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科隆大教堂 作者 黄秀钟
德国科隆大教堂,是德国科隆的一座天主教主教座堂,是科隆市的标志性建筑物,是欧洲北部最大的教堂,集宏伟与细腻于一身,被誉为哥特式教堂建筑中最完美的典范。
科隆大教堂除两座高塔外,教堂外部还有多座小尖塔烘托,教堂外墙因为长年受到德国工业空气污染,已经变成灰黑。1996年,科隆大教堂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科隆大教堂始建于1248年,工程时断时续,到1880年才由德皇威廉一世宣告完工,耗时超过600年,今年夏天我们去时,看到教堂左半边还搭有脚手架,至今仍修缮工程不断。


科隆大教堂是欧洲基督教权威的象征,是哥特式宗教建筑艺术的典范,是罕见的五进建筑,内部空间挑高又加宽,高塔直向苍穹,象征人与上帝沟通的渴望。


教堂中央是两座与门墙连砌在一起的双尖塔,南塔高157.31米,北塔高157.38米,是全欧洲第二高的尖塔,磨光大理石砌成的大教堂,内外雕刻艺术精美,鬼斧神工。教堂外型除两座高塔外,还有1.1万座小尖塔烘托,双尖塔像两把锋利的宝剑,直插云霄。



科隆大教堂威武霸气的铜门铜狮子,1942年,英美联合空军轰炸德国,科隆大教堂位居莱茵河要津,下游腹地是化工业的集中区,成为挨炸最惨重的城市之一。战争结束时,科隆老城被毁百分之九十,由于德国天主教通过罗马教会提出要求,这座古教堂才免遭轰炸。


科隆大教堂是德国当时最大的城市里建造的一座世界第一的大教堂,这也是所有德国人的共同愿望,所以富人捐钱,穷人出力,艺术家贡献智慧,统治者全力支持。


教堂四壁窗户总面积达1 万多方米,全装有描绘圣经人物的彩色玻璃,被称为法兰西火焰式,使教堂显得更为庄严。画面如此漂亮,却只有用4种颜色,而且很有讲究,金色代表人类共有一个天堂,寓意光明和永恒,红色代表爱,蓝色代表信仰,绿色代表希望和未来。在阳光反射下,这些玻璃金光闪烁,绚丽多彩,是教堂一道独特的风景。




科隆大教堂内有5个大礼拜堂,10座小礼拜堂,中央大礼拜堂穹顶高43米,跨度为15.5米,是目前尚存的最高的中厅。各堂排有整齐的木制席位5700个,圣职人员的座位有104个,全用极厚木板制成,中世纪晚期风格的唱诗台是德国最大的,它的特别之处在于各有一个预留给教皇和皇帝的座位。



科隆大教堂顶上共有11口钟,最早的是3.8吨重的三王钟,铸造于1418年,安装于1437年,还有重达10.5吨当时西方最大的钟,是1448年安装的,教堂内目前最大的钟是圣彼得钟,重达24吨,直径3.22米,铸造于1922年,钟声洪亮。登上钟楼,可眺望莱茵河的美丽风光和整个科隆市容。



从东方去朝拜初生耶稣的“东方三圣王”的尸骨,被放在一个很大的金雕匣里,安放在圣坛上。这里还有最古的巨型圣经,教堂内还有一座11世纪德国奥托王朝时期的木雕《十字架上的基督》,成为哥特艺术的先导,对后世的雕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科隆大教堂内的石刻浮雕,描绘出圣母玛丽亚和耶稣的故事,科隆大教堂里收藏着许多珍贵的艺术品和文物,为研究13世纪建筑和装饰艺术提供了重要资料。


作者简介:南京市作家协会会员、南京晨光报主编、晨光电视台台长、南京新闻台全市早新闻主编。《新华日报》、《扬子晚报》、《金陵晚报》、《金陵瞭望》等省市媒体专栏作家。著作《妙相神功》一书在香港出版,《黄秀钟文集》一书收录了30多万字的200篇散文小说、报告文学、新闻获奖作品。退休后被返聘到北京,采访撰写编辑中国航天发展史书,现定居上海。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