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时候学中国历史的时候,背诵朝代表是这样的:夏商周,春秋战国秦,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那么,辽在哪里?辽都在哪里?辽的发祥地又在哪里?辽朝的900万契丹人现在又去了哪里呢?
辽朝的发祥地在赤峰市,辽朝的国都辽上京在赤峰市巴林左旗。偶然机会,参观了辽上京博物馆,和大辽契丹有了个近距离的千年邂逅。
辽上京博物馆辽代遗存丰富,走进博物馆,一件件藏品映入眼帘,大辽特色展现的淋漓尽致,仿佛走进了那个辉煌的朝代! 辽上京博物馆是我国唯一以辽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壁画和墓志是其特色。在馆藏的20多方墓志中,韩氏家族墓志就有13方,其中韩匡嗣墓志就是馆藏精品之一。该墓志志石为青砂岩质,方形,边长122厘米,志文楷书,凡1551字。韩匡嗣墓志字数多,内容丰富,它的出土大大补充了《辽史·韩匡嗣传》的内容,同时也纠正了《辽史》编修中的一些舛识,对研究辽代的政治、军事、民族问题有很大价值。


辽朝(公元916年—公元1125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朝代,共传九帝,享国二百零九年。 公元907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成为契丹部落联盟首领,公元916年始建年号,建国号“契丹”,定都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罗城)。947年,辽太宗率军南下中原,攻占汴京(今河南开封),耶律德光于汴京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大辽”,改年号为“大同”。983年复更名“大契丹”。1007年辽圣宗迁都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1066年辽道宗耶律洪基复国号“辽”。公元1125年被金国所灭。 辽末,贵族耶律淳建立北辽,与西夏共同抗金,后被金灭。辽朝宗室耶律留哥与其弟耶律厮不分别建立了东辽和后辽,最后东辽灭后辽,东辽被蒙古所灭。辽国亡后,耶律大石西迁到中亚楚河流域建立西辽,定都虎思斡耳朵,1218年被蒙古所灭。1222年西辽贵族在今伊朗建立了小政权后西辽,后又被蒙古所灭。

契丹,对于我们来说,是个熟悉而又陌生的民族,它存在过,却又杳无踪迹。在杨家将镇守边关的故事里,在梁山伯好汉征伐辽国的传说中,在武侠小说江湖儿女将契丹打的落花流水的描写下,契丹被任意的涂抹。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只识畜牧和狩猎,野蛮残忍,不堪一击,喜欢侵扰中原的不安分的民族。

然而,这只不过是文学家的想象,与历史的真实大相径庭。契丹民族建立的辽王朝,是唐王朝衰落后中国最强大的割据政权之一。当时的西亚和欧洲只知契丹即中国,不知东方有北宋,俄罗斯和北欧至今称中国契丹。





辽上京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东南郊,林东镇东南,是中国古代契丹政权辽王朝开国皇都上京的遗址。上京是契丹建国之初设立的都城,为辽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辽上京作为辽之都城历经200余年,至元代辽上京逐渐废弃,是中国历史上使用时间较长的草原都城之一,遗存有皇城残墙、雕花柱础及大量珍贵的文物。 辽上京遗址由北部的皇城和南部的汉城2部分组成,平面略呈“日”字形,总面积约5平方千米。皇城为宫殿衙署所在,为皇亲国戚达官贵族住地;汉城是汉及其他少数民族集居区,作坊遍布。辽上京在辽国军事、政治和经济上占有重要地位。


辽上京沙盘

巴林左旗历史悠久,是辽文化的发祥地。契丹民族建立政权后,在林东镇南建都,称上京,这里是大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图片为现在的辽上京遗址。

今天,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镇南郊矗立的辽上京的残垣断壁,执着的向人们诉说着千年前的古老故事。





辽上京博物馆珍品荟萃,藏有辽代历史文物17000余件(套),其中一级文物57件,二级文物242件,三级文物263件,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全面介绍了辽上京的发展史,包括建城、政治、军事、农业、制瓷、冶金、对外交流、服饰、壁画、墓志、葬具等方面,直观再现了契丹文明。

辽代鎏金纹冠

契丹小字


契丹大字

契丹文铜印

辽代象棋


辽代 围棋子 盏托


辽代木马鞍

辽代桦树皮剑袋

铁头盔

辽代铁质农具


铁权 秤砣

铜镜




燕京杂咏 紫蒙川外月初寒 队队银貂小契丹 不射黄羊調酪酒 传分三十六熊蹯 清查嗣溧 酪酒~奶酒 熊蹯~熊掌


契丹银币(为镇馆之宝),辽代。契丹银币直径4厘米,厚0.2厘米,重21克。辽上京博物馆藏。银钱铸作精致,字迹清晰工整。正刻阳文契丹大字,译为“天朝万岁”,背刻阴文契丹小字。是一枚非常珍贵、具有重意义的典礼性的压胜钱,祝愿天朝(辽朝)万事顺利。这枚银币不是流通的货币,所铸数量有限,当为稀世珍宝,是全国最早发现的辽代契丹大字银币,为研究北方少数民族古文字学、钱币学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





