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名画记
2019-7-15“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唐朝张璪《历代名画记》
一:“造化”指一切客观存在的事物。“外师造化”就是要求要善于观察、体会事物的自然美,掌握其中的规律,从中汲取创作原料。
二:“中源心得”指有所思,有所表达。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句话,出自唐朝的画家张璪,是中国绘画史的不朽名句。简单的说,[造化]是指大自然,[心源]指的是内心的感悟。意思画家应以大自然为师,再结合内心的的感悟,然后才可创作出好的作品。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八个字概括了客观现象一一艺术形象的全过程。这就是说,艺术必须来自现实实美,必须以须以现实美为源泉。但是这种现实美在成为艺术之美之前,必须先经过画家主观情思的熔铸与再造。必须是客观现实的形神与画家主观的情思机统一了的东西。作品所反映的客观现实必然带有画家主观情思的烙印。

1、设色

设色山水有浅绛、青绿和没骨之分。青绿山水中又分金碧、大青绿、和小青绿。浅绿山水:它是在完成勾、皴、点、染的墨笔山水的基础上敷以淡赭来表明山川树木的气氛和彩色的。但一定要浅,也有与长青、草绿结合着用的,一般不用石青、石绿。

2、没骨山水

此法不用墨打轮廓,直接用颜色画。但是用笔、用墨较难,现在很少见,有时在画远山时亦可试用。初学不易掌握。
3、青绿山水

青绿山水的特点就是要减少皴法,渲染石青、石绿以前需要打底色,目的是起衬托作用,使青绿色既厚重又鲜明。小青绿山水的画法是先用赭石打底子,然后另上花青和草绿,最后上石青、石绿。
4、大青绿山水只勾而不皴
一般是用赭石和石朱砂打底子,着石青、石绿要分几次渲染。如果在大青绿山水上勾金,便成了金碧山水了。
掌握以下几种墨法,你可以成为水墨画高手
墨在中国画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画以墨为主,墨的运用是中国画特点之一,写意山水画也一样,无论中国画的哪一画种,都离不开它,都要用它来描绘。为了更好的运用水墨,首先了解墨的用法。
一丶了解水墨。墨有松烟和油烟两种。松烟墨:用松木烧成的烟作主要原料制成,油烟墨用桐油烧成的烟作主要原料制成。这两种墨都具有色泽好,历久不褪,入纸不晕,香味浓郁等特点,适宜书画。其中,松烟浓而无光,工笔用它画人物的头发和鸟的羽毛最好。市面上有些劣质墨,墨色灰暗,耐水性差,人纸晕浊,臭味难嗅,不堪使用。另外,还有书画墨汁,如北京一得阁“中华墨汁",墨色光洁,耐水性强,不洇纸,不褪色,香味浓厚,使用方便,受到书画家普遍称赞。
二、谈笔和墨。墨必须和用笔结合来谈。笔墨是一件事物的两个方面,笔与墨不能孤立存在,是相辅相成的。离开墨,笔的技法无从表现;同样,离开笔,墨也无法显示。所以在人说“墨法之妙、全从笔出"。“笔耕墨耘",“笔歌墨舞",形象的比喻了笔和墨两者之间相辅而成的关系。历来把用笔比喻为“骨”,用墨比喻"肉",要“笔中有墨,墨中有笔","笔中蓄以墨趣,墨中蓄以笔情",才能完美地表现。物象的神韵。古人说“有笔有墨谓之画",“有韵有趣谓之笔墨",“萧洒风流"谓之韵,“尽变穷奇"为之趣。这都要借助于"笔墨"这个媒体来表现,笔墨不单是形式美的间题,而是决定一幅中国画气韵是否生动的关键所在。
三、墨色。墨分五色,即:焦、浓、重、清,
1、焦墨,就是把研成的墨汁,在池内经过半日挥发后用来作画,一般是绘画中画那些特别深重而又突出的部分。它在全幅画中显得特别黝黑,黑而发光。2、浓墨,是说墨色的程度仅次于焦墨。焦墨有光泽感。浓墨有水分,虽黑而无亮光。3、重墨这是相对淡墨而说的,它此浓墨水分更多些,比淡墨又显得黑一些。4、谈墨,水分更多,成了灰色的墨叫淡墨。5、清墨,这在墨彩上是仅仅有一些灰色的影子。
2、积墨法,就是作画时用墨一层一层往上积的意思。一般从谈到浓,层层积染。古人云:“用淡墨六七加而成深,即墨色兹润而不枯。”又云:“作画用墨最难,但先用淡墨积到可观处,然后同焦墨、浓墨分出畦径远近,故在生纸上有许多滋润处。"积的方法,有的是干了以后积,有的是半干湿时积。须注意的是积而不是平染,是淡墨染中带擦,仍然笔笔有法(见图4)。其艺术效果是滋润浑厚。
3、泼墨法,通常所说的泼墨法,不是用碗把墨水往宣纸上泼,而是用大羊毫笔蘸上饱满的水墨作画,看来有泼的意思(见图5)。其艺术效果酣畅琳漓,气势豪放。适于大写意花鸟画和水墨、彩墨山水画,特别是表现云山烟雨最为巧妙。
图五,泼墨法
4、干墨法,干墨法不像泼墨法那样用水很多,而是笔中含水量极少,完全用干笔作画。清代画家程邃,现代画家张仃,他们的焦墨山水画都是用干墨画的。
5、蘸墨法。就是笔尖饱含谈墨,蘸浓墨后速画。有边谈中浓或半淡半浓的滋润和立体感效果,这是写意花鸟和山水画常常采用的技法。以上暂淡到此处,谢谢各位文友阅读,不足之处散请指正,,香山九老,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