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娃子
关注 已关注 已关注

四个洞天:王阳明的心学炼狱与澄明之境

在中国思想史的苍穹中,王阳明如一粒孤星,他的光芒并非来自平坦的学宫,而是从四个幽深的“阳明小洞天”中透出。这四个洞穴,既是地理空间的转折,更是精神攀升的阶梯;是肉身的栖身之所,也是心灵的炼狱与澄明之境。它们共同勾勒出一条从外求到内省,从困顿到觉悟的惊人轨迹。

阳明出生地—余姚瑞云楼

浙江余姚阳明小洞天。位于余姚会稽山的宛委山,又称会稽洞天、宛委洞天,在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中,位居第十。相传,黄帝曾在这里建馆候神。到了唐代,已是越中的一处胜景和道教的活动中心。据《明史·王守仁传》记载:守仁“游九华归,筑室阳明洞中”。到了明代,王阳明在此处筑室而居,讲学论道,是“阳明心学”重要的孕育之地。此洞天并非是洞,而是一处东西向的谷地,东面为谷口,其余三面环山。洞天呈狭长状,山径盘迥,溪涧迂曲,极具幽深清静。余姚的洞天,是王阳明追求光明道路的起点。青年王阳明在此立下“读书学圣贤”之志,这志向如同一粒饱满的种子,在洞中的幽暗与寂静中孕育。他并非在此凭空获得顿悟,而是在与世隔绝中完成了第一次深刻的内转——从科举词章之学的“外部风景”,转向对生命本质的“内部勘探”。余姚小洞天,是一个精神子宫,孕育了他对“第一等事”的执着求索;它又是一座熔炉,烧尽了早期杂驳的求知欲,炼出了一颗向着圣域坚定不移的心。

余姚阳明小洞天

贵州修文阳明小洞天。当这颗心被抛入修文龙场的蛮荒洞窟,极致的苦难成了淬火的寒水。荣辱得失皆成幻影,生死之问逼至眼前。“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在这声石破天惊的自问中,外部权威的骨架逐步坍塌,格物致知的困惑终于冰释。座落于修文县龙场镇阳明村的龙岗山,距县城中心1公里,南距省会贵阳38公里,东邻川黔公路和川黔铁路,紧靠贵阳至遵义和贵阳至毕节的两条高等级公路,交通便利。为了纪念明代思想家王阳明,人们把龙岗山通称为阳明山。它兀突于一片青翠的禾田之中,山麓前后有两条流水潺湲的小河环绕,山上林木葱茏,山下阡陌纵横,林中鸟鹊啼鸣,洞内幽深秀丽。古藤老树随岩隙顽强地生长,多姿的亭楼半隐半现于绿树丛中,数百年的古树高耸人云,琳琅的碑刻、摩崖遍布各处。龙岗山虽山不高,洞不深,因王阳明在此悟道讲学而名扬中外,被海内外王学研究专家誉为"王学圣地",加上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将军曾被囚禁于此,使阳明洞更加闻名于世,2006年被公布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修文阳明小洞天

阳明洞原名"东洞",王阳明被贬谪为贵州龙场(今修文县城)驿丞时,曾游息研读于此,并创办"龙岗书院",将东洞更名为"阳明小洞天",世称"阳明洞"。阳明在居夷处困期间,玩索《易》理,领悟到世间的阴阳消长、进退之道,自得其乐,超然洒脱。在洞中,阳明日夜端居静默,回顾个人得失、荣辱经历以及所学格物之学、圣人之学,参透了生死奥秘,终觉悟“圣人之学,吾性自足”的心学之道。“心即理”三字,如暗夜中的电光,霎时照见了万事万物的本源不在外物,而就在朗然具足的本心之内。龙场小洞天,是埋葬旧我的坟茔,更是“吾心光明”的初生之地。

江西龙南阳明小洞天。修文龙场洞中悟得的心即理,尚需在纷扰的红尘中印证,平定三浰后的龙南小洞天,便是这“事上磨练”的道场。洞外是刚刚平息的刀兵与硝烟,洞内则展开了另一场更为幽微、也更为艰难的征战——“破心中贼”。王阳明深知,平定山中之贼易,破除心中之贼难。他在此将龙场的悟境投入实际生活的洪炉,让“心即理”的抽象之光,穿透具体事务的复杂阴影,锤炼出一种不随境转、动亦定静亦定的心灵功夫。

