性时候,什么感受呢? 就如同哑巴吃糖,你知道它是甜的,但是你不知道该怎么去解说它。

真正的自信心是指接受,了解,觉知自己是谁。 情绪本身就是智慧。 如果我们想消灭情绪,就等于消除智慧。

虽然我们都向往并朝着某种恒常、确定的幸福努力,但那终究不会发生。 它还没有在任何人身上发生过。在人类历史上,没有哪个人永远幸福生活着的记录,那只存在于电影里。 可是我们不断认为永恒的幸福是存在的,还有比这严重的幻觉吗? 这是一个终极的幻觉。

我们经常会说:哦,那个人让我生气,因为她做了什么什么。如果仔细检查一下的话,你会发现,事实上并不是那个人做了什么让你生气,让你生气的是你内心的执著。如果你没有任何执着,那个人做任何事也不会激怒你。

“你必须记得,无论何时,有个人不喜欢你或认为很疯狂,也会有一百人将会喜欢你,相似的无论何时,当你知道有个人喜欢你,也不用对此太过兴奋,因为也会有一百个人不支持你。”所以,被喜欢与被厌恶,完全不重要。

你一切的关系都是暂时的,当你住进旅馆时,不会想要与旅馆经理、帮佣、侍者共度永恒,你的家庭家人、你的朋友、你的理想与价值观,都与旅馆经验无异。迟早,你必须退房,与他们分离。

你有多少执着,就有多少痛苦,要摆脱痛苦,你必须从所有的执着里出离。当你生气的时候,你应该看一下自己的心,为何会生气,是否因为出现了与你期待正相反的东西?你的期待,就是你所执著的东西。

一定要找到那个可以让你静心的人,从此不再剑拔弩张、左右奔突; 也一定要找到那个能让你的心精进起来的人,从此千山万水、生生世世。

佛法说,没有人是不幸运的,幸运和福德与生俱来,它一直都在那儿,只是需要被发现。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潜质,没有人的幸运比别人更多或者更少,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修行不是让我们得到我们所没有的,而是为了让我们实现,发掘出我们自性所拥有的。

不只是爱情,记住一切都很短暂。你要这样想:或许这是我喝的最后一杯咖啡,或许这是我读的最后一本书。当你时刻生起这种警觉,才能真正去享受和爱。否则,我们永远都在考虑下一件事,而无法真正感受生活。

你可以要求自己对人好,但不能期待人家对你好。 你怎样对人,并不代表人家就会怎样对你, 如果看不透这一点,你只会徒添不必要的烦恼。

越深奥的教法越单纯。单纯之所以是个大挑战,是因为你没办法经由学习、讨论和研究来破解它。你越努力尝试,它就变得越复杂,就像一杯泥水,你越搅动它就越浑浊,越稠密。

你可以去观察有耐心和没耐心的人, 对一个没耐心的人来说, 每件事好像都充满了困难, 但是同样的状况, 却不能对有耐心的人造成多大的干扰。 这个世界如何反映给你, 实际上取决于你的心有多宽广。

真正使我们迷失的是我们的无明、贪欲、不安全感和想走捷径。

享乐与欲望不是一回事,你可以仅仅通过欣赏而享受一件事物,而并不想占有它,换句话说,就是不沉迷于它。所以,你不必放弃所有的享受,但是所有的欲望,包括想要获得解脱的欲望,最后的确都需要抛弃。

缺乏福德,不会认识到自己的自私,会认为自己的动机确如你所描述的那样美丽。

人们总在问生命的目的是什么?但是在问生命的目的之前,你应该问生命是什么?根据萨迦派老师们的看法,生命不过就是感知,它是一种连续的感知,一个感知接着另一个感知,这就是生命。

你的外部世界,是你内心世界的投射。 内心是善的,看到的善就多; 内心是恶的,看到的恶就多; 你觉得我慈悲,那是因为你慈悲。

能够很单纯地爱,是一种精神艺术。单纯的能力是一种心的本来状态的复苏。对的爱,就是遇见了一个让你全然放松的逐渐复苏你的心的人。不是化妆、减肥、穿漂亮那种美,而是你在放心的卸下这些之后,就会有一种让人感动的光芒… … 愿你会遇到,那个让你敢于简单纯粹的人。

要摆脱对死亡的恐惧,首先要做的,就是要谈论死亡,我们不能隐藏死亡这件事。 实际上,我们谈死亡谈得还远远不够。 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去向死亡的路上,甚至我们现在面对面谈论着死亡的时候,我们也正在死亡的过程中。 我们所经历过的都将一去不复返。

无明实际上就是对标签的执着。 在所有标签当中,譬如花、桌子、椅子、地、水、火等,有一个可能是最危险的,不只是危险,还最具有破坏性,最难以捉摸,同时基本上是其他所有标签的根源。这个标签就是“自我”、“我的”或“我”。

内心充满真爱的人是没有烦恼,没有痛苦。 以我而言,我爱的对象是这世上无量无边的众生,是我以外的每一个人。 因为要让别人得到快乐,我必须更努力,这是支持我生存和努力的方向。

轮回是战场,菩萨是勇敢的战士。

展开阅读全文


阅读 3438 投诉
糖水设置
原创标注
隐藏封面
图片留白
水印
权限
保护 
私密 
公开 

 访客只有输入正确答案才能阅读 
确定
热门评论
写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
发自圈子
本作品入选糖水兴趣圈
人已加入
徒步 · 登山
徒步在路上,全世界仿佛只剩下我和身后的脚印
加入
糖水作者
关注本文作者,TA的更多作品
雍措
创作 34 粉丝 473
关注
查看个人主页
推荐原创
我写我读,原创是内容的灵魂
浏览更多精彩内容
关于糖水 | App | 小程序 | 电脑版

本页面内容由用户上传 | 用户协议

© 2014-2024 糖水APP

忘记密码
17
收藏
投诉
取消
操作
发送
×

作者还没有开通赞赏功能

×

你还没有开通赞赏功能

糖水赞赏实时到账、0手续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