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冰
关注 已关注 已关注

心中“大槐树” 华夏子民“根”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这首祖辈相传妇幼皆知民谣, 说的就是这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大槐树。 六百年前洪洞迁民从这里走出, 如今后裔已遍及全国, 有的远走海外, 而大槐树也就誉延神州大地了。

元朝末年战乱水灾旱蝗瘟疫不断, 致使中原人口稀少村庄废墟田地荒芜 已严重影响到威胁到了明王朝的统治, 于是一场持续50年浩浩荡荡的移民便开始了。

山西自古就是风水宝地, 风调雨顺自给自足稳定繁荣, 战乱对山西的影响比较小, 所以这里的人口要比其他地方多出很多, 方便进行移民。 此后的五十年中, 从大槐树下进行的大规模移民就有18次。

迁民由官府从各县集中大槐树下, 发给川资凭证然后遣散他乡, 要背井离乡依依不舍。 回头望见高耸入云的大槐树和老鸦窝, 于是也便有了这样一首诗: “要问祖先在何处, 山西洪洞大槐树。 要问我家哪里住, 大槐树下老鸦窝。”

饱蘸辛酸的歌谣口口相传, 为后人勾勒这段宏大壮阔移民史实的同时, 也让“洪洞大槐树”成为亿万槐乡儿女心中“家”的象征、“根”的向往。 大槐树和老鹳窝也走进了历史的风雨, 走进了岁月的沧桑, 走进了一个民族的记忆。

清顺治八年, 古大槐被汾河大水冲毁, 碑亭在遗址上修建。 碑亭中竖立青石碑一通, 篆刻 "纪念"二字, 石碑的正面镌刻"古大槐树处"五个隶体大字, 石碑的背面刻有叙述迁民事略的碑文。

押解过程中长途跋涉, 路上有人要小便, 只好向官兵报告:“老爷,请解手,我要小便。” 此后习以为常“解手” 便成了小便的代名词。

自明初移民以后, 悠悠六百年多年过去了, 汉代古槐已不复存在, 消失在历史的风尘之中, 所幸的是第二代大槐树 则由第一代古大槐树滋生的, 距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

第二代大槐树, 同根孳生其旁的第三代槐树, 已有百年历史, 枝叶繁茂充满活力。

太原辛亥革命时袁世凯派卢军进军平阳, 所到之处肆意掠抢尤以赵城最为严重。 然而军中士卒到了大槐树下, 一改往日骄横下马罗拜, 原来军中士卒来自赵冀鲁豫等省多为迁民后人, 进入洪洞相互传言:“回到大槐树老家了。” 并将从别处抢来的钱物供施于大槐树下。 1914年修建牌坊时, 镌刻了“荫庇群生”四个大字, 以表人们敬慕之情。

当时的洪洞凭借古驿道, 北通幽燕东连齐鲁南达秦蜀西抵河陇, 作为大槐树边的广济寺, 自然就成了 官府设局驻员集结移民, 发放川资凭照的集中地。

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 当时移民人数超过全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 约180万人次以上, 也就是说现在全世界华人中, 四个人里边就有一个人的祖先 参与过山西大槐树移民。

中国人安土重迁的乡土情怀, 就像基因一样镌刻在人们的血脉之中。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 没有哪一次移民不是伴随着离人泪的。

大槐树移民后裔 分布在11个省(市)的227个县, 遍布神州大地。 如今越来越多的移民后裔来到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 触摸先辈的痕迹。

洪洞大槐树 是全国以“寻根”和“祭祖”为主题的唯一民祭圣地, 它已成为国家AAAAA级景区 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8年大槐树祭祖习俗 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千年风雨中一棵不老的树, 你身边走过来, 我的先祖;不散的魂呀,擎天的树, 你的根须是我们共同的家谱; 纷纷泪雨化露珠, 片片落叶是史书; 大槐树呀,血脉里的书, 你的浓荫覆盖九万里热土。 千年风雨中一棵不倒的树, 你的名字让我们泪眼模糊,乡愁的歌呀, 寻梦的路,谁在岁月里呼喊把根留住……

展开阅读全文


阅读 1281 投诉

已有44位小伙伴点赞了哟!
6
收藏
投诉
取消
操作
发送
糖水设置
原创标注
隐藏封面
图片留白
水印
权限
保护 
私密 
公开 

 访客只有输入正确答案才能阅读 
确定
热门评论
写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糖水作者
关注本文作者,TA的更多作品
雪冰
创作 749 粉丝 1520
关注
查看个人主页
推荐原创
我写我读,原创是内容的灵魂
浏览更多精彩内容
关于糖水 | App | 小程序 | 电脑版

本页面内容由用户上传 | 用户协议

© 2014-2024 糖水APP

忘记密码
×

作者还没有开通赞赏功能

×

你还没有开通赞赏功能

糖水赞赏实时到账、0手续费

收藏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