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6.19.初夏,搭乘奥地利航空公司的飞机,十二个小时候,抵达奥地利维也纳。 我们要乘坐的aria(咏叹调)号游轮,在距离维也纳200公里的匈牙利布达佩斯多瑙河边等候我们。 我们将沿着多瑙河分别访问奥地利,匈牙利,克罗地亚,塞尔维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六个国家和近十个城镇和地区。
除了在游轮上享受东欧和中欧的西餐外,我们还分别在这些国家品尝当地的民族特色餐饮,透过食物来体验东欧国家的风情风俗,风景风貌。
【奥地利】 维也纳•猪肘+啤酒
并不是只有德国才有烤猪肘的,虽然跟南澳大利亚阿德莱德的德国村的烤猪肘味道不那么一样。
奥地利有很多好吃的,到维也纳要记得吃三样东西:烤排骨、炸猪肘、炸猪排。这是奥地利最著名的特色菜。特别是烤猪肘,是奥地利人最喜欢的一道菜,所以就成了奥地利的国菜!
先👀一下烤猪肘的模样。
我们下午在维也纳市中心。 维也纳是建筑艺术精华的聚集地,包括巴洛克风格的城堡和庭院。建于十九世纪晚期的环城大道壮丽宽阔,在这条林荫大道旁,遍布维也纳最重要的名胜古迹,如霍夫堡皇宫、博物馆和人民公园等。
入夜,我们去了普拉特游乐场附近的这家烤猪肘餐馆。
说是餐馆,但是座椅都是在室外的,类似中国的大排档模样。

灯影绰绰,树木摇曳,人很多,热闹异常,生意火爆。

没有座位,站着也可以。

柜台上的啤酒,很威武。

服务人员举着托盘,托盘上的猪肘发出的咸香味在周围飘荡,他吆喝着在人群中穿梭来去。 他举着盘子,特意转过来让我拍照。

烤猪肘是一种腌制过的猪肘子放在火上烤之后的菜肴,这道菜在整个德语区都非常受欢迎,不仅仅在奥地利。吃的时候一定要配上大杯冰啤酒,这样就会有大口喝酒和大口吃肉的感觉。烤猪肘的份量一般非常大。
为我们下单的是个大肚子服务员,个子高大,是我见过的大肚子里的极品。

捷克百威啤酒,一大杯半品脱,我认为它是欧洲最好喝的啤酒,细腻清冽,平顺甘醇,柔和麦香沁人心脾,一口下肚,甘味无穷淡色酒花香,在这维也纳的初夏。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卢照邻<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换时差中,放开着瞳孔看着冒泡的啤酒杯,昏沉之中除了那泡泡仿佛周围的一切都静止了下来~

奥地利烤猪肘比之德国猪肘子肉汁比较干,但是腌进肉之深处的咸鲜味道,还是非常符合亚洲人的口味。

猪肘的表皮是烤或油炸过的感觉,外皮酥脆,里头的肉稍微干了些。
我们还点了奥地利三大宝之二宝,烤猪排骨,配菜是炸土豆条。 奥地利第三宝,炸猪排,因为个头太大,我们没点,不过当地人喜爱炸猪排的人比烤猪肘的人多,亦被称之为国菜。

棍子面包应该是法国的做法,简称法棍,出现在奥地利,就吃到过这一次。

维也纳的夜,街头还涌动着年青人的荷尔蒙,酒吧有音乐传出,空气中是酒的味道。 我们坐在篷下,喝酒啃猪肘,篷外有雨声哗然。 头发有些湿了,脸和脖子都冰冰凉,我的鼻子我的胃,融化在维也纳街头猪肘的那一缕香气里。 喜欢这样的感觉,干净真实,淋漓酣畅。

【克罗地亚】 工程师家庭的午餐
一夜航行,船泊克罗地亚奥西耶克。 奥西耶克在克罗地亚共和国的东部,是克罗地亚的第四大城。 发生在最近的克罗地亚战争,是1990年到1995年克罗地亚从南斯拉夫独立出来时克罗地亚人和塞尔维亚人之间因民族对立引发的战争。

