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当然希望世界和平,希望这世上所有战争之“剑”最终都能化为耕种之“犁”,但现实总是站在愿望的对立面。既然弱就意味着挨打被卡,数百年前钓鱼城的有备抵抗与反击,仍给今天的我们以深刻启示。 *** *** *** 文字:橡树 图片:橡树 编辑:茅剑 音乐:章贺《铁血军魂》
《橡树游记》之《上帝折鞭处,合川钓鱼城2》 作者:橡树 …… 继续往上,比起苦楝花开的浅紫若无,那柚树的花香,真叫一个浓烈了得,还未见树,呼吸里便全是它的香味了。一些金属铸造的巨型弓弩、投石设备随处可见,挨着城墙,隐于古榕,勾起少数游人的好奇心,如我这般给它拍个照写两句话。人们走过它们面前,常常会想,让蒙哥汗毙命的那一石,可是由它投出去的?正想着,“上帝之鞭,折此城下!”的摩崖石刻应景而入,如刀戟般有力的八个大字,刻在附着轻浅绿苔的红砂石上,极像为“钓鱼城”刻下的一枚专属印章,呼应着高处的“始关门”。 过王坚亭,亭边一石,石壁凿鱼,虽不明其意,但实在是被那鱼之丰满、生动的形态所吸引,它那跳跃扭动的身形、张口甩尾的鲜活,仿佛真的就要从石上剥离开来一样!我想,无论什么年代,“鱼”都是我们祈求生活吉祥富裕的一个美丽图腾,一种世人皆晓的希望与美好吧。 石阶如天梯,随山势蜿蜒而上,一眼看不到头。路外,坡上崖下皆竹木成荫,最有趣的,当数那初长成的幼竹,将纤细而长的软尖集体垂下,既像一个个巨大的问号,又像是临江垂钓的老翁。路里,尽巨石绝壁,因了这里湿润的气候,也因了这样的春天,石壁一点也不单调,青苔自不必说,还生了一丛丛秀美的铁线蕨。一只岁月感十足的袖珍石盆,不知怎么就跟长着一样嵌在了石缝流水处,清流满溢,从盆周垂下条条水线,形成一挂弧形银帘,那种精致与生动的美,从山野里凸显出来,从战火中凸显出来,为所有经过它的生命带来一丝美好与慰藉。抬头向上,山顶悬空伸出一大块,如果不是其下有红砂石栏杆,几乎看不出人力所为,悬空的石上依然草木繁茂,只在凿空的部分,刻着一尊晚唐卧佛。下山前专程去了一趟,身长11米的大佛安卧在此,那心无挂碍、悲喜了无的祥和与平静,三十六年如火战事,也不曾干扰到他。紧挨卧佛石壁上,有王休的“一卧千古”,字体雄健饱满沉静,恰与卧佛相得益彰。将目光从高处收回,身边石壁又见“钓鱼城”三个字,它们在不同年代以不同字体反复雕刻,眼前是清代的,而“护国门”就立在不远的石阶尽头。此门楼因地势里靠绝壁外临悬崖,规模虽不宏大,却能让你看一眼便生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凛然气势来。 上“护国门”门楼,如果不看石碑上的说明,我还以为连着的是城墙,结果却是“炮台遗址”。炮台于此,因了居高,下面的嘉陵江、特别是水军码头一带,全在它的保护范围之内。从“炮台遗址”沿带城墙的石板通道往前,山顶路径渐多、游人渐多、商家渐多。站在城墙边,从条石砌筑的尺许瞭望与投射口往外望,仿佛给山石草木江水装了一个别致的画框,框里,全是一幅幅天下安好的画面,就算墙上还插着一杆杆写有余、张、王、冉的龙旗,还提醒我们记得它曾经的战火硝烟,但如果当年守城将士有知,他们也一定会为今天的太平感到欣慰,因为,这太平里,也延续着他们的血脉。“飞檐洞”近在咫尺,却因地道一样隐蔽在路边草丛,稍不留意便会遗漏。探步进去,一条又窄又陡的石梯从两块巨石相合的缝隙伸下去,最窄处,刚好能容一人通过,但身材嘛,必须在枝头之内,否则,会卡在中间下不去也上不来的。梯下有藏于石中的小块平地,洞穴一样,是守城将士出奇不意攻袭蒙军的绝密通道。 返回地面,沿3.5米宽、8.5公里长、可供“三马并进,五人并行”的石制跑马道向西,过“独钓中原”牌坊,外侧是“钓鱼台”,篆刻在石碑上的字,无言诉说着神话的久远。一株古榕,斜枝横干的护在外侧,新叶如屏虬枝似障。相邻的“粮食加工场”遗址,那些清晰可见的石凿大碾盘及其他粮食加工设施,还原着当年人们收获加工粮食的场景,时间进入南宋,相对于一步之遥的巨人救命神话,人们更愿意相信自己亲手打下的粮食。曾经的这里,战斗与耕种是生活相辅相成的必须,互为保障,因此,“粮食加工场”遗址上面,紧邻着“九口锅”遗址。 站在山顶,“山是一块石,石是一座山”的感觉特别明显,无论“粮食加工场”遗址或是“九口锅”遗址,它们都是在看不到边界的原石上直接打凿而成。“九口锅”,表面看来,就是石头上有九个硕大光滑的锅底状凹陷,或偶有碾槽状石槽。就是这么简单的几个石头浅坑,经考古发现,它竟是当年的“兵工作坊”,是钓鱼城军民碾磨火药原料和制作兵器的地方,被誉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兵工厂遗址”。小小“钓鱼城”,正是有了足够的粮食与战略物资作支撑,有了坚守不降的英勇军民,因此,才能在强敌围攻中坚守城池三十六年不破,从而成为这个世界的传奇。我们当然希望世界和平,希望这世上所有战争之“剑”最终都能化为耕种之“犁”,但现实总是站在愿望的对立面。既然弱就意味着挨打被卡,数百年前钓鱼城的有备抵抗与反击,仍给今天的我们以深刻启示。 2021-4-11于合川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