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的喧闹褪去,枕着潺潺流水入睡,醒来已是凌晨四点,拉开窗帘,西栅的夜是那么静逸和柔和,尚未从"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回味中醒来的西栅,享受这一刻的恬静和优雅。回忆昨日东栅之行,细细品味刘若英的那句"乌镇,来过,便未曾离过",十分贴切。五点多起床后,悄悄来到通安桥上,风是那多轻柔,桥下秋水盈盈,偶尔有鱼儿探头露出水面,画出了一个个涟漪。
树上的鸟儿,仍然在梦中再续昨晚中秋佳节"火树银花不夜天"美景,淡淡的阳光从茂密的枝叶缝隙中穿过,洒在平静的水面上,静谧闲适。
河边通安客栈自助餐厅灯火通明,工作人员忙着准备迎接新的一天开始。

叙昌酱园里的酱缸经受一夜秋露的滋润,又将迎来白天阳光的照射,日复一日,孕育着独有的美味。

晨曦中,水气氤氲,枕河人家的窗户打开,让清凉甜润的晨风吹进屋内,勤劳的主妇起床洗梳后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从自己住惯了的地方跑到别人住厌了的地方,说是旅游。

一条市河穿镇过,两岸人家尽枕河。


通安桥,白天廊棚边上的美人靠挤满了走累了的游人,如今却空无一人。

沿街商铺紧闭,昨夜大概是很晚才打烊吧?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你在桥上看风景,对面桥上的那个人也在看你。





万兴桥



街路上没有一个行人,沿街的原住居民大多迁出,再无那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场景。






路过昨晚座无虚席的书生羊肉馆,排门未卸。

羊肉烧酒 盛唐乌酒晚清窖 宋时湖羊明时灶

虚位以待

走在街上不经意间有一拐角,爬山虎布满了斑驳陆离的砖墙,掩盖岁月的沧桑,轻轻地,不要惊醒里面的主人。

昭明书院


张恒兴灯笼铺前,五颜六色、式样各异的灯笼令人喜爱,一副“登桥共赏江南景,秉烛同游不夜天”的对联,道出了中秋应时之景。

昭明书院后院,茅盾文学奖展示厅。晴耕桥与雨读桥隔河相望。


从昭明书院甬道上看到的雨读桥。

相传古时在此桥畔,有一读书人家,妻子为了丈夫能够安心读书,包揽了所以的农活,每天要到离家5里以外的田里劳作,以田里的收成供丈夫生活,终于等到了朝廷会考的日子,丈夫也因此离家而赶考,从此,妻子不管是刮风下雨,每天都是站立在此桥上,盼望进京赶考的丈夫早日归来。一晃3年过去了,在桥上苦苦等待的妻子终于等到了高官而归的丈夫,但此时的妻子已经是面容憔悴、双鬓染霜,百感交集的丈夫为了报答妻子的感情,便报请地方官员同意,将这座桥取名为“雨读桥”,而将自家田野旁边的桥取名为“晴耕桥”,并在这雨读桥上建上既像是廊桥,又像是亭桥的廊棚,而地方官员也为了赞美他们的恩爱感情,将他们读书的家赐名为“雨读书屋”,并送上一块“借桥登高盼郎归,寒去冬来志不悔,风雨难移恩爱情,雨读桥上夫妻会”的诗匾。如今,此桥成了爱情的象征。当地人结婚常常要到这里拍照留念。

乌镇有这样两座桥——“晴耕桥”和“雨读桥”,两桥相隔一条通顺河。演绎了“晴耕雨读”的故事。"晴耕度生涯,雨读伴寒窗"。 乌镇镇志就有这样的记载,宋代文人楼钥有诗云:田在港西家港东,断桥春水步难通,术芦抉瓮稳来去,不碍小船分钓桶。说的就是“晴耕”和“雨读”。现在我们看到的这桥是雨读桥,另一座就是晴耕桥(昭明书院旁的廊桥)。


在粼粼波光中西栅新的一天开始了。







锦堂,由乌镇一造船世家的私宅改建而得,是一栋古典硬山式的园林建筑,在乌镇西栅大街独得一方天地。沿河的西栅大街每日里人来人往,是一个相对喧闹的地方,路过的游客都被其朴实的形象所蒙蔽,如你推开木栅门,便会有一种大隐隐于市的感觉。


西栅的美,如一幅水墨画,在风的吹拂下格外灵动飘逸。


咸宁桥(平桥)





青石板铺就的深邃古老的小巷深处,有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那儿有几代人的兴衰故事。











"先游东栅再游西栅,最后游乌村",这句广告语随处可见。
























西栅的交通依赖舟楫,各家商铺采办货物到垃圾的清运,全在欸乃声中完成。


















沿着西栅市河两岸兜了一圈,被他旖旎的风光所吸引,不知不觉又回到了通安桥畔,该是吃早饭了。

通安客栈自助餐厅



窗外的风景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