虽说奥西耶克是克罗地亚第四大城,但是消费水平较低,相当于国内三四线城市。 我们在街心广场闲逛看街景。

有布店,可以扯布做衣裳,但没看到裁缝铺。 很像我国七,八十年代。

在奥西耶克街头东看西看望野眼。


2019.6.24. 中午,我们在克罗地亚奥西耶克访问了一个当地的普通家庭,这是一个退休林业工程师的家。 克罗地亚奥斯耶克农村,二十八年前遭战火摧毁,如今重建,还是露出了简易的沧桑。 在奥西耶克阳光投影下,桌上的白兰地和雪梨酒和餐盘犹如一幅壁画。 我们吃着主人准备的肉饼,鸡汤,甜点和豌豆泥。

工程师的家是一座二层楼房,进门有木栅栏围住,绿意葱葱。


小楼的左边是一个面积不小的花园,树荫下摆有座椅,幽静而凉爽,感觉嘈杂的世界离自己很远。

房东女儿的照片。

房东太太年轻时的照片。

退休的林业工程师用克罗地亚语向我们介绍他们家的情况。

有英语翻译。

客厅一角。 沙发上的提花靠枕,有东欧克罗地亚民族特色。

女主人在门口,从这里可以看到街道,邻居们的房子也差不多都是一,二层楼的,外表看来比较简陋,都是上世纪90年代战后重建的,处处显示欧洲列强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历史烙印。 这场战火,曾给这个国家和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汤品是鸡汤,汤内放有花菜和胡萝卜丁。,汤有鲜味,花菜炖得很酥软。

炸肉排,如果有黄牌辣酱油或者镇江醋蘸来吃,或者会好吃些。

他们家自酿的白兰地酒,度数很高的烈酒。

红酒很稠很甜。

厨房一角放置的小物件。

克罗地亚的菜肴综合了意大利,匈牙利,奥地利和远东的菜肴,既完好地保留了其原有的特色又融入了本地的烹饪传统。 克罗地亚有五十多种不同的本地菜及本地的奶酪和甜点。
豌豆泥和土豆泥。

自己家烘烤的巧克力蛋糕。

长方形的餐厅旁边就是厨房。


酒足饭饱,闲话家常。 吃着这顿午餐,重温了它在这个时代残酷的历史,庆贺它的重生,以及对克罗地亚日常生活的欣赏。 很有意思的一次体验。

题外话: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克罗地亚队在决赛中2:4惜败于法国,获得亚军。虽然人们常说体育赛场中“历史不会记住第二名”,但克罗地亚队以仅仅400万的人口基数,一路披荆斩棘闯入决赛,仍是赢得了尊重与赞誉。而从年龄上看,这一批年轻球员,基本都是在战火中出生的——克罗地亚人民正在以不屈的奋斗精神,创造奇迹、涅槃重生。
【保加利亚】 戈尔巴乔夫 就餐过的餐馆 午餐

2019.6.29.保加利亚鲁塞城。 凌晨抵达保加利亚鲁塞城。 鲁塞城是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的自然分界线。 我们将在这里观看保加利亚的历史上首都塔诺澳老城,和古老的阿巴纳西村落。
600多年前保加利亚塔诺澳古城最热闹的工匠街,现在是专门招睐游客的小街。

提起保加利亚,就会想起玫瑰🌹,六月初是收获玫瑰花的季节,我们错过了。 这个工匠街,到处有艺术的涂鸦,葡萄庄园刚结出的小葡萄果子和喝酒的老人家。

从主街上拐进这条小巷,里面是一家咖啡馆,门口有鲜花门廊,十分美丽,我站在门口,拍下了这张照片。

阿巴纳西古村落,看80栋古屋。 我们在村内走动,安静,神秘,如在中世纪。 是以前很少见到过的保加利亚建筑特色明显的建筑群。 保加利亚阿巴纳西,是绝对不能错过的景点。



阿巴纳西在网上查民宿很多,这家民宿高庭阔院的,花园草坪打理得疏落有致,看上去像大户人家,花园内还有室外桑拿室,内部装饰也有特色,我们进去参观,也见识了下保加利亚民宿内部布局。

中午我们在古村里面的这家饭店吃饭。

进得大门,一派幽静,林木扶疏,小径通幽,好似庭园模样。


三转二转,看到厨房,有些奇怪,人家饭店是先进厅堂,才入厨房,这里是先进厨房!还不知道哪里是厅堂。

厨房是半敞开的,可以看到里面除了偌大的烤炉,其他的简单的烹调设备。

烤炉上方悬挂着一串大小不等的铃铛,略有响动,便发出叮咚的声音,不知派何用场?

