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振国
+ 关注 已关注 相互关注
9月14日 2019

乌镇西栅市井(2019-09-14)

— 原创 —

悠悠游乌镇, 细细品西栅。 文化积淀厚, 市井百态灿。

在通安客栈自助餐厅吃过早餐后,跨过了通安桥右转,沿着市河的南岸慢慢前行。

年代久远的粉墙已经变得斑驳不堪,日晒雨淋青苔覆盖的墙脚上方有"官炉锅冶"四个黑色大字。

早在明代嘉靖年间,有位湖州铁匠——沈济,来此地开坊经营,拉开了乌镇冶业的篇章,明清时期,依靠京杭大运河的通达,这个有着460多年历史的亦昌冶坊,被朝廷定为专门冶炼进贡朝廷“膳具”的“官家冶坊”。同治五年(1866年)的冶坊天下第一锅,据说当时正是沈氏家族冶炼业的鼎盛时期,沈家人为了展示自家冶炼技术和经济实力,冶炼了这口“天下第一锅”。

天下第一锅,铸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当时正值亦昌治坊向朝廷贡锅100周年,沈家人为了展示自己的冶炼技术和经济实力,就冶练了这口天下第一锅,此锅重达3.15吨,直径3米,内半径为0.88米,材质为铁,据记载由12位师傅用时2个月制作而成。据传当时沈家就用这口锅煮了3 大锅粥,连续3天,施粥于当地贫民,普施善心,而且每年冬季农历年前,沈家总要砌灶安锅,为隆冬时节过年困难的贫民送上一碗热气腾腾的暖肚粥,因此,江浙一带的老百姓十分盛赞沈家冶坊的义举和谈论着这巨大无比的大铁锅,据民间传说,消息不胫而走传到乾隆爷耳中,就点头称道:“天下第一锅,普济天下人”。因此,这天下第一锅就流传至今。

亦昌冶坊历任老板。

裕德堂 庆积无犹聚雍和而安朴素 德诒有穀舆礼让而率勤俭

右侧墙上有炉神的传说,讲的是战国时期欧冶子为齐王铸剑,三年不成,正当面临被砍头的当口,女儿欧珠为救父亲,跳入火炉中,铸成宝剑的故事,后人为了纪念她,把她供为炉神。

亦昌冶坊的建筑结构十分独特,所有立柱全是用石料雕凿而成,当地人称“石脚屋”,其作用是防止冶炼时溅出的火花引燃木料。天井中安放有一口大锅,称“天下第一锅”,是同治五年沈家炼官炉100周年之际冶炼而成。亦昌冶坊为传统的前店后坊式格局,冶坊中,工匠使用传统的冶炼浇铸工艺制作铁器。冶坊门前的店铺中出售亦昌纯生铁锅,有单柄、双耳炒锅等,也有浇铸的铁茶壶、铁工艺品。冶坊场馆中还展示了当时冶坊的主要制作工序,以及制作铁锅时用的模具,如用药船、车台、锅模、炼炉、筛选机等。

料房

前店后作坊,游人可在此采办心仪的物件,或送人或自用。

从"官炉锅冶"亦昌冶坊出来后,继续向前,过"民国时期"来到"喜庆堂"。

坐落在西栅老街上的“喜庆堂”,是一个专门展示江南民间婚姻娶嫁、喜庆礼仪的大型婚俗喜庆礼堂,由上下两层4开4进八个古厅堂组成,内设:前堂、婚礼堂、议事堂、轿厅、后堂、三尊堂、彩楼、洞房、后花园,以及展示旧时婚礼习俗的嫁妆、摆设、道具、随行、服饰、珠冠、披挂、喜船、囍贴、吹打班子等。 游客可以在馆内体验原汁原味的旧时江南婚礼,并亲身参与到这一古典婚礼中。馆内设有古装体验、快照拍摄、剪纸等游客互动体验项目,真正领略旧时人们把结婚称之为“小登科”的个中滋味。

