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雕塑 ——杨奇瑞大型公共雕塑《中华乐章》的声音元素 王文杰
许多年前,我写过一篇文章叫《聆听绘画》,今天来写《倾听雕塑》。人们不禁要问,绘画和雕塑是可以听的吗?人类具有通感的心理机制,请看在诗人笔下确然可以有花开的声音,可以有花落的声音。最精彩的莫过于王维的“人闲桂花落”,桂花何其小也,飘落何以有声?可诗人竟听到它落地的声音,那是因为诗人的“闲”,有了一份气定神闲的安适,就能听到月下空山的寂静。尼采也曾说过:我们必须用眼睛聆听现代艺术……即聆听沉寂,聆听由喋喋不休掩盖起来的沉寂的信息—原质……
而面对绘画和雕塑,人们也尽可以调动各种感官——眼耳鼻舌身,去体悟造型语言的美妙,你可以采取通感的方式去把握色彩、线条、泥土、石头和金属发出来的声音。这样,你可以听到蓝色的絮语、红色的歌唱、泥土的诉说、金属的乐音……
今天,我要谈的是杨奇瑞教授主创的新作《中华乐章》是如何把音乐也作为一个元素,融入到作品中给人带来不同凡响的感受。
去年九月,杨奇瑞给我发过来一个视屏,他的新作《中华乐章》在西藏拉萨中华文化公园盛装亮相。这是向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献礼的一大公共艺术项目。视频记录了该作品从制作到安装的过程。我反复看了几遍。




中华文化公园位于拉萨市柳梧新区,横跨拉萨河两岸,景观雕塑项目由包括一个核心区南北广场(同心广场、中心广场)以及共同历史、共同疆域、共同文化、共同精神四个主题片区构成。公园中30余组中华文化景观雕塑,由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创作。
其中,杨奇瑞的《中华乐章》是核心区同心广场的一个主题雕塑群,五十六个民族的代表性乐器雕塑环绕在石榴籽广场,共谱中华民族的合奏雅音。入夜,各乐器顶端的五色激光束汇聚成代表着各民族团结的同心之光,同时响起《爱我中华》的旋律。象征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前不久,我去杨奇瑞教授的工作室,又听他谈起这件作品的创作。

在杨奇瑞教授工作室
W(王文杰):您在创作构思上怎么就想到了乐器?
Y(杨奇瑞):当时构思中以乐器作为体现民族大团结、同心跟党走的主题,觉得心里一振,仿佛抓住了一个切入点,利用“借代”、“象征”的修辞语言和手法来传达这一宏大主题,可以避免用人物来表现民族团结而形成的套路化、类同化和概念化,同时可以使作品简约明了、大气磅礴。
W:您是怎么选择了这些体量差不多的乐器而又具有代表性的?
Y:主题和题材是定下来了,可是到了真的进入创作,难题接踵而来,首先遇到的是选择乐器,哪种乐器最能代表这个民族而具有典型性,这个不是我们搞造型艺术的人说了算。于是,我们就请中国音乐学院的教授给出最精准的推荐方案。各民族代表乐器确定下来后,另一个问题又摆在了面前。如何将这些高低大小不同的乐器组合成一个环绕广场而秩序井然、整齐排列的雕塑群。这是需要我们自身考虑的事。于是,我在构思中想到了夸张和变形的手法。






W:这是不是也可以说是写实中的抽象?因为在几年前我曾对沈文强老师作过采访,他提到了创作鲁迅和沈钧儒二先生像时采取了写实中的抽象手法,他说这两位先生个子都不高,雕刻时既不能照搬现实,又不能刻意去拔高,只能对头发、长衫双肩处略加变形和夸张,这样才能体现出人物的神情风采。您对乐器的处理是不是也采用了同样的手法?

采访沈文强先生

沈文强先生雕塑稿
Y:是的。有些乐器矮小,我确实采用了夸张、抽象、变形的手法,使得它们在形式上整齐,在内涵上象征民族平等,以及友爱、团结、和谐。

W:您的这件作品让我想起一首歌叫《五十六根琴弦连北京》,在主题上可谓异曲同工。您这件雕塑有音响元素吗?
Y:有啊。
W:是乐器本身发出的吗?
Y:不是,是通过环境音响发出的乐声。
W:我看视频中有观众走近前去作扣弦的动作,仿佛可以进行一种互动。


Y:乐器中的琴弦是可以扣动的,也能发出金属撞击的声音,这些声音元素与环境音响,加上夜幕下还有激光弦索构成的同心散射,确有五十六根琴弦连北京的意象效果。


W:您这件作品的创新处在我看来正在于调动了许多造型语言中的修辞手法,诸如借代、象征、夸张、变形、抽象、通感等等,尤其是将声音纳入到雕塑,将雕塑作为“凝固的音乐”逆转过来,释放出乐音,有风吹过乐器的腹腔发出的鼓荡,有弦被扣动时发出的震响,有激光交互照射产生的共鸣,有音响播出的流动旋律,这些都赋予人们视听交织的通感享受,进入到倾听雕塑的境界,同时被卷进互动仪式链中,产生浮想联翩的感知体验。
Y:我主要是通过营造一个气场,转变传统的远距离凝神观照的审美方式,而是让人进入到这个气场,以设身、处身、投身的姿态,具身感受五十六个民族的和谐之音。

听完杨奇瑞陈述的创作构思和创作过程,我也似乎再次飞到西藏拉萨,带着虔敬的心情,沉浸式去尊受来自雪域高原的天籁之音。



杨奇瑞
杨奇瑞 1957 年 12 月出生。籍贯江苏镇江。1978 年至 1982 年 , 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 院)雕塑系本科,获学士学位。1985 年至 1987 年 , 浙江美术学院雕塑系研究生,获硕士学 士。1993 年至 1995 年, 瑞士日内瓦视觉艺术学院进修访问,并游学法、德、意等国。中 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院长。先后被评为 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浙江省 优秀教师、浙江省特级专家、浙江省宣传文化系统 “五个一批”人才。1999 年获中国文联“德艺双馨——全国百名杰出青年艺术家”称号、 2009 年获浙江省人民政府颁发的“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奖章、2019 年获“全国 优秀教师”称号。现为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副主席、中 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委会副主任。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