敞开着的柜台前有各类新鲜蔬菜摆放。

有女伺者端着放有面包和蘸料的托盘迎上前来,笑容是职业性的,有些僵滞。

我们排着队按秩序上前拿面包蘸着调料吃。徐长在一边为我们拍照。 这是一种迎宾的仪式。

吃相难看。




围绕花园周围的,是长形的廊,廊下才是餐厅。 听说戈尔巴乔夫曾光临过这家保加利亚传统特色明显的餐馆。




一盘蔬菜,由黄瓜,西红柿组成,排列得很漂亮。

听朋友介绍保加利亚饮食,只要吃传统民族菜,基本上都是“乱炖”,这种用粗陶瓷餐具盛放的浓稠的汤品,属于主菜,一般都用猪,牛,羊等肉类组成。 我们吃到的这款是用大块的猪排骨熬制的,加上汤内含糊不清的配料,非常有保加利亚特色。

盛放食物的器皿就像砂锅。

面包总是有的。

保加利亚的食物美味、新鲜、爽口。保加利亚以其优质的蔬菜和奶制品以及各种温和的香料而闻名。猪肉和鸡肉是最常见的肉类,不过海鲜、鱼和小牛肉也很受欢迎,羊肉在保加利亚烹饪中有着特殊的传统地位。
在旅途中,在一家餐馆或者好的咖啡馆,端端正正的坐下来,点一份好吃的或者有当地特色的饮食,有时就是这一天最重要的休息了。
【塞尔维亚】 诺维萨德•街头餐馆

诺维萨德是塞尔维亚第二大城,它坐落在多瑙河和巴奇卡运河的交汇的一个拐弯处,被称为塞尔维亚的雅典,2019年被评为十大最佳旅行城市第三名。
从我们的游轮停泊处往前看,在多瑙河的右岸,有一座彼德•罗瓦拉丁要塞,是大规模的防御要塞,也是欧洲三十大古城堡中最大的一个。

要塞顶上有白色钟楼,如果你仔细观看上面的时间,会发现和你的手表完全不一样。 可看点是那个钟的指针,长短针相反,据说这是当时为了迷惑敌人而专门设计的,也有说是为了在多瑙河上航行的船员能够清楚容易的看到时间。

到底是扰乱敌人的错位时间钟楼,抑或是给过路的航行船员看的,不得而知。

诺维萨德是典型的中欧城市,建筑主要在市中心。
泽麦•约维大街尽头的自由广场中的玛丽大教堂。 这座教堂是塞尔维亚比较少见的大型天主教堂。

我们在诺维萨德市中心步行街漫步,坐落着无数历史文化遗迹,苍翠的公园,熙熙攘攘的广场,让人感觉,这是一个文化丰富的小城。

中午,我们在市中心的一个像古堡一样的餐厅午餐。 这个半地下餐厅拥挤沉闷,食物粗糙,喝着冰镇的黑啤酒,咬着德式香肠,豪爽之情油然而生,有种老板娘来三斤牛肉两斤酒的奇妙感觉。

黑啤不错。

这个街头餐厅是地下半层,堡垒似的圆顶,靠微弱的壁灯照明,有在阴森的古堡里就餐的感觉。

面包总是不错的。

塞尔维亚人十分喜爱香肠,每年举办香肠节,制作过2013米场的香肠,被誉为世界上最长的香肠。 在这个街边小餐馆,我们吃到了那么赫赫有名的塞尔维亚香肠。

下面这个一簇簇白色的食物,是用来涂抹在面包上的芝士之类的配料。

伴生菜。

塞尔维亚饮食十分独特,在与各种民族和文化相纠葛的同时,融合了前南斯拉夫,希腊,奥地利,匈牙利等地区的特征,奥匈统治也丰富了塞尔维亚饮食。 我们在塞尔维亚的诺维萨德的街边小餐馆里,也算是体验了一把。
【罗马尼亚】 布加勒斯特•百年啤酒屋
布加勒斯特是罗马尼亚首都,位于罗马尼亚东南部,瓦拉几亚平原中部,多瑙河支流登博维察河畔。有“小巴黎”之称。

