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马六甲
2019-10-16马六甲是我们出行马来西亚的第二站,曾经的马六甲王国都城。郑和下西洋有六次在此停靠,如今是马六甲海峡这条海上生命线的咽喉所在。
马六甲始建于1403 年,是马来西亚历史最悠久的城市。这座有着近700年历史的贸易古城,因其良好的航海位置和丰富的香料等物产资源,一直是殖民者必争之地,先后被葡萄牙、荷兰、英国占领过。2008年马六甲被正式列为世界遗产名录。
站在圣保罗山上,可以眺望著名的马六甲海峡,在这里细细品味连接印度洋和太平洋交通要道的状丽景观。
荷兰红屋——建于17世纪,是东南亚地区现存最古老的荷兰式建筑物。300多年来,它一直是政府机关所在地,直至1980年才改为马六甲博物馆。红屋有厚厚的红砖墙、笨重的木门、宽阔的门前石级,馆内保留了马六甲各个时期的历史文物。

天主教堂——建于1753年,是荷兰殖民时期的典型建筑,也是由红砖建成。教堂内有手工制造的长凳,黄铜圣经和绘在釉彩瓷砖上的"最后的晚餐"像等。

祷告厅

维多利亚女皇喷水池——建于1904年,是为纪念维多利亚女皇登基60年修建的。喷水池雕刻玲珑别致,喷泉上有维多利亚女皇的磁像。喷泉所用石料,全部是从英国本土运来。

马六甲钟楼是许多马来西亚风景明信片的主角,也是许多摄影爱好者喜欢的拍摄对象。1886年由华侨慈善家陈若锦出资建造的钟楼,三层楼宇高60英尺。钟楼位于马六甲红场荷兰广场,红底白窗,四面各有一个钟,与维多利亚女王喷泉和古树一起构成了广场的主体。

圣保罗教堂——1521年由葡萄牙人所建,是欧洲在东南亚修建的最古老教堂了。著名传教士圣方济埋葬于此,教堂前矗立着圣芳济神父塑像。塑像全身为白色,栩栩如生,但唯独没有右手。

相传荷兰人入侵时不相信这位葡萄牙传教士死后肉身不败,所以将他的尸体挖出后斩断其右手, 结果血流如注。惊恐的荷兰人因此将他视为神圣,在教堂前为他立像。每到周末,马六甲的荷兰后裔都会来此拜祭他。


1670年荷兰人占领马六甲后,将教堂用作城堡,今天在外墙上仍可见到不少子弹孔。1753年,荷兰人另建了一座教堂,而圣保罗教堂则做为荷兰贵族的墓地,现在仍保留了一些刻有拉丁文和葡萄牙文的墓碑。


斑驳陆离的墙壁诉说着历史的沧桑

圣地亚哥城堡——葡萄牙人1511年占领马来西亚后在圣保罗山脚下修建的圣地亚哥城堡,如今只剩下孤零零的一个城门和门前的两尊大炮。

据记载,城门内有个地洞。这条地下通道可以直达圣约翰山顶的古堡,这条通道至今还没有发掘。

马六甲海事博物馆——是根据一艘真正的葡萄牙大型远洋船建造而成,其船的外形很吸引眼球。

苏丹王宫——是马六甲王朝的旧时行宫,位于圣保罗教堂的山下。王宫外庭种满了郁郁葱葱的热带植物,还有喷泉装饰。王宫分为三层,全部为木质结构,宫内各厅各室都有一个主题,系统地介绍了马六甲王朝的历史起源、政治宗教、生活及涉外交流等。

鸡场街——唐人街,是华人聚居的地方。鸡场街开有许多古董店、咖啡厅、餐馆以及土特产店。街道两边基本都是两层的古式房子,极富韵味。每到周末,这里会举办夜市集,通常还会有一些文化表演。华灯初上,整个鸡场街就禁止机动车通行了,狭窄的老街两边摆满各式各样的摊子,各种肤色的游客熙熙攘攘,异常热闹。


重现当年开国总理阿卜杜勒.拉赫曼宣布独立的一幕(来自展览馆图片)

遇见马来人身披国旗拍照,纪念独立日。


漫步马六甲







开国总理乘坐过的火车和飞机




美丽的马六甲运河,蜿蜒曲折,流向大海。




当年郑和下西洋时多次途经马六甲,当地人像神一样尊敬、崇拜他,以郑和命名的商家不计其数。


马六甲街道两旁的店铺、寺庙和手工作坊鳞次栉比,充分体现多元文化的差异与融合。清真寺、印度教堂和中国庙宇各具特色,走在街上,常常有穿越时空的感觉。



华人领袖郑芳杨于1567年建造的青云亭,是东南亚历史最悠久的佛教寺庙。它坐落在"鸡场街"上,如今是马六甲必到的旅游点之一。2003年,这座庙宇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文物古迹保护奖!


雕梁画栋



鸡场街世遗公园里,有一尊健身世界冠军拿督的塑像。拿督是马来西亚功勋人士的一种头衔,分三个等级,由政府推荐,国王或各州苏丹册封。拿督是终身荣誉身份,羽毛球世界冠军李宗伟、演员杨紫琼都是拿督。


人力花车是主要的代步工具



地理学家咖啡馆,《夏日嬷嬷茶》的取景地之一,黄墙、蓝窗这两种强烈色调的搭配,再组合上这么文艺范十足的名字,显得整个咖啡馆清新又有特色。


感受与槟城不同的画风

仿佛来到了电影、电视剧中30、40年代的上海弄堂。







海峡清真寺——远远望去,很像漂浮在海边的一座浮动的建筑。直面大海,雄伟壮观,美轮美奂。

清真寺免费开放,需脱鞋进入。女士要更换寺内提供的长袍方巾才能入内,但不能进入大厅。





摄影/天道酬勤 文字/天道酬勤 数据源自网络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