龙南阳明小洞天

玉石岩,位于龙南市城北的桃江东岸。平地突兀,飞峙桃江边,周边平坦,桃江水流旷远。岩峰海拔 307 米,古有上岩、下岩。玉石岩山体岩性以灰岩和白云岩为主,因岩体灿若白玉,故名玉石岩,又名玉石仙岩,是龙南古八景之一。岩中有天然溶洞,人称“玉虚洞”,可容数百人,洞顶有圆形缺口,如玉镜高悬。洞内有千姿百态的石钟、石笋、石乳、石柱等。北宋元祐癸酉年(1093),龙南县令许彦光游览玉石岩,在洞内西北侧崖壁用篆书题写“玉虚岩”。明正德十三年(1518)王阳明登上玉石岩见双洞绝奇,徘徊许久不舍离去,寓于“阳明小洞天”自居,并兼留此作三首。其中第三首诗云:“阳明山人旧有居,此地阳明景不如。但在乾坤皆逆旅,曾留信宿即吾庐。行窝已许人先号,别洞何妨我借书。”把玉虚洞誉为“阳明别洞”。开始在龙南发布告谕、重修庙学、开化南埜、教化民风、治理社会、普及心学,留下了众多的文告奏疏和故事传说,影响深远。龙南成为阳明过化之地留存史迹和精神余韵最丰富的地域,“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悟语如醍醐灌顶,直冲云霄。龙南小洞天,开启了阳明知行合一,致良知实践的正心之途。

广西平果阳明小洞天。在平果市观音桥右江南岸险峻的峭壁上有一天然石洞,古称“万人洞”,洞口坐南向北,背靠观音山,面临右江河。明嘉靖七年(1528),恩思之乱暴发,兵部尚书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受命征讨。王阳明恩威并施,剿抚并用,很快得到平息。平定民乱后,王阳明泊船于此,在洞口题刻了“阳明洞天”四个大字,后人称为阳明洞,又在洞口正上方的石壁上镌刻了纪功碑。《清一统志.南宁府一》载:“明王守仁征思恩田州时,泊舟题字于此,因名”,平果阳明洞是王阳明在广西留下的三大重要遗迹之一。《记功碑》4米宽3米高,单字18公分,碑文完好如新,2005年因金鸡滩筑坝蓄水发电淹没水中,最为珍奇稀罕。

经历了龙南的淬炼,阳明心学在恩州思州的最后一个洞天,臻于圆融贯通之境。“致良知”以及“四句教”如一轮明月,彻照心学体系的万里晴空。它既是本体,又是功夫;既是烛照善恶的明镜,又是成就道德的路径。在这个最终的洞天里,龙泉的“立圣志”、龙场的“心即理”、龙南的“事上练”,都如百川归海,融汇于“致良知”这一简洁而深广的教法中。外部功业与内部修持,在青龙的小船上“此心光明”,达成了完美的统一。

平果阳明小洞天

从余姚的立志,到龙场的悟道,再到龙南的破贼,终至恩思的良知,这四个洞天,绝非王阳明生命中偶然的栖居点。它们构成了一条精神修炼的完整闭环:立志是灵魂的定向,悟道是本体的开显,破贼是功夫的落实,致知则是本体与功夫的最终圆融。每一个洞天,都是他从现实世界的停顿,却每一次顿悟,都为了更深刻、更有力地返回人间。

这四个在地图上或许微不足道的洞穴,虽是不同道场,但都与阳明心学的创建相关,最终被王阳明点化成了中国思想史上不朽的“人间光明窟”。它向我们昭示:真正的觉悟,不在远方的仙山楼阁,就在我们穿越自身困境与黑暗的勇气之中;伟大的思想体系,也往往不是在象牙塔中构建,而是在生命最真实的磨砺与煎熬里锻造。当我们在各自的“洞天”中面对困厄时,王阳明这四段洞穴生涯,便如同一支不灭的火炬,照亮那从幽暗通向光明的精神之路。

(龙南市文联 张贤忠)

展开阅读全文


阅读 427 投诉

已有72位小伙伴点赞了哟!
5
收藏
投诉
取消
操作
发送
糖水设置
原创标注
隐藏封面
图片留白
水印
权限
保护 
私密 
公开 

 访客只有输入正确答案才能阅读 
确定
热门评论
写评论

~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

糖水作者
关注本文作者,TA的更多作品
山娃子
创作 24 粉丝 81
关注
查看个人主页
推荐原创
我写我读,原创是内容的灵魂
浏览更多精彩内容
关于糖水 | App | 小程序 | 电脑版

本页面内容由用户上传 | 用户协议

© 2014-2024 糖水APP

忘记密码
×

作者还没有开通赞赏功能

×

你还没有开通赞赏功能

糖水赞赏实时到账、0手续费

收藏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