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西楼文化工作室
+ 关注 已关注 相互关注
9月6日 2019

透过历史看真相,在云南历史上曾出现过三位“状元”

云南作为多民族地区,民族文化丰富多彩。自元代以来,以儒学为核心的汉文化,在这块土地上迅速发展,并与本土的民族文化相碰撞、融汇,使云南的历史文化呈现多元、兴盛的特色,也培育了闻名遐迩的历史文化名人。

这里我们需要特别说明一个问题,按照传统的说法,中国科举制度始创于隋朝,延续至清末,长达1300多年之久。在这漫长的1300多年中,云南从未产生过一位状元。历史的真实告诉我们,这其实是一种误读,因为它不符合云南历史文化发展的客观事实。

真实的历史告诉我们,云南历史上曾产生过三位“状元”。当然这三位“状元”,都有一种特殊情况,需要加以说明。

云南历史上的第一位“状元”,产生于明代嘉靖十一年(1532年),他的名字叫李启东,云南楚雄人。据倪蜕《滇云历年传》记载,明世宗嘉靖十年(1531年),云南乡试有34人中举。次年,中举者赴京参加会试,有6人考中进士。在随后的殿试中,李启东考中“一甲一名”,这就应该是状元。李启东的状元是当之无愧的,距今已有476年,时间是比较早的。可是,当殿试成绩名录进呈御览时,明世宗朱厚熜却将本应点为状元的李启东,以莫名其妙的“云南边方”为由,将李启东抑置为“二甲一名”。于是,这位理所当然的状元,却夭折了。对云南的歧视,实际来自明代中央。

云南历史上的第二位“状元”,产生于清代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他的名字叫骆成骧,原籍云南会泽。骆成骧于光绪二十一年,会试得中,旋参加殿试,被光绪皇帝载湉“钦定第一”,成为状元。这是名副其实的状元,然而这位原籍云南会泽的骆成骧,却算到了四川资州(今资中)籍的头上。因骆成骧虽原籍云南会泽,姓李,因家贫,在骆成骧七岁时,碰上四川资州人骆腾焕夫妇来会泽经商,骆之李姓父亲便将骆成骧过继给骆腾焕,改名骆成骧,随后即随骆腾焕到四川,先后在资州、成都求学,于是后来便成了四川资州籍的状元了。然而这位名副其实的状元,原籍确是云南会泽。

云南历史上的第三位“状元”,产生于清代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他的名字叫袁嘉谷(1872-1937年),字树五,号树圃,晚年称屏山居士,云南石屏人。1903年6月,应经济特科考试,获得经济特科状元,后受清政府委任于浙江提学使。辛亥革命之后因国运巨变而失业,由浙江返回故里,在云南大学(旧时称东陆大学)执教十余年。袁嘉谷为近代云南文化名人,是云南独一无二的全国状元。

云南历史上唯一的状元袁嘉谷,获得的是“经济特科状元”,可说是"末代状元"了。此一称号以传统科举来细论较劲,真有点"名响不亮"的微凉意思。因为,它属于是非传统的科举考试状元。所以,在清朝文状元名单上并没有收录袁嘉谷的名字。1903年,清朝举行了最后一次传统的殿试,状元却为山东潍县人王寿彭。这就等于说,云南的袁嘉谷属于拿了第一名,却是没颁发金牌的一位冠军。

"拿了冠军不给金牌",自然有好几丝遗憾。但无论如何,在边疆云南人民的心目中,袁嘉谷弥补了“云南不点状元”的空白,他乃然是云南人民心中“史上唯一的状元”。

袁树五先生像,由张希鲁先生所题跋

袁嘉谷家也曾是经营普洱茶的茶商,因注重文化上的熏染与传统道则。袁嘉谷的故居老宅离石屏孔庙不足50米的距离。石屏商人很懂得顺应世事与把握商业时机。清代时期,普洱茶的主流消费群体是北京城里的上流官员与各地显赫富贵。石屏人谙熟此商道上的经营,一直控制着普洱茶商贸远行的发财致富路。所以,易武的老字号茶庄清一色为石屏商人,诸如车顺号、宋聘号、福元昌等等。至于袁嘉谷家产业中经营什么牌子的普洱茶就难以考证了。但以他的故居来论证,就是位于云南石屏县城异龙镇南正街。那一所清代木结构楼房建筑的老宅院,虽说不上大富显贵。但如以规模论计,却也相当于现今时代的暴发资本家。