岁贡银铤


杨贵妃鹦鹉图

巴林左旗出土辽墓壁画 侍饮

辽代哈拉海场壁画备饮图

辽墓壁画:备食图。契丹人当时伙食不错,馒头,包子,花卷儿。除面食外,辽代粒食法还有很多,有水饭,干饭,粥饭,炒米等。



辽代伎乐人石雕像

辽代飞天石雕


辽代人首鱼龙形白瓷水注




辽三彩套盒

辽龙纹三彩执壶

辽白釉緑扣鸡冠壶

辽三彩罐

辽绿釉鸡冠壶


辽三彩盘


馆藏,辽白釉绿彩三鱼纹洗





辽代茶末釉三弦纹大翁



辽代白釉鸡冠壶

辽白釉卷蝶形水于盂

辽代绣花鞋

辽丝织帽





















伏虎林应制 辽 · 萧观音 威风万里压南邦,东去能翻鸭绿江。 灵怪大千俱破胆,那教猛虎不投降。


辽白瓷



现在,中华56个民族中已经没有契丹族的名字了,千年前的契丹族,如今早已不见了踪影。辽国的体系大体上是道、府(州)、县三级。大辽共有5京、6府,156州、军、城,309县(根据《辽史·地理志》。天庆元年(1111年),契丹140万户,900万人。金和蒙古灭辽,难道一夜之间,900万人口全部蒸发了吗?历史上也没有记载过这样大规模的屠杀,契丹族900万人口哪里去了呢?

契丹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有深远影响的民族。“契丹”本意为镔铁,表示坚固。然而,自元末明初以来,契丹族却从史籍中突然消失。

途中间的文字是契丹小字契丹,周围一样的是契丹大字契丹,但是至今已无人知晓读音了。
最近,在有关专家用DNA技术认定达斡尔族及云南阿、莽、蒋姓“本人”为契丹族后裔的消息。

曾经创建了持续219年之久的辽王朝的契丹民族,从元末明初以来忽然从史籍中消失得不见踪影。而在现实生活中,这个民族是否如逝去的时间一样不复存在了?

日前,中国医学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部分专家利用DNA技术解开了契丹族消失之谜:达斡尔族与契丹有最近的遗传关系,为契丹人后裔。云南的阿、莽、蒋氏“本人”与达斡尔族有相似的父系起源,也是契丹族后裔。在云南保山的5个小村庄,专家们取到了阿、莽、蒋姓“本人”和其他民族的血样;在四川乐山取到了契丹女尸的腕骨,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取到了有墓志为证的契丹人牙齿、头骨;从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旗和其他几个旗和县提取到了达斡尔、鄂温克、蒙古族和汉族等人群的血样。经过古标本的牙髓和骨髓中用硅法提取的线粒体DNA可变区比较,显示出了准确的结论:达斡尔、阿、莽、蒋氏“本人”都是契丹后裔。

元代蒙古人建立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大帝国时,连年征战,频繁用兵的契丹人被征服,分散到各地,有的保持较大的族群,如达斡尔族作为民族续存保留下来,有的则被当地人同化了。后者是最难寻找的,因为,契丹族一千多年来一直保持着“外婚制”,所以纯粹意义上的契丹人已不复存在了。经过不断地迁徙、隔离和融合,多数契丹人如扔在大海中的冰一样融化了,用一个专业术语命名即“分子意义上的后裔”。

所以,契丹族的几百万人口已经融合在华夏的各个民族之中,大多数融化在汉族和蒙古族中,他们并没有消失。中华各民族已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华民族一家亲。契丹民族给世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达斡尔族清代以前使用的契丹文失传,靠口述来传承历史,清朝以前的历史较难考究。但是根据达斡尔族传说及达斡尔人与契丹人生产、生活、习俗、宗教、语言等方面的对比研究,史学家大多认为达斡尔族属辽代契丹的后裔,而也有部分学者认为达斡尔族是由当地土著先民发展而来。利用DNA技术的相关实验表明,契丹与达斡尔族有最近的遗传关系。 辽朝灭亡以后,达斡尔族的先民迁徙到黑龙江流域。目前,人口12万。


契丹姑娘 总在梦中听你轻声歌唱 却看不清你的模样 我踏着瓦砾向你走去 吐尔吉山涌起迷雾茫茫 总在梦中见你轻舞飞扬 却看不清你的脸庞 我踏着荒草向你走去 西拉木伦涌起层层波浪 那一次我向你走来 你长发飘动清冷月光 我要向你倾诉衷肠 你的眼里充满忧伤 契丹姑娘 契丹姑娘 如果你我有过千年约定 我就永远住在牵挂的梦乡 王跃词