凤冠

民国时期及解放初期的结婚照

各个时期的结婚证书

休书

笙磐同谐 花灿银灯鸾对舞 春归画栋燕双栖 秋水银堂鸳鸯比翼 天风玉宇鸾凤和鸣

翡翠屏开鸾对舞 琉璃帷展凤双飞 秋水银堂鸳鸯比翼 天风玉宇鸾凤和声

喜船

昭明书院

大厅正中的玻璃框内,是昭明太子汉白玉雕像。前面的铭牌,用行书介绍昭明太子萧统生平,尤其突出了他组织编撰《昭明文选》的不朽功业。这部书对中国文坛影响极大,可与《诗经》、《楚辞》并论。四周的墙上,挂满了人物介绍,都是与乌镇有关古代名家。沈平、张杨园、谢灵运、沈约、裴休、陈与义、范成大、茅坤等人,百代之下瞻仰过后,不觉肃然起敬。

穿过大厅,是一座古朴庄重的牌坊。最上面是“六朝遗胜”四个大字,字虽磨灭,但依稀可辨。第二横梁楷书题署“梁昭明太子同沈尚书读书处”。沈尚书,就是南朝伟大的文学家、史学家、音韵学家沈约。他是齐、梁文坛的领袖,学问渊博。是昭明太子的业师,沈约曾在这里指导昭明太子读书研究学问。明代万历年间修建了这座牌坊,虽经重建,但仍是昭明书院的标志建筑。

石牌坊上有提到的两个人昭明太子与沈尚书。昭明太子,即萧统,梁武帝萧衍长子。2岁立为皇太子,但未及即位即去世(30岁),“昭明”为死后谥号。沈尚书乃沈约,是齐梁文坛领军人物,著有《宋史》和许多优秀诗歌。梁君主萧衍重其人品、文才,封其为太子傅,教导萧统苦苦攻读,终成大才。 有说,这个石牌坊有幸躲过文革运动保留至今,是因为有心人在石牌坊上涂了石灰保护,用心良苦……

上面横梁有"巨镇文星"字样,下面一档横梁上的字迹模糊不堪,。

主楼如今是一个图书馆设有数千册图书,为供当地居民和游客共用的书室,并且设有电子阅览室、讲堂、书画、教室等,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西栅社区。一旁还有拂风阁书吧,是供人们喝茶、读书、交流的场所,水池中央有明代经幢。

进门是半回廊,一边锁着,一边可进入主楼,里面是图书馆。抬头,斑驳的木匾上“国学蜚声”四个字,下有古人习字的条案,有不少游人盘膝席地而坐,仿古人习字之样拍照留念,左边墙上还有文元、经元、 监元、文魁、贡元、进士等多块科举牌匾,证明乌镇曾经的文化辉煌,人杰地灵,斑驳的油漆更让人感觉时光流转的无穷魅力,

拂风阁,供人看书喝茶之处,一壶香茗,一杯咖啡,一曲琴韵背景,此时此刻物我两忘。旁边还有一堵许愿墙,基本都是“学业守护”的主题。这里,是教育子女晴耕雨读、成就栋梁之材的最活灵活现的学习基地,有心诚的家长们,常在高考前带孩子专程到这里求一签!

绕过拂风阁,书院后侧是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及作品展馆。从2000年起,有几届茅盾文学奖颁奖是在乌镇举行。因时间关系没有进去参观。

迴廊上有数块青石,供人习字之用。

乌镇西栅景区内有一个三寸金莲馆,馆内收集古代女子小鞋之多,实为罕见。小鞋个个做工细致,精美非凡。小鞋的款式众多,有合脸鞋、没脸鞋、网子鞋、尖口鞋、圆口鞋、靴子鞋、坤鞋等等。鞋面的花样更是丰富多彩,有牡丹花、芙蓉、月季等各种花绣;有凤凰、鱼虫、螃蟹、老虎等各种动物绣;有年年有余、升官发财、五子登科、多子多孙、万事如意等祝福寓意绣;甚至还有洋文字母绣。

