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一个在无数人心中熠熠生辉的名字,不仅是一所世界顶级学府的象征,更是一座承载着知识、历史与诗意的城市。它被誉为培养人才的摇篮,而诗人徐志摩曾在此深造的经历,更让这座学府在中国学子心中蒙上了一层浪漫的光辉。他的《再别康桥》如一缕轻柔的风,吹过百年时光,唤醒了无数人对康河畔的向往。终于,在一个明媚的清晨,我与朋友踏上了这片仰慕已久的土地。
阳光洒在古老的街区,将红砖墻与尖顶建筑照得灿烂而温暖。街道静谧而典雅,骑着自行车的学生与行人从容穿行,自信而宁静,仿佛时间在这里放慢了脚步。我们沿着小径走向剑河,心中满是对“康桥”的憧憬。
剑河,即康河(River Cam),是剑桥的灵魂所在。“剑桥”之名实为“Cambridge”的音意合译——“Cam”音译为“康”,“bridge” 意译为“桥”,”,这一译法因徐志摩的诗作《再别康桥》而广为流传,成为连接中西文化的情感符号。泛舟河上,是体验剑桥风韵最经典的方式。

清澈的河面绿波荡漾,倒映着蓝天白云与两岸的古老学院,宛如一幅流动的油画。船行不久,一座结构精巧、形似网状的木桥映入眼帘—这便是著名的数学桥(Mathematical Bridge)。它位于王后学院河段,官方名为“木桥”,”,1749年由詹姆斯.艾塞克斯设计建造。桥身以精确的几何结构著称,相邻桁架呈11.25度夹角,展现18世纪工程智慧。坊间流传“牛顿设计、无钉连接”的传说,实为误解—原始设计本含铁钉,后经重建改用螺丝。



继续前行,一座简约而庄重的单拱石桥横卧水面,是为国王桥(King's Bridge),建于1819年,连接着举世闻名的国王学院。桥的西侧,矗立着一块石碑,镌刻着徐志摩《再别康桥》中的诗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这行字,让此桥被视为“康桥”的精神原型,也成为中英文化交流的见证。


轻舟再行,青年旅舍桥(Garret Hostel Bridge)跃入眼帘。这是一座单拱钢桥,线条轻盈,连接三一学院,南侧即为三—Hall学院—物理学家霍金曾在此求学。桥畔鲜花盛开,为古老学府注入盎然生机。

接着是三一桥(Trinity Bridge),建于1764年,取代了1651年的旧桥,东岸便是剑桥最具声望的三一学院。该学院以牛顿、培根等巨擘为校友,学术辉煌,财力雄厚。桥边不远处,便是传说中牛顿悟出万有引力的苹果树,其庭院亦是电影《万物理论》的取景地。

随后,我们经过厨房桥(Kitchen Bridge),建于1709年,是剑河第二古老的桥,为三孔石拱桥。其名源于圣约翰学院曾在此桥附近设厨房或通往食堂。


叹息桥建于1831年,仿照威尼斯同名桥设计,哥特式雕花繁复精美,被誉为剑桥最美的建筑之一,亦是英国女王喜爱的景点。其名源于考试季学生途经时发出的叹息,象征学业压力,亦有传说称其为惩罚犯错学生而建,平添几分神秘色彩。

砰砰船游游飘荡在康河中。两岸绿草如茵,“耶稣草坪”“马克斯草坪”如绒毡铺展,学院建筑次第展开。






国王学院的蜜黄色建筑,庄严大气尽显世界名校的风彩。




克莱尔大学红砖结构和哥特式细节展现了其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青年旅舍桥两边三一学院的墙壁上绽放的鲜花五彩缤纷为古老的学府增添了蓬勃生气。砰砰船从这里折返。




最后,我们抵达银街桥(Silver Street Bridge),一座朴实的公路桥,位于游船路线终点,连接王后学院。虽不似其他桥般声名显赫,却是康河桥梁序列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回望那片静谧的水面与古老的桥影,心中默念:“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剑桥,不仅是一座城,更是一首永远未完的诗。

我们踏上陆地,步入三一巷(TrinityLane)。这条位于剑桥中心的历史小巷,两旁是古老的学院建筑,自行车随意停放,行人悠然穿行,尽显大学城的独特风貌。




我们走过三一学院的旧庭院与图书馆,哥特式的尖顶窗、红砖墙与拱形门廊,诉说着数百年的学术传承。

我们走 入一段红砖建筑群,其烟囱设计独特,颇具维多利亚风格,实为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的建筑片段,巧妙融入剑桥街景。

随后,我们探访圣约翰学院,其内部宁静肃穆,而最令人动容的,是学院内的叹息桥与桥畔的幽静氛围。圣约翰学院成立于1511年,是剑桥大学第二大的学院,历史悠久,学术氛围浓厚。接着,学院的建筑风格雄伟,拥有五个庭院,其中第二庭院以其精美的都铎式建筑风格而著称,被誉为英格兰最漂亮的庭院之一。






我们来到国王学院。这座由亨利六世于1441年创建的学院,是剑桥最负盛名的学院之一。其哥特式礼拜堂以扇形拱顶、绚丽的彩色玻璃窗与精美的木质屏风闻名,内部装饰被誉为英国哥特式建筑的巅峰之作。学院后花园临河而建,徐志摩诗碑静立于此,碑文低语着诗人对康桥的眷恋,也见证着一段跨越时空的文化情缘。







我们走进三一学院。三一学院是剑桥大学最具代表性的学院之一,建筑风格是哥特式的尖塔和精致的雕塑细节。三一学院是剑桥大学规模最大、最富有的学院,学术成就突出,培养出牛顿、培根等杰出人物。


学院内保存着传说中的牛顿苹果树,大庭院是电影《万物理论》取景地,建筑融合古典与现代风格,体现剑桥学术传统,三一学院不仅以其美丽的建筑闻名,还因其在学术领域的卓越贡献而享誉。




这一片白色建筑我们不知道是什么学院,总之是一座经典名校。校门外一群活泼可爱的学生让我们欣喜,他们热情而有礼貌,与我们互动。





漫步在剑桥的街道上,随处可见古色古香的建筑,感受到浓厚的学术氛围。除了剑桥大学,剑桥市本身也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资源。

这座教堂是剑桥大学的大圣玛丽教堂(Great St Mary'sChurch)。大圣玛丽教堂是剑桥大学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位于剑桥市中心,始建于1478年,并在1608年增建了钟塔。教堂的钟声曾启发了伦敦大笨钟的乐曲创作。这里不仅是重要的宗教场所,也是游客游览剑桥时的热门景点,可以登顶钟塔一览城市美景。



剑桥市中心保存完好,街道两旁是各种风格的建筑,从古老的中世纪建筑到现代化的建筑,展现了城市的演变。市中心热闹非凡,各种商店、咖啡馆和餐馆林立,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选择。










剑桥,不仅是一所大学,更是一座活着的文明博物馆。它以哥特尖塔为笔,以康河碧水为墨,书写着科学与人文的辉煌篇章。从牛顿、达尔文到霍金,从培根、徐志摩到无数未名的求知者,这里始终是思想的灯塔,是梦想的起点。
摄影/文字(部分网络)/编辑/星宇 2025年10月8日作于上海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