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尚文
+ 关注 已关注 相互关注
9月14日 2019

毛尚文:长沙老街影像

— 原创 —

长沙是一座风格独特的文化名城,历史跨度2000多年。古城自形成以来,老街巷的骨架沿袭至今,这在世界城市史上都是罕见的。大半个世纪以来,长沙经历了百废待兴,快速发展的时期。如今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随着棚户区的改造,老街巷离我们渐渐远去。 据1986年《长沙市地名录》记载,长沙老城区街巷共有1026条,到2010年12月原老城区共消失街巷484条。自2009年开始,长沙启动大规模棚改,每年都有几十条老街巷消失。 这一组照片,是我十多年拍摄的370多条长沙老街巷的部分影像。这些老街巷已经消失或正在“改造”的过程中。

《西文庙坪,牌坊》,摄于2011年6月18日。牌坊位于长沙市天心区西文庙坪巷,系长沙府学宫遗迹,清同治五年(1866),湖南巡抚李瀚章修缮学宫时所建。是长沙惟一保存完整的古牌坊。

《成功街,10号》,摄于2012年7月21日。68岁的李建文每餐都要喝点小酒,他在这里已经住了50年。这栋砖木结构、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大杂院住着5户人家,是“长沙市不可移动文物”。现已经灭失。

《南倒脱靴巷,20号》摄于2011年8月7日。饭时你吃我家一口菜,我喝你家一杯酒,无事时聊家长里短的这种大院亲密生活方式,其乐融融。“南倒脱靴”街名与东汉末关公战长沙时的历史故事有关。

《红星巷,买零食的女孩》摄于2011年9月3日。还没有柜台高的小女孩踮着脚拿着零钱买零食,连喵星人都好奇张望。

《燎原巷,玩“油板”的少年》摄于2019年4月20日。在地上玩“油板”,城市里现在玩这游戏已经很少见了。虽然这玩法几十年没有变,只是“赌具”由当年检来的“烟盒”变成了现在的印刷品了。

《西文庙坪,围观》摄于2019年3月10日。一手牌,是好,是歹,全看拿牌的人怎么打。围观的永远是旁观者,虽然有时候他们比你还急。

《立新园巷,晒台》摄于2012年3月24日。用轿车当晒台,在棚户区里已是一道风景(立新园巷现已灭失)。

《公路局坪巷,春夏之交》摄于2012年6月24日。换季了,该洗的洗,该晒的晒。

《西陵里,小巷迎来新生命》摄于2017年5月13日。永远有晒不完的尿片,太阳出来了,真好。

《蒋家老屋,城市屋檐下》摄于2017年10月22日。高楼下,土砖墙,悬挂的衣服已经成为记忆,蒋家老屋已在长沙市棚户区改造中灭失。

《磨盘湾,裁缝店》摄于2017年8月13日。来自江西南昌的吴明华在做姑娘的时候就来到这里开了一家无名缝纫店,从此,缝纫机轧轧轧的声音在磨盘湾响了20多年。

《十间头巷,理发店》摄于2015年11月28日。17岁开始学手艺,有着46年的理发经验让陈林生的剃头铺子声名远播。几十年来,他和他的妻子一直在十间头经营着这间理发店。

《唐家湾巷,邮递员》摄于 2012年5月19日。邮递员踩着单车,挨家挨户送报纸、送信的景象现在已经渐行渐远。

《黄土塘,街头艺人》摄于2015年4月11日。居住在黄土塘的龚海涛每天头顶篮球和28杯水步行几公里进行街头表演以获取生活费(黄土塘现已灭失)。

《衣铺街,旁若无人的歌者》摄于2012年8月11日。晾晒的衣物映在墙壁上的倒影与光着膀子听着音乐哼着小曲旁若无人的独行人相映成趣。

《妙高峰岭巷,追剧的男人》摄于2017年7月22日。清晨,小巷里还空无他人,这老先生已是一瓶小酒一支烟一个平板看半天了。

《同仁里,公馆群》摄于2013年4月13日。刺绣的大姐,享受慢时光的老者,一片宁静。同仁里公馆群始建于1898年,为长沙第一座西式旅馆大吉祥旅社的一部分,1912年,黄兴回长沙即下榻该旅馆。红三军团固守长沙城其政治部即设在同仁里。 是长沙城内少有的清晚期和民国建筑集中之地。

《楠木厅,争吵的夫妻》摄于 2011年8月21日。什么原因吵架?我没有听明白。

《下黎家坡,老屋.高楼.鸽》摄于2017年11月26日。信鸽自由翱翔于蓝天之下在老屋和新楼之间穿行。

《修文街,香烛店》摄于 2018年4月7日,清明期间,这家香烛店香火不断,附近的街民络绎不绝来此祭拜先人。

《油铺街,古墓》摄于2019年6月9日。位于油铺街105号的“王母陈太宜”墓是清朝末年一大户人家女主人的墓。是长沙市内仅存的一座民间古墓。

《北正街,301号》摄于 2013年1月26日。时年81岁的姜爱云老人自1956年结婚就一直住这。照片拍后不久,房屋就被拆迁。

《学宫门正街,内涝》摄于 2017年7月2日。当日13时,湘江长沙站水位39.41米,超保证水位1.04米,超警戒水位3.41米。造成市区多条街巷内涝。

《永湘新街,小贩》摄于2011年11月12日。长沙大多数老街巷的原住民都已经搬迁。这些房屋都出租给进城务工人员居住。

《燎原巷,老人.古巷.新楼》摄于2019年3月30日。新与旧,历史与现代要有机结合在一起。一座城的文化才不会消失,他的根才会在。

《忠信园巷,17号》摄于2018年5月19日。厚重的建筑,充满着岁月的沧桑,走在阁楼上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细细敲击那斑驳的墙体,仿佛能听到寒风古月的歌声。抬头透过天井望去,现代化的气息扑面而来。

《蒋家老屋,瞿声和》摄于2017年10月22日。来自湖北监利的瞿声和租住在蒋家老屋的一间平房,他边翻看着手机里的工作信息边说:一个人在长沙打工(蒋家老屋现在已经灭失)。

《糖坊巷,拐角》摄于2011年11月12日。糖坊巷曾经连接着立新园巷,书院路。现在已经灭失、成为白沙路延长线。

《黄土塘,拆迁广告》摄于2015年4月11日。墙壁上的拆迁广告已经预示着黄土塘的棚户区改造已经开始。现在黄土塘已经灭失。

《北正街,回望》摄于2013年11月23日。回望曾经的故居,再见,北正街。

版权作品,如需转发,请支付稿酬

展开阅读全文


阅读 1710 投诉

支持原创作品,期待你的赞赏

我的赞赏码

长按识别二维码给作者赞赏

记得在赞赏留言中写下名字哦

糖水设置
原创标注
隐藏封面
图片留白
水印
权限
保护 
私密 
公开 

 访客只有输入正确答案才能阅读 
确定
热门评论
写评论

发自圈子
本作品入选糖水兴趣圈
人已加入
人文行摄
讲述旅途和生活中,你的人文遇见与发现。
加入
糖水作者
关注本文作者,TA的更多作品
毛尚文
创作 39 粉丝 880
关注
查看个人主页
推荐原创
我写我读,原创是内容的灵魂
浏览更多精彩内容
关于糖水 | App | 小程序 | 电脑版

本页面内容由用户上传 | 用户协议

© 2014-2024 糖水APP

忘记密码
1
收藏
投诉
取消
操作
发送
×

作者还没有开通赞赏功能

×

你还没有开通赞赏功能

糖水赞赏实时到账、0手续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