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徐汇滨江
2020-5-18走出滨江世博段,一条更加优美的绿色长廊展现在眼前。这就是徐汇滨江,醒目的宣传标牌,“来西岸去发现”令我们充满了对徐汇滨江一睹为快的冲动。徐汇滨江东临黄浦江,西至宛平南路—龙华港—龙吴路,北起日晖港,南至徐浦大桥。被人称为黄浦江上的第二湾。视野开阔,风景宜人。总面积7.4平方公里,滨江沿线8.4公里,是目前黄埔江沿岸一条最厂的绿色景观长廊。徐汇滨江曾经是上海的老牌工业区和物流港口。百年以来,它见证了中国民族工业和国家建设从无到有,从弱变强的过程。工业区里兴衰着许多著名工厂。




其中爱有国实业家创办的“永星制皂厂”(现和黄白猫集团公司)

中国第一家湿法水泥厂,始建于1920年,是爱国实业家“火柴大王”刘鸿生等人创办的。曾经是中国民族工业的象征,其生产的“象牌水泥”质优价廉,在与日本进口水泥的竞争中屡屡获胜,上海海关和国际饭店等均用象牌水泥建造。经过公私合营和扩建不断发展,1986年获得国家优惠政策,新建一条145米湿法生产线和引进一条日产干法生产线,在八五期间建成投产。

政府主导运营一个世纪的“南浦站”(原日晖港站)。始建于1907年,最早为日晖港货栈,主要依托黄埔江及码头,从事煤炭木才等装卸。1937年改为日晖港站,抗日战争胜利后专营整车货运。解放后经过两次大规模改造后,1958年经铁道部定名为上海南站。南浦站曾经是上海铁路区唯一拥有自备码头的车站,具有独立的运输优势。这一段残存的铁轨见证了当年曾经承载巨大运载任务的上海的南浦站。




一度供应上海和浙江全部工业民用煤炭的物流港口“北票码头”。建于1929年,为北票煤矿公司投资建设的2座浮码头,全长1200米。1937年日军占领后,浮码头被拆走。1948年由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改建为钢筋水泥码头,解放后港务局将北票码头改建成上海第一座水陆联运码头,70,80年代承担龙华地区煤炭供应及水铁中转任务的码头。1984年更新了塔吊,传送带等设备。煤炭装卸公司曾经是上海港最大的煤炭装卸专业企业,承担上海工业生产,生活用煤的装卸储存和江浙闽等省用煤的中转任务。高架步道建于1984年的北票码头,原是煤炭传送带,通过现代化技术修复加固,并将两头连接高耸的红色塔吊,改建为长约420米的空中观景廊道,打造上海浦江唯一的空中视觉平台。










代表精神面貌的中国水上运动项目发源地“划船俱乐部”。上海划船俱乐部始建于1953年,原址在南苏州路76号划船总会。现在位于龙吴路1594号,占地70余亩,1958年建成之初堪称亚洲第一全国之最。是新中国第一个水上运动基地,是中国水上运动的发祥地,70年代曾多次举办声势浩大的万人泅渡黄埔江,成为上海人心中永恒的纪念。

徐汇滨江是上海滩少有的江景绿地,这里没有外滩的高大建筑,却有一片宽阔的绿地陪伴,漫步滨江大道沿江的绿草坪一块接一块,望不到头,每一块绿地都聚集着歇息,仰卧,打坐的的游客,缤纷的帐篷星如棋布,形成一条多彩的线谱。五月的阳光灿烂迷人,久居家里的人们终于尽情释放,亲近大自然,享受这美好的蓝天白云鸟语花香欢乐的波涛乐章。新上海人,外籍上海人,上海本地人都在这个空间共享自然风景。上海就是一个海纳百川的城市。



















徐汇滨江的最大特点是不砌水泥防汛墙,而是将沿江路基提升,游人站在最宽处约200米,最窄处50米的亲水步道,便能从最佳的角度俯瞰江水拍。




水上木栈道是浦江沿岸最长的亲水平台区,极具规模和景观特点,通过水上栈道沿江伸延,将徐汇滨江亲水生态空间进行全面演绎,传导给广大市民“健康,优雅,舒适”的生活理念。



沿途有跑道,篮球架,攀岩,速滑,满足各种人群的需求。












意大利餐厅环境优美深受年轻人喜爱。

海事瞭望塔建于80年代,高约41米,是徐汇滨江的至高点,主要功能为海事瞭望,监控航道安全。


龙之脊是徐汇区内一座内河桥梁,全桥长345米,主桥165米,采用双层桥面连续钢结构,上层桥面为双向四车道,下层桥面为步行通道。两侧引桥为90米,与半溪路连为一体。


公共空间是一个城市对市民关怀和服务的地方,也是现代化城市区别于旧时城市的地方,为了体现人文关怀,对人最根本的精神关怀,政府迁出了这些重要的厂打造了滨江大道,还江于民,还水于民,还岸线于民,还美景于民,这是一个事实工程,滨江成了上海人民的后花园,是上海人民接待亲朋好友的的会客厅是上海人民休闲旅游的又一胜地。徐汇滨江是一条靓丽的风景线。来西岸去发现,找到一座蓬勃发展新城市的新的生活理念—健康,优雅,舒适。
岸畔观景游,魅力浦江秀。旧貌换新颜,彩练滨江绣。 谢谢辛澄华美诗支持!
徐汇滨江,春风得意马蹄疾,换了人间,遥想当年破旧不堪回首,看今朝旧貌换新颜。 谢谢根妹精彩留墨!
摄影/文字(部份网络)/编辑/星宇 2020年5月18日作于上海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