青牛白马神圣起源 潢水土河滋养千年 佛塔耸立经幡飘扬 四季捺钵恩威浩荡 旗鼓助威剑指天际 马背契丹雄风无敌

站在高高的辽上京博物馆的楼顶上,俯瞰辽上京遗址,思绪万千,岁月更替,沧海桑田,仿佛又回到了辉煌的大辽时代,金戈铁马,故事成河…… 天苍苍放眼望向北 野茫茫草绿花儿美 狼烟烽火横刀跃马飞 壮怀激烈又为谁人醉 幽幽荒原弯弯河水 流不尽英雄荣辱泪 挥鞭一指千里绿浪 雄鹰展翅远走高飞 暴风吹 黑云垂 苍狼英雄何时归 烈马鹰啼声声催 茫茫大地沉浮又是谁 ……

演绎千古事,悲欢几沧桑!

说到大辽,就不能不提赫赫有名的萧太后。小说《杨家将》,大家一定有印象,杨家的这几个儿子和他的父亲杨业,还有后来他们的母亲佘赛花,以及他们的妻子都成为了中国古代史上忠烈的代表。甚至是后面流传得极广的“穆桂英挂帅”中的穆桂英,都是杨家的孙辈——杨宗保的媳妇的故事。可见这一大家子的人,都是有名的忠心于赵家的将领。杨家所对抗的是辽,而当时辽的国君还是一个年幼之人,那时做主辽的是,他们的垂帘听政的太后——萧绰,也是大家熟悉的另一个名字,萧燕燕,萧太后!

不过,历史上的萧太后不像小说描写的那样,是率领虎狼之师与北宋大战幽云十六州的杀伐决断的母夜叉,而是一个清正贤良,深明大义,智慧高超,为辽朝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女功臣,一代天骄!40年里,她能在母寡子弱和边防未靖的危难之中挺身而出,率领圣宗皇帝与文武百官亲往前线与宋王朝作战。于统和四年(公元986年)大败宋将曹彬于歧沟关(河北新城西北),还败潘美于朔州,杨家将血染陈家峪;统和二十二年(公元1004年)又与圣宗皇帝御驾亲征进攻宋朝,捷报颇传,直驱南下,兵临河南濮阳,威逼宋朝真宗皇帝订立“澶渊之盟”而返。真所谓是呕心沥血,苦心经营,文治武功,女中豪杰。正如《辽史·后妃传》所云“后明达治道,闻善必从,故群臣咸竭其忠,习知军政。澶州之役,亲御戎车,指麾三军,赏罚信明,将士用命。圣宗称:‘辽盛,主后教训为多。”

萧绰(953年-1009年),小字燕燕,契丹族,辽朝政治家、军事家和改革家。在她摄政期间,辽朝进入了最为鼎盛的辉煌时期。 辽景宗继位后,选为贵妃。969年(保宁元年),被册封为皇后。971年(保宁三年),生辽圣宗耶律隆绪,后又生三子三女。982年(乾亨四年),辽景宗崩,辽圣宗继位,尊萧绰为皇太后,摄政。983年(统和元年),圣宗率群臣给萧绰上尊号“承天皇太后”。

986年(统和四年),宋太宗认为辽圣宗年幼而母后摄政,大举北伐,以收复石敬瑭献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正月,宋军兵分三路,东路攻幽州,中路攻蔚州,西路攻云州朔州,失败,宋太宗下令全线撤退。在撤退途中,辽军俘宋将杨业,后者不降绝食而死。

1004年(统和二十二年)闰九月,萧绰以索要周世宗收复的关南地为名,大举伐宋。除了在瀛州遭到抵抗外,辽军势如破竹,十一月就至宋都开封的门户澶渊。辽大将先锋官南京统军使萧挞凛在前线察看地形督战时被射中头部,当晚死去。辽军士气受挫,又孤军深入,十分疲惫,加之后方宋军袭击其后路。萧绰利用宋真宗急于求和的心态,与宋朝谈判,达成澶渊之盟。

1005年1月北宋与辽订立和约: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因澶州(河南濮阳)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 此后宋、辽之间百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礼尚往来,通使殷勤,双方互使共达三百八十次之多,辽朝边地发生饥荒,宋朝也会派人在边境赈济。

澶渊之盟以后,宋辽双方大致保持了百年之和平,这对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民间交往和各民族之间的融合是非常有利的。为中原与北部边疆经济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条件。


中国最早的漫画

耶律已难寻 睹物空吊辽岁月 契丹何处觅 举目依然旧河山 苏赫


总书记视察赤峰博物馆

大辽既是马背天下 又是礼仪之邦 奠定了为中国版图 实现了多民族共荣富强 那游牧民族旷大智慧 展开的波澜壮阔的 历史画卷那博大胸襟 宏大的魄力树立起的 一块块千古文化丰碑 将永远放射着神奇的光芒
编辑摄影:QH 文字解释:网络 部分文物图片拍自赤峰博物馆 背景音乐:契丹赞歌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