现今"星期"一词的由来,便属于袁嘉谷的原创作品。在1909年,编译图书局为跟上新时代,设立了一个机构“编订名词馆”,负责规范教科书中的各类名词术语。袁嘉谷参与确定了诸多现今仍在使用的译名词汇。当时国内刚实行七天一周制,西方国家统称“礼拜”,而清政府采用了“日、月、火、水、木、金、土”,称做“七曜日”。袁嘉谷认为此法过于笨拙,使用起来扱为不便,在他的建议下,将一周制定为“星期”。从此我国便有了以星期为周记的名称。

1909年12月,袁嘉谷调任浙江提学使兼布政使。此职位相当于浙江省主管文化教育的副省长。初来乍到,便遇上了浙江高级师范学堂“闹学潮”的事件。在此次事件中,遇到一位颇为棘手的学潮领袖,此人的名字叫周树人。他便是日后大名鼎鼎的鲁迅先生。周树人是何许人也?满脑子的革命与造反思想,简直就是一枚革命的定时炸弹,就差拿上枪杠子打响辛亥革命的第二枪。因受“五四”新思想的影响,师生们革命情绪澎湃益增,拒绝学堂监督(校长)夏震武规定的“拜谒孔圣”强制性的封建礼制,因而遭受集体解除教职。学堂们师生们由此而集体罢课四处上访。袁嘉谷闻讯,考量了世事的变通与疏理,将所谓的监督一职收回,由本司暂行代理。罢免了夏震武,恢复鲁迅等二十五人教师职位,并向他们一一发回聘书,让其重返教坛。

云南历史上出现过三个特殊的“状元”,从一个侧面说明地处祖国西南边疆的云南,文化并不是很落后的。这一点也可以从位居全国第二的孔庙———“建水文庙”得到印证。

中国的科举制度始创于隋朝,延续至清末,长达1300年之久。在这1300年之间,人们的印象里,云南从未出现过一位状元,以此说明处于极边之地的云南,文化非常落后。然而,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在云南历史上曾出现过三位“状元”。说明历史上的云南,文化丰富多彩,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落后。

话说公元1903年,也就是光绪二十九年,云南朋友圈发生了一件大事。从来“不点状元”的西南偏荒之地,终于出了一名状元。 消息从京城传来,四方轰动,人们将拓东路上的“聚奎楼”改为“状元楼”,由总督魏光焘手书“大魁天下”一匾高悬楼上。之后状元公衣锦还乡、登上高楼,感慨万千。他就是云南历史上唯一的状元袁嘉谷。

袁嘉谷的一生,留过洋(日本)、做过地方大员(浙江布政使),当过教授(云南大学)。在疾风暴雨的时代变革中,“人各行其心之所安”,远离漩涡,埋头治学,为云南的文化、教育事业作出卓越的贡献。从清朝状元到近代教授,古今仅此一人。

我们的愿景和使命:初心为始,热爱为履,作品为重。 从“期待未知变化”到“用作品说话”,一路向前,相伴成长,坚持学术性成果助力云南文化长足可持续性发展。讲好云南人的故事,把云南艺术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和教育价值,更加合理地挖掘利用,借助贵州大数据中心数据采集的优势,立足贵州辐射西南乃至全国,利用现代化的媒介手段和活动形式传播出去。 媒体支持: 贵州艺术网、百度、新浪、搜狐、腾讯、今日头条、雅昌艺术等。

喜欢从内心挖掘事物的本质,热爱文化,又不局限于文化,说是传统文化的发扬,更应该讲传统文化的现当代表达。 走进神秘的滇域王国,见证一场属于书画艺术得“盛世芳华”。

展开阅读全文


阅读 678 投诉

支持原创作品,期待你的赞赏

我的赞赏码

长按识别二维码给作者赞赏

记得在赞赏留言中写下名字哦

糖水设置
原创标注
隐藏封面
图片留白
水印
权限
保护 
私密 
公开 

 访客只有输入正确答案才能阅读 
确定
热门评论
写评论

糖水作者
关注本文作者,TA的更多作品
昭通西楼文化工作室
创作 84 粉丝 361
关注
查看个人主页
推荐原创
我写我读,原创是内容的灵魂
浏览更多精彩内容
关于糖水 | App | 小程序 | 电脑版

本页面内容由用户上传 | 用户协议

© 2014-2024 糖水APP

忘记密码
0
收藏
投诉
取消
操作
发送
×

作者还没有开通赞赏功能

×

你还没有开通赞赏功能

糖水赞赏实时到账、0手续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