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三七回
读红品诗词(一二一)《咏白海棠》赏析之四
文/墨吟 筱蕊
读完宝玉的诗,李纨终要推宝钗这诗有身份,宝玉却说探春的好。因又催黛玉,黛玉道:“你们都有了?”说着,提笔一挥而就,掷与众人。
沉浸在赏花吟诗的素雅情韵中,思绪轻移,李纨等再读黛玉的《咏白海棠》: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首联“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与宝钗所作首联,“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一样,不写花而写人,宝钗自喻浇花人,而黛玉则自喻种花人。湘帘半卷,门亦半开,种花人呼之欲出,她来到庭院,以碾碎的冰为土,用温润的玉做盆,种下一株白海棠。如此,种花人之冰清玉洁可知,冰土玉盆中的白海棠之洁白素雅可知,可谓无一点造作,率真而自然。之于宝钗白天关起门来“灌苔盆”,未免有些矫情了。此处,“湘帘”即湘妃竹制作的帘子。
颔联“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这一句直接来描绘白海棠,白海棠梨花般洁白,又有梅花般神韵。黛玉不用“如、似”等字,却慧心独具,用了“偷”和“借”,不仅说法新奇,且动感十足,更显白海棠轻灵高洁。
颈联“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以人拟花,将“月窟仙人”和“秋闺怨女”比作白海棠。借居月宫的嫦娥,日夜缝制着白色绢袖。深秋闺房的女子身着白衣,悲伤不已,不停地擦拭着脸上的泪痕。“月窟仙人”即嫦娥,“窟”是对月宫的贬称。“缟袂”即白色绢袖。
此联系流水对,上下句意思衔接。流水对的衔接关系分为假设、承接、因果等多种,是古诗常用的句式。例如王之涣《登鹳雀楼》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属于假设关系,杜甫《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中,“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属于承接关系。黛玉此联亦属承接关系,前一句是幻想,后一句是现实,将幻想与现实揉合在一起,更具悲情感染力。所谓“秋闺怨女”,其实就是黛玉自己。当时父亲林如海刚去世,黛玉正在服丧,身穿白色孝衣,悲痛的心情可想而知,怎能不与寂寞嫦娥同命相怜?
尾联“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仍以人拟花发出哀叹,娇美羞怯的女儿默默无言,心中满怀的愁绪向谁去诉说?缱倦深夜,依然独倚寒窗,任凭西风吹拂鬓间凌乱的发丝……
这首诗的特点在于以人拟花,比之于探春、宝钗、宝玉以花拟人,显然更加新颖。还有对“昏”字的理解,黛玉也与众不同。别人都说是“黄昏”,黛玉则说“夜已昏”,即夜已深也。
如果让我们来评,与宝玉的观点相同,喜欢潇湘妃子风流别致的诗情,应摘桂冠。写诗就是要有一股子灵气,浑然而天成。只是李纨这个一向与世无争的贤德媳妇,这一回可是大权独揽,一言九鼎:“原是依我评论,不与你们相干,再有多说者必罚!”
呵呵,我们也只好“娇羞默默”也。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