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行之——走马观花汕头街头》
2019-8-232019.08.23.牛志勇
夜宿汕头潮阳,早六点起来散步,本想拍拍这里的日出、早霞。但没走几步,被街边那精巧的古式建筑所吸引,忘却了拍摄日出的初衷。
《鹧鸪天 • 汕头街头》 汕头走马亦观花 清晨散步看早霞 街头不期姚宗祠 巷尾偶遇文光塔 南澳岛,多客家 先辈为生闯天涯 开创一片新天地 世世代代把根扎


姚氏大宗祠始建于公元1602年(明万历三十年),是家族祠堂建筑,属于姚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距今已四百余年。


祠初衷为纪念宋末民族英雄、潮阳县令姚鼎及明代潮中“三凤”:顺天府治中、抚州府通判、京闱解元姚琛,南京兵部郎中举人姚瑷,南京户部主事、广西参议、进士姚绍等名臣而建。


宗祠是凝聚家族血缘和感情的纽带,作为家族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象征与标志,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


姚氏大宗祠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湛的建筑艺术技巧,被誉为集潮汕古建筑艺术精华于一堂的“博览馆”,对潮汕祠堂古建筑艺术的研究具有很高的价值。


祠堂既可作为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基地,同时又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它还是海外华侨寻根问祖的团结纽带,创建和谐社会的金桥。





















由于时间过早,祠堂大门紧闭,只拍了几张外部照片后,就凭昨晚在车上见过的印象,去寻找一座古塔。凭着记忆,步行了大约一刻钟的时间,那座宏伟宝塔的身影进入视线。


此宝塔叫文光塔,是汕头市潮阳区一处清朝七层楼阁式石塔,始建于公元1131年(宋绍兴元年),经明、清三次倒塌重建及复建,现保持为明代复建的样貌外观。


此塔为楼阁式七层石塔,塔平面八角,塔高42.3米。门顶有清朝潮阳知县唐文藻所书“文光塔”三字石匾及对联。文光塔是明式的砖石结构建筑,具有明代建筑精细的特点,2013年被国务院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光塔传说:文光塔原名千佛塔。据说,当初建塔的钱物都已准备好了,便派人去聘请承建灶浦龟山塔的师傅。谁知老师傅自以为功夫只此一家,便漫天要价。


此事便搁了下来。不久,老师傅的大徒弟只身来到潮阳,自愿低价承建工程,并呈交了设计图纸。于是,主事者拍板,让这位年青人承建。动工后,塔一层一层地建造起来了。它似擎天玉柱,十分壮观。


众人看了,莫不喝彩。眼看要建最后一层,大功将要告成了。谁知道这时候问题出现了,塔身逐步向河边倾斜。尽管大徒弟对河边地基不牢早有防范,并筑有石堤支撑。但这时候石堤经不住塔身重力,裂开了。


大徒弟这时候也没回天之力了,工程只得停了下来。大徒弟这时候心急如焚,硬着头皮向师父讨教。师父不肯施教,徒弟于是前去向师娘讨教,想让师娘在枕边吹吹风,师娘见大徒弟有急,也就答应了。


大年夜,师娘故意挑起话头,师父一听,破口大骂:“逆徒自以为是,以为功夫到家。现在我倒要看他怎样收场。”师娘说:“也难怪,听说那里的土质一边硬一边软,就是你,也恐怕没有方法。” 师父一听,十分恼火,说:“有何难哉,将另一边的土质变软就是。”


师娘一听,急切地问:“怎么个变法?”师父一看这阵势,顿生疑窦,再也不肯说了。徒弟不能得到解救方法,忧心忡忡,整日寝食不安。这天,他妻子从外面挑水回家,水质浑浊,忙问其故,他妻子说是井里墙壁的砖条崩塌,井边泥土压下来,把水搞浑了。


这时,大徒弟恍然大悟。第二天,即宣布工程继续进行,一方面加紧护堤,另一方面在硬土质的一边开凿了四口深井。由于两边的土质软硬平衡了,塔逐渐坐正了。师父得知情况,不得不赞叹大徒弟聪颖过人。


这塔据说在元朝时曾遭雷轰,明太祖时曾维修过。众人重新拟名时认为:宝塔如彩笔,碧空似锦笺,龟头海是砚,朝天写文章,代代人才出,光辉照潮阳。因而改名为“文光塔”。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