从锡纳亚到布加勒斯特,三个小时车程。到达后,大巴直接把我们送到老城中的 Caru Cu Bere 中用餐。 这是当地餐馆之中位于老城中的一个餐馆。据说这里是一个布加勒斯特最古老的啤酒屋,做的算是正宗的当地菜,在这个哥德式的建筑的餐馆里,装潢还保存着1879年的原汁原味,我们就在这个古色古香的环境里午餐。
老曹……从喀尔巴仟山间的锡纳亚,回到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午间来到市内最有名的Caru’ cute bere餐厅,进门就被1879年的年份镇住。 里面的气派留着当年的豪华,菜单印成一份大报的样子,可以带走留念。

布加勒斯特老城的一个餐馆,这是个叫“卡鲁楚贝勒”(Caru’ cubere)的啤酒馆,在大众点评网上有五个星的好评。 我们在这里吃午餐。刚一进门,就被震撼到了。 据说这里是一个布加勒斯特最古老的啤酒屋,做的算是正宗的当地菜,在这个哥德式的建筑里的餐馆里,装潢还保存着1888年的原汁原味,在这个古色古香的环境里有着东欧小巴黎之称的布加勒斯特的某些地方倒是真的有点巴黎的 feel,就好那瓶用来蘸面包的意醋和橄榄油,都是原装货。

意外的午餐给了我们意外的惊喜,说实在的,端上来的菜味道还真不是配胃口的,但是,冲着人家百年老店的贵族绅士般的派头和中世纪般的环境,我们坐在里面用餐,心情也是大好的,又因为事先并不知道还有这档节目,真是有了意外的惊喜。


土豆烧牛肉,共产主义菜品,在这里吃,真是合适。

原装的意大利醋和橄榄油,混在一起,用来蘸面包吃,有意外的好吃味道。

甜品也是老式的做法,料足,甜腻,很像在贝尔格莱德莫斯科咖啡馆的俄式蛋糕味道。

每餐必须要有现烤的面包,欧式的面包通常都是外皮较硬,内部松软,口味上有的会有淡淡的咸,能够吃到很明确的面粉香味。除了沾上Ajar,还建议可以在盘子里倒一点橄榄油和意大利醋,这样吃味道更佳~

我下到地下室去看,是酒吧的模样,到晚上这里会是年轻人的世界。

入门两边的墙面处那些精致的拱形的装饰上仍见歌德式的影子。

咖啡是清咖,可以续杯。

这样的烤面包粒脆脆的,香香的,经常会放在一种叫凯撒蔬菜色拉内,这里就整碗的上了。


大堂中央极尽奢华之能事,金碧辉煌。

手绘天花,贴金的边框,每一个细节都展示哥德式的奢华。

挂衣钩架也是闪耀着富贵的色彩。

这家百年啤酒馆,我相信绝非罗马尼亚最华贵的一家,它胜在典雅雍容,和老派的阔气。餐厅的历史内涵和风景,已经远超过美食本身。
就西方各国而言,由于欧洲各国的地理位置都比较近,在历史上又曾出现过多次民族大迁移,其文化早已相互渗透融合,彼此有了很多共同之处。我想,也许是地理位置的原因,东欧的饮食习惯有别于西欧,更喜欢吃肉类。我们一路沿多瑙河游览了奥地利,匈牙利,克罗地亚,塞尔维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除了克罗地亚略微与意大利靠近,其他都是以肉食为主,要吃海鲜还是要去西欧的。
后记 从2019年7月19日到7月29日,我用了近十天的时间,完成了“旅行食记”三步曲,它们分别为“多瑙河上的美食”,”咖啡时光”和“东欧寻味” “多瑙河上的美食”主要叙述了我们在多瑙河游轮上十个日夜的餐食,它让我们了解西餐,学习西方就餐礼仪打开了一扇窗。 “咖啡时光”分别对“维也纳中央咖啡馆”,“布达佩斯纽约咖啡馆”和”贝尔格莱德莫斯科咖啡馆”这三个迷人的蜚声世界的咖啡馆进行了体验后的描述。 “寻味东欧”分别对维也纳,克罗地亚,塞尔维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五个我们所走过的品尝过的国家和地区的富有民族特色的菜肴进行了描述。 我自己知道,要想通过一顿饭,一餐食来评论一个国家的饮食,是不可能的,会挂一漏万,失却客观。 有位哲人说过“食物是生活的一扇窗,味蕾负责推开”, 用旅行者的眼光和体验,通过一顿饭一餐食来了解这个国家或地区的老百姓的生活状态,甚而历史的发展,也是旅行者旅行的目的所在吧! 在此感谢十三位同行朋友为我提供的图片及素材。 写于2019年7月29日 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家中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