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白山天池 》
2025-7-152025.07.15.牛志勇
长白山天池又称白头山天池。坐落在吉林省东南部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内,是中国和朝鲜的界湖,中朝双方各拥有一部分水域。
自然奇观长白山 中朝山水一脉传 十六奇峰绕山口 一池碧水映蓝天 常年积雪染白头 千古传说降神仙 旖旎风光天上有 疑是瑶池落凡间
天池犹似瑶池 离天近在咫尺 蓝天碧水如镜 前行在此步止

天池南北长约4400米,东西宽约3370米,其池水的海拔高度为2189.1米,最深处为373米,平均204米,水面面积9.82平方千米,周长13.1千米。
据《长白山江冈志略》记载:“天池在长白山巅的中心点,群峰环抱,离地高约20余里,故名为天池。”
长白山天池是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新生代多成因复合火山,天池在宋朝以后多有喷发,清光绪三十四年起,刘建封登上白云山,为天池十六峰命名,探明鸭绿、松花、图们三江源流。
天池周围火山口壁陡峭,并形成十几座环状山山峰,海拔均在2500米以上,长白山天池也是松花江、鸭绿江以及图们江的发源地,素有“三江之源”的雅称。
2000年,长白山天池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公布为“海拔最高的火山湖”。

长白山天池是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新生代多成因复合火山,火山活动经历了造盾、造锥和全新世喷发三个发展阶段。

通过火山地质学和考古学14C年代学测量,全新世以来天池火山至少有两次(1199年和约5000年前)大规模喷发,是天池初具规模的时期。

宋庆元五年至宋嘉泰元年(1199~1201年)天池火山大喷发是全球近2000年来最大的一次喷发事件,当时喷出的火山灰降落到远至日本海及日本北部。

这次的火山爆发,喷射出的大量熔岩,火山口处形成盆状,时间一长,积水成湖,便成了天池。也就是说,长白山天池的年龄不超过1000年。

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清康熙七年(1668年)、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爆发式喷发,火山喷出物堆积在喷火口,形成高耸的锥状山体。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起,刘建封登上白云山,为天池十六峰命名,探明鸭绿、松花、图们三江源流,勘分奉吉界线,查清国界。自此,改变了“登白山而不知白山之高,临天池而不知天池之深”之状况。

天池位于长白山十六峰的环抱簇拥之中,背倚海拔2749米的长白山主峰白头峰,比新疆的天山天池还要高出200余米,是中国最高、最深的火山湖。

天池周围火山口壁陡峭,并形成十几座环状山山峰,海拔均在2500米以上,其中将军峰最高,海拔2749米,位于朝鲜一侧。

白云峰海拔2691米,在天池西侧,为中国东北的第一高峰。天池东北有天豁、铁壁、华盖、紫霞诸峰,天池西南有梯云、卧虎、冠冕(玉雪)诸峰,天池西北有龙门、观日、锦屏、芝盘、玉柱(青石)诸峰。

长白山辖区属于受季风影响的温带大陆性山地气候,除具有一般山地气候的特点外,还有明显的垂直气候变化。总的特点是:冬季漫长凛冽,夏季短暂温凉,春季风大干燥,秋季多雾凉爽。

年均气温在-7℃至3℃之间,7月份平均气温不超过10℃,1月最冷,月平均气温-20℃左右,最低气温曾出现过零下44℃。年日照时数不足2300小时。无霜期100天左右,山顶只有60天左右。

积雪深度一般在50厘米,个别地方可达70厘米。年降水量在700~1400毫米之间,6~9月份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60~70%。云雾多,风力大,气压低,是长白山主峰气候的主要特点。

尤其是夏季,风云莫测,变化多端。年8级以上大风日数269天,年平均风速为11.7米/秒。年雾凇165天,山顶雾日265天,年均日照数只有100天左右。

长白山上风云莫测,经常是云雾缭绕、雾气腾腾,每年有三分之二还多的时间被云雾锁罩。据当地导游说,J总书记曾三次上山,三次未见天池尊颜。特别是第三次已经走到山下,山上报告天气晴好,马上上山,仅18公里车程,上去后又被大雾笼罩,气得以后再也没有上过天池。

我们此行也非常担心看不到天池的真颜,因这几天天气不好,天池被封了已5天。我们带着忐忑不安的心上山,真是老天有眼,尽管天有点阴,但视野清楚,天池真容再现。

除此之外,我们还有幸看到了太阳美丽的光晕,而且是双层。导游说我们这个团中有贵人,人品好!哈哈哈哈……

天池北侧有一缺口,古称闼门,水北流称乘槎河(又称通天河)。该河夹流在天豁峰与龙门峰之间,全长1250米,在其尽头形成高达68米的长白瀑布,瀑布下有长白温泉,均与二道白河相通。

天池传说: 据说,天池原是太白金星的一面宝镜。西王母娘娘有两个花容月貌的女儿,谁也难辨姐妹俩究竟谁更美丽。在一次蟠桃盛会上,太白金星掏出宝镜说,只要用它一照,就能看到谁更美。

小女儿先接过镜子一照,便羞涩地递给了姐姐。姐姐对着镜子左顾右盼,越看越觉得自己漂亮。这时,宝镜说话了:“我看,还是妹妹更漂亮。”姐姐一气之下,当即将宝镜抛下瑶池,落到人间变成了天池。

还有一个传说,说长白山有一个喷火吐烟的火魔,使全山草木枯焦,整日烈焰蔽日,百姓苦不堪言。有个名叫杜鹃花的姑娘,为了降服作孽多端的火魔,怀抱冰块钻入其肚,用以熄灭熊熊大火,火灭后山顶变成了湖泊。

天池水怪最早的记录来自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当时的《长白山江岗志略》中说“自天池中有一怪物覆出水面,金黄色,头大如盆,方顶有角,长项多须,猎人以为是龙”。这之后,天池水怪又多次出现,并且数量增多。

20世纪60年代,吉林省气象局工作人员周风赢表示,自己曾经同时在天池看到七、八头水怪。1981年9月21日,《新观察》杂志社记者李晓斌用长焦距镜头在天池中拍到了庞然大物——照片前景显出一只乌鸦,下面则是一个像反扣着的大锅一样的怪兽。

到了20世纪90年代,对怪兽的发现次数和记载越来越多,目击者多达数千人次。在2004年7月11日,据《北京青年报》报道天池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大水怪“聚会”,50多分钟时间里,它们5次冒出水面,最多的一次达到20多头。

英国路透社根据录像和视频,画出了天池水怪的构想图,图上的生物与美国夏普朗湖出现的水怪颇为相似,于是路透社推测,那可能是一种叫做“蛇颈龙”的动物。但是,蛇颈龙其实是远古时期的动物,所以这个说法在网络上遭到了大多数人的反对。




顺便参观了猛犸象乐园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