裹脚也叫缠足,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陋习,相传是起源在殷商末年,因为商纣王的妃子妲己是狐狸精所变,人长得相当狐媚妖艳,但是她的脚没有变好,就用布帛裹了起来。由于妲己受宠,宫中女子便纷纷学她,把脚裹起来。

至于所谓的“三寸金莲”由来,有一说是因为南朝齐东昏侯的潘妃步步生莲花的故事,后来的小脚迷们又根据大小再来细分贵贱美丑,在三寸之内的为金莲,在四寸之内的为银莲,大于四寸的为铁莲。金莲就这样成了小脚的代名词。后来金莲也被用来泛指缠足鞋。

来到乌镇的三寸金莲馆参观,除了看到精致绣工的缠足鞋,更深一层是反思封建时期中国病态的审美观,对比今日男女平等,追求“女性撑起一片天”,回头再看那些触目惊心的历史,缠足文化不就是一部传统中国女性的禁锢史。

大门内东西厢房门上的对联,雅趣得很,录取共享。

西栅街上有许多这样的花格落地长窗。

卖胭脂花粉的谢馥春开遍各个旅游景点。

浓荫蔽日的读雨桥

生意兴隆的书生羊肉

我国是酱油生产起源最早的国家,距今已经有二千多年历史,均以天然发酵酿制而成。清咸丰九年(1859年),镇人陶叙昌创立了以自己名字为号的叙昌酱园,此为乌镇有历史记载以来的最早的酱园。 叙昌酱园前店后坊,自产自销。创立之初,主要经营豆瓣酱、酱油、酱菜等。酱品采用传统手工酿制法,每年春秋,酱园收购邻近村镇的优质黄豆、蚕豆、小麦等原料,利用竹匾制曲,经过长达半年的自然晒露、发酵酿制。所产酱品行销嘉、湖等地区。

走进酱园,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满院子青灰色的酱缸,酱园内制作豆瓣酱、甜面酱和酱油,酱菜等,手工酱制品精选乌镇当地优质黄豆、小麦粉等原料,传统工艺制作,竹匾制曲、夏晒三伏、冬承白露,自然发酵酿制,制作周期长达半年

叙昌酱园前店后坊,自产自销,经过长达半年的自然晒露、发酵,手工精制,古法酿制,不含人工香精、色素、防腐剂,酱香浓郁,天然风味

经店堂转入后院,两边墙上介绍酱园历任坊主及生产工艺技术。

崇涵堂 泼墨为山皆有意 看云出岫本无心

各式各样的制酱工具和容器

回到客栈后休息一会,整理行囊,办理退房,然后去木心美术馆,下午1:00返回西栅街区寻觅网红餐厅,岂料到达时已过1:30,此间有个约定,过了1:30就停止营业,在街上行行觅觅,最后一家民宿老板应允帮忙。

再见,乌镇!

结束了二天的假期生活,又回到起点。

展开阅读全文


阅读 812 投诉
乌镇来过 未曾离开
本专集共有 5 篇

支持原创作品,期待你的赞赏

我的赞赏码

长按识别二维码给作者赞赏

记得在赞赏留言中写下名字哦

糖水设置
原创标注
隐藏封面
图片留白
水印
权限
保护 
私密 
公开 

 访客只有输入正确答案才能阅读 
确定
热门评论
写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
发自圈子
本作品入选糖水兴趣圈
人已加入
道听“图”说
图说您的故乡和他乡的故事,道长这厢有请。
加入
糖水作者
关注本文作者,TA的更多作品
朱振国
创作 530 粉丝 998
关注
查看个人主页
推荐原创
我写我读,原创是内容的灵魂
浏览更多精彩内容
关于糖水 | App | 小程序 | 电脑版

本页面内容由用户上传 | 用户协议

© 2014-2024 糖水APP

忘记密码
12
收藏
投诉
取消
操作
发送
×

作者还没有开通赞赏功能

×

你还没有开通赞赏功能

糖水赞赏实时到账、0手续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