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一翁 每一座城市都有它的文化符号,哈尔滨的文化符号就是欧式建筑和俄式大餐。说起俄式大餐,哈尔滨人第一反应就是中央大街上的百年老店华梅西餐厅了。可是我今天要给各亲介绍的是一个感觉不一样的西餐厅,它比邻中央大街位于西十道街上的露西亚西餐厅。
一走进露西亚西餐厅,就会被室内的俄式装饰所吸引,你若懂一点艺术就会喜欢上它,爱上它。特别是二层的全木质雕花棚顶,让人过目难忘。你就是到了俄罗斯也很难见到这样精美全木质的雕花棚顶。曾经有一个俄罗斯艺术家,在露西亚西餐厅单腿跪地感谢餐厅老板胡泓。谢谢他保留了俄罗斯的文化。


露西亚西餐厅老板胡泓是一个与众不同的生意人。营业面积只有200多米的西餐厅,他却用了四年零四个月的时间完成装修。整个工程是他自己设计并带领10多个工匠精雕细刻完成的。胡泓老板的行为在商人的眼里,可以说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因为胡泓他就不是一个纯生意人,他是一个有着艺术家气质的文化人、读书人、作家(撰写俄侨生活的作家)。他是在哈尔滨出生长大的中俄混血儿,母亲是俄罗斯人。他下过乡、当过兵,后来又到日本搞了14年的艺术创作。他把露西亚西餐厅当做传播文化的地方,餐厅二楼经常举办各种形式的艺术沙龙、读书会。

说了半天露西亚西餐厅,还没介绍餐厅的菜品哪?餐厅经营的近50种菜品都是原汁原味的俄式西餐风味,由俄罗斯厨师亲自主理。有清新淡雅不油腻开胃的“俄式红菜汤”。

爽滑润口、解暑解腻的“莫斯科沙拉”;清中有鲜、淡中香嫩的“罐牛罐羊”。

(留着胡子的人是露西亚餐厅老板、作家胡泓(俄文名米沙))

肥瘦相间一点儿也不腻口且嚼劲十足的“里道斯红肠”;酥而不烂、外脆里嫩的“俄罗斯菜卷”。


在这给你推荐一道只有该店才有的一道菜,俄式生吃马哈鱼;注意这可不是刺身马哈鱼,是经过一种特殊工艺处理的(先低温微冻,再用硬杂木低温熏制),火候拿捏极其讲究,口感真的不错;记住吃的时候不要忘了把皮剥掉。

品尝这些口味纯正、难以拒绝的俄式料理,感受着当年哈尔滨俄侨的生活,是一件很惬意的事。
* * *
附记 讲着露西亚餐厅的故事,让我想起了一些老哈尔滨的事。哈尔滨是由兴建中东铁路而建的一座城市,整个城市的基础规划建设是由沙俄设计的。第一次改造大直街的时候,施工人员意外的发现,大直街的宽度不是一个整数。感到非常奇怪,请教专家后得知,当年规划建造时采用的是俄制长度单位“沙绳”,大直街的宽度为20“沙绳”。你若想见证我说的是否真实,你可以偷偷的带一个卷尺,在中央大街上量一下你就知道了,看看这条百年老街的宽度是不是一个整数。哈尔滨开府伊始规划是30万人口的城市,上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初,哈尔滨却居住了33个国家17万的侨民,19个国家在此设立领事馆;给哈尔滨带来繁华、带来异国风情,被称为“东方小巴黎”。哈尔滨华洋杂处,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方。上了岁数的老哈尔滨人,尽管他们多数人贫穷不富裕,但是,他们是见过世面的人,爱音乐、懂生活。中国第一个交响乐团诞生在哈尔滨,第一瓶啤酒在哈尔滨出厂。如果你要寻找寄托人类精神家园的教堂,那你最好来哈尔滨,这里有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东正教教堂,国内只有在哈尔滨可以找到这四大宗教教堂。改革开放初期,好多城市出现了围观外国人的现象。而哈尔滨人对外国人的是视而不见。哈尔滨人有一种特殊的气质,不卑不亢。哈尔滨人的时尚当年在全国是出了名的,但随着改革开放经济的发展,哈尔滨渐渐的out了。 上世纪1969年珍宝岛事件后,哈尔滨街上基本就看不到“老毛子”了。但西方的文化还在影响着哈尔滨人,哈尔滨又称为“音乐之都”,《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名扬四海;哈尔滨人特别爱吃秋林里道斯的红肠,爱喝啤酒、格瓦斯,夏天郊游野餐,我认识的一位大哥就特别爱吃秋林大列巴;我说的是那种没改良过的,带着酸头的黑面大列巴,一般人是吃不了的。说了这么些哈尔滨的事,又把我带回少年的时光。“爬电车、压钉子”(爬的是当啷当啷响的有轨电车,压钉子是在电车铁轨上放一个钉子,当电车走过铁轨时钉子就被压成铁片了),那是穷孩子的勇敢游戏。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