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校友日拍摄记
2019-10-7今年是新中国诞生70周年,也是大学毕业50周年,10月6日,我参加了新中国第一所师范大学~母校华东师范大学“心系祖国 荣耀师大”为主题的校友日活动。🇨🇳
我们是华东师大外语系俄语专业1964级学生,1969年毕业,大部分同学1970年才被分配到全国各地。全年级24人(8名男生、16名女生),分两个小班,各12人。
参加这次活动的有13人,是历年同学聚会活动中最多的一次。其中有两名同学专程从外地赶来,有一名同学是50年来第一次参加聚会。没有出席的同学都是因病因事无法脱身,事先打了招呼,表示遗憾。
禾子与同学们的心情一样,十分重视这次活动,妥善安排好家事。当天八点多一点,就到了华东师大中北校区。在母校的六、七小时,拍摄了许多照片和视频。回家后,还仔细看了其他同学拍的照片,并综合、选择、整理和拼制,做个帖子,留作纪念。


【活动联络人】 傅婉珍(右)、吴秀兰(左),俩人都是中学退休高级英语教师。她俩事先向校友会报名,并通过微信和电话与所有同学联系。活动当天,早早来到母校,领取有关资料和纪念品,抢先占据了会场的好位置。

傅婉珍是年级团支部书记。当年被分配在贵州,经过两次调动,同上海第二医学院毕业的丈夫一起调到上海市郊金山工作。三年前,其夫君不幸患癌,她是抽空一大早从金山赶来的。

1965年入校,1970年毕业的校友顾偁是文革前最后一批大学生,比我们低一届,同样是俄语专业的学生。他有深厚的母校情结。


严顺贤(左),小班班长,毕业后分配至安徽铜陵某中学改行任政治教师,其后被引进到上海某中学任教,直至退休。

沈银兴、曾瑞芬、高世英(自左至右)

沈爱丽(左),半世纪来,几乎不出席多人的同学聚会,与不少同学久违了50年。我与她毕业离校后,仅仅有过一次小聚。 曽瑞芬(右),定居山东,专程而来。她在上海也有一个居处,时而会来沪,因此见面数次。



这个拍摄地点很热门

久违五十年,相见泪汪汪。

惺惺惜惺惺,古稀伴耄耋。




禾子捷足先登,来到大礼堂,在右边几乎空白的巨大签名板上,选一个好位置,签名打卡。

毕业55年近八旬的教育系校友,在小辈的陪护下参加校友日活动。

领取一册《华东师大档案校史》,数量有限,先到先得。

单枪匹马踏进会场,只见观众稀少,有关工作人员和演员尚在准备和彩排,我抢机拍个小视频。
大会主持人宣布仪式开动

校领导讲话

校学生艺术团表演
全场起立,满怀深情唱国歌。
各院系历届校友代表

专业的、业余的拍摄师各显神通。

优秀校友代表感恩母校培养

男主持帅气,女主持美丽。他们脱口说的话也是令人激奋的美丽诗句。

青年女歌唱家卓诗瑜放声歌唱《我爱你,中国》,代表着参会者的心声。



校院领导和校友代表一起在台上唱歌,祝福伟大祖国繁荣富强!



台下的观众也在互动

拍摄了什么镜头?如此开心😃!

1969届外语系的校友巧遇了他外孙女的老师~2010届教育系学龄前专业的校友,禾子为他俩拍了照。

这位男校友带着两个孩子参加活动,其中躺在手推车里的还不满一岁。

庆典仪式结束,大礼堂门口拍照者众多。

校友分班活动

河东河西两大食堂开设多个窗口,免费提供校友用餐。



国富民强,今非昔比。菜肴丰盛,荤素搭配合理,有鱼有虾有肉,有菜有汤,还有水果点心。禾子觉得是近五年校友日最好的一顿午餐。

记得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的河西食堂供几千学生使用,有好多门,一个门一个系,门口有学生志愿者站着,用笔对来吃饭的同学伸出的饭卡打钩。

那时大学生是天之骄子,国家对师范大学学生更是备加照顾,享受月伙食费15元。因此我从高中进入师大后,犹如上了天堂。饭吃饱吃好后,读书也有心思有劲头了,成绩节节攀升,名次级级提高。

五十年变化,天翻地覆。现在的学子,身在福中,更应该珍惜,趁着年轻时候多学些知识和本领,以利今后为国效力。

当年也有留学生,好像都是越南人,有专用的小食堂。现在各国学生都有,也进了大食堂。

四位低一届的同系同专业校友

1968届化学系的瞿毅清同学,是我班徐嘉珍同学的好友,她俩当年都是校文工团话剧队队员。徐家在南京,要照顾年迈体弱的丈夫没法来,拍一张照片给她看看。我对瞿不熟悉,据她说,她当年曾随文工团到黄山茶林场演出过,刘浩德认识她。

河西食堂供学生用餐外,还设有几个小饭店,其中在“秋林阁”,我吃过饭,它相当于校外的酒店,也许是校内饭店不纳税的缘故,菜价廉物美。

请一名2018级校友~路人甲为我们在河西食堂门口拍了集体照。

漫步在校区的林荫大道上

宿舍区附近的大道上街沿有商店,也有卖旧书旧物的地摊。



这是一辆安保人员巡视校区的小车。以前安保人员很少,就是校门口的几个,属校保卫科管理。

男生在住了五、六年的原第七宿舍楼前合影怀旧(现改为女生宿舍)

女生在住了五、六年的第六宿舍门外留影纪念

八女一男席地而坐休息,其中一男不久前生病住院,才出院不久。人老了不必称勇,劳逸结合随时随地不能忘记。😇

共青场旧貌换新颜


新建的高层教学大楼

经典的建成近百年的教学大楼

林荫大道是校园的风景线

华师大地标景观~建造于1967年的毛主席塑像


“伟大导师,伟大领袖,伟大统帅,伟大舵手”的林彪题词已经抹去,但开国元勋毛主席仍活在我们心中。🇨🇳❤️

在毛主席塑像前,或个人,或组合,拍照留念。

套上母校刚发的红衣,表达“心系祖国,荣耀师大”的心情。



禾子为同学们的各种组合一一照相,有同学也要我穿上红衣加入。见不远处有一位小伙伴,搭话后得知他是2019气象专业研究生,内蒙古人,1996年出生。于是请这位孙子辈的小校友为我们拍照,留下珍贵的合照。

绿茵茵的大草坪当年叫做“9·15广场”,这是为了纪念1966年9月15日毛主席第三次接见全国各地来京的红卫兵和革命师生而命名的,因为华师大有近2000名师生也被接见。

毛主席塑像建成后,诸如欢呼毛主席最新指示之类的全校师生大会大都在这里举行。




50年没参加同学聚会的沈爱丽成了热门人物,同学们都与她合影。

丽娃河桥

丽娃河及其周边风景





当年的外语教学楼

1964级俄语专业一班参加校友日活动的同学

1964级俄语专业二班参加校友日活动的同学

禾子与同班同学邬文珍、邵家玉


禾子与长久保持联系的吴秀兰。上世纪八十年代,借出差之便,去过她工作的江阴南菁中学,四年前,借她任南菁中学上海校友会工作之便,又赴江阴参观了南菁中学新校区。(南菁中学是江苏省重点中学)

在教学楼周边溜达。当年无数个早晨,就在这一带边走边背外语。


在校门口拍照留念


有知识有内涵的女人,花甲古稀,经久不衰。💐

再见,母校!我们明年再来。

摄影:禾子、吴秀兰等

文字:禾子 制作:禾子

完稿于2019年10月7日下午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