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我们和几位朋友一起重游了亚琛,其中一位朋友家住离亚琛不远的小镇于利希(德语:Jülich),而且他本人也在那里的研究中心工作,所以我们又理所当然地参观了研究中心,也游览了这个小镇。
说起于利希,大多数人可能马上会联想到于利希研究中心(德语:Forschungszentrum Jülich GmbH ),大家可能都以为于利希只是这个研究中心的所在地而已。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小镇于利希曾经是西罗马帝国的一个军事要地。

于利希研究中心是成立于1956年的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下属的研究机构,它的主要研究领域集中在能源与环境、信息科技、脑科学研究,现有超过5000名研究人员,是欧洲最大的研究机构之一。
这个研究中心在核物理、磁共振脑成像、太阳能电池、燃料电池和高倍透射电镜,脑科学等方面的研究都处于世界前沿。其中固体研究所Peter Grünberg 教授因发现巨磁电阻效应而荣获20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当然,网上有很多有关于利希研究中心的资料,在这里我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详细介绍他们的科研成果,所以我想多写一些有关罗马军事要塞的见闻。

那时,西罗马帝国在欧洲西部有两个军事要地和交通枢纽,其一是坐落在莱茵河边的重镇科隆(德语:Köln),其二就是大不列颠岛对岸、坐落在大西洋海岸的港口重镇滨海布洛涅(法语:Boulogne-sur-Mer)。为了满足这两座城市之间的人员和军需的运输,他们专门修建了一条相当宽敞的马路,并在其间建立了好几个驿站。
在离开科隆往西,大约马车一天路程的地方有一条由南往北的小鲁尔河,从战略角度来说,这种水路和陆路相交的地方是兵家必争之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于是,他们决定将第一家驿站建立在此地,由此建立了于利希小镇。

在四世纪时,西罗马帝国将这个驿站之镇扩建为一个军事要塞。五世纪时,于利希成为了法国殖民地,并发展成为之后的于利希大区的中心。从1328年起,这里成为于利希公爵的领地。
1234年,于利希兴建起城邦,却在1239年一场反对科隆大主教的战争中被毁于一旦。1279年10月14日,科隆大主教西格弗里德•冯•威斯特堡与于利希重归和平,并在14世纪时新建了防御设施。直到今天,我们还可以看到当时所建的女巫塔以及城墙的遗迹。


1547年,由于当时城内主要是木制建筑,一场大火几乎摧毁了整座城。于是,于利希公爵专门邀请了当时欧洲著名的意大建筑师Alessandro Pasqualini,希望在他的帮助下将这座城重新建成一座理想中的完美城邦。当时建设要塞以及城防的设计图,被一直保留到了今天。这在当时曾一度是欧洲最现代化的要塞。




1794年至1814年,于利希归属于法国。法国人计划扩建了小鲁尔河畔拿破仑桥头的各项要塞和外防,但是最后因为资金问题,没有将计划完全实施。


二战期间,于利希被英军的炸弹轰炸,几乎完全炸毁,因为该地的战略位置,以及不再被继续使用的桥头要塞都被视为进入莱茵兰地区的阻碍。
以后,美军来到于利希对岸的小鲁尔河西岸。二战结束后,在1945年初期,整个于利希城因为几近彻底摧毁而无法居住。当时无人知晓这座城市是否会被重建。


直到1949年至1956年间,在市长Heinrich Röttgen的领导下,才开始了主城区的重建工程,也重建了要塞中间的宫殿,保留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特色。










很有意思的是,这个要塞的地基很深,地底下有很多高而宽的底下隧道和空间,二战时的大面积轰炸也没有让其倒塌。





随后的50、60年代,又在此地建立起了科研中心(今天的于利希研究中心)。随着科研中心的兴建,当地来了一批新的市民入驻,其中许多都是学者。至1972年1月1日,于利希的人口提升到了30000人。战后,城区正中的要塞被改建为城市高级中学,在90年代,这里一度是于利希城文化和旅游的重要景点。
现在,这座完整的要塞一部分属于城市高级中学,另一部分属于于利希要塞博物馆。





总之,现在的城市和于利希要塞和谐地融合在一起,为这个不十分起眼的小镇增添了一种古色古香的韵味,绝对值得到此一游。






更有意思的是,在我们离开小镇的时刻,一位鸭妈妈带着十一只小鸭向我们走来,既是欢迎,也应该算欢送吧!

(文中照片部分是作者本人的作品,其它来自网络)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