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小马下江南(13)(同里水乡古镇下集)
2019-6-212019年6月2日清晨4:57分,我与小马从客栈出发,开始拍摄同里水乡古镇。
清晨的古镇是彩色的,但仅仅是一瞬间,所以说,瞬间的感觉是美好与神秘的。
这是昨天邹老板从镇东出入口接我们入住客栈时过的那座桥。

此时天空千变万化。

站在桥上,两岸美景一览无余。


水乡的清晨秀色可餐,淡蓝而恬静的天空,偶尔飞过几只不知名的燕雀,几声鸣叫滴落在被天空染成淡蓝色的水面上,唤醒了沉睡的鱼虾。

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您能不陶醉吗?


桥东就是镇东出口的同里老街方向,因此又折回古镇里。

昨天中午到达同里后,利用一下午时间,把古镇内的所有景点一网打尽,只剩下古镇外围的三个景点,等拍完古镇外景后再去。这样一来,昨天下午和今天上午的行程,就躲开了游客的高峰期。


门楣上“富土流韵”四个隶书大字,在炫耀着拆字同里的光辉历程。

无人的街显得这么的宽阔。

这是中川北路的中川桥,过了桥就是镇外了。

又返回古镇,看到明清街“明清遗风”的匾额下,一对狐假虎威的“二狮把门”。明清街实际上是一条购物街,游客没到,商家还上着门板。一琢磨,先拍小桥流水人家吧。


同里处于五湖环抱之中,镇内街巷逶迤,河道纵横,因而也就留下了众多的建于各个年代的古桥,这些古桥在岁月的风雨中高高地挺立着,成为我们了解同里的一本耐读的书。

这座桥叫做泰来桥,泰来桥跨冲字、秵禾兼两圩,明崇祯十三年(1640),里人马而锡,出资银五十两,始建木桥。

清乾隆十一年(1746)徐焕易石重建;道光二十年(1840)重修。

2003年,由镇政府出资,将东西两块石梁置换新石梁(东石梁于1983年秋断裂,由水泥代替,西石梁于2003年3月断裂),并对桥局部进行维修。

该桥是镇中心体形最高大的一座石桥,梁式单孔,桥台为青石,其余为花岗石砌置,东西两侧为木栏,此桥已不作为主要通道,由其东侧中川桥通行。

此桥长30.85米,桥面宽3.43米,桥堍宽4.94米,矢高4.35米,跨高10.85米。桥墩南北内侧,均刻有“乾隆丙寅春贞徐焕章氏建”字样,柱石上有对联:东为“垂天螮蝀通兰鹢,夹岸楼台护玉龙。”西为:“题柱客从云表度,涉川人向镜中来。”

1986年9月,泰来桥被列为同里镇文物控制单位,1994年7月被列为吴江市文物控制单位。

愿泰来桥永存。


这是同里古镇中川桥出口。

反过来看就是入口。提醒要去同里古镇的朋友,100块钱的门票(半价50元)一定要买,否则,不仅景点进不去,白天古镇也进不去,门票有效期两天,记着一定要备案。

同里古镇房屋有一个特色:一面临水一面临街,因此,你可以在水岸和街弄穿插行走,而且不同距离和不同角度拍出的同一座桥有着不同的感觉。



这是1997年重建的升平桥。






这是1755年建造的中元桥。

中元桥又称赌气桥,是一座梁式三孔石桥。传说以前有两位财主,一有腿残,一有眼残,一天有腿残的财主说要建造一座石桥,到时另一位便可托他的福,扶着他的桥栏过桥了。有眼残的一位不服气,于是盖了一座中元桥,抢先比有腿残的要建的泰来桥早些落成,故老百姓称它为赌气桥。


现在的中元桥是一处景区入口检票处。

行走在水岸与街弄中,趁着大好的天色和时辰抓紧拍摄。











5:31分走过中元桥。

又走过升平桥。

向三桥方向前进。


5:36分来到三桥。

这是同里三桥简介,背后就是昨天参观的崇本堂(江南水乡婚俗馆)。

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到完整的三桥。

三桥是同里的桥中之宝,三桥是指太平桥、吉利桥和长庆桥。太平桥,跨于东柳、漆字两圩,桥为梁式;吉利桥跨漆字、两圩,处太平桥与长庆桥中间,桥型为拱形桥,桥之南北两侧都有桥联;长庆桥,俗名谢家桥,跨东柳、两圩,旧名福建桥,又称广利桥。

三桥呈“品”字型,跨于三河交汇处,自然形成环行街道。沿河青石驳岸,两岸临波倒映,河中船来船去,桥上人来人往。水木年华,秀色可餐,真乃一道独特的天然美景。

走三桥是同里古镇百姓避灾祈子求福的祈禳活动。每逢婚嫁喜庆,在欢快的鼓乐鞭炮声中,喜气洋洋绕行三桥,口中长长念一声“太平吉利长庆”!随着时代的进步,走三桥赋予了新的内涵:走过太平桥,一年四季身体好;走过吉利桥,生意兴隆步步高;走过长庆桥,青春长驻永不老。

民间还流传着不同年龄人“走三桥”的谚语: 小巴戏,走三桥,读书聪明,成绩年年好; 小姑娘,走三桥,天生丽质,越长越苗条; 小伙子,走三桥,平步青云,前程无限好; 老年人,走三桥,鹤发童颜,寿比南山高; 新郎新娘走三桥,心心相印,白首同偕老。


撤离三桥,行走到上元街上的严家廊下。

房屋破旧但原汁原味。



水乡人起得早,而且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生炉子烧开水。


充满诗情画意的生活。

朝曦迎客艳重冈, 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 一杯当属水仙王。

5:51分走到了古镇最西面的蒋家桥入口检票处,距离昨天参观的耕乐堂很近了。

于是,又返回镇中。

可能气压太低,大叔大妈的炉子都冒着浓烟。

提桶取水。

河畔洗手。

浓郁的水乡风情。



过了蒋家桥就是陆家埭的地盘。




这座桥好像是乌金桥。

看家护院一把好手。

老先生临水而坐,清茶一杯,有举人的风范。

古树参天下漂亮的鱼行桥。

随园:私人宅院,非请莫入。

鱼行街170号的天主堂,精致中透着雅致。

鱼行街上的低矮的鱼行桥。

在同里,有一条最窄的弄堂,两人在弄堂相遇须得侧身才能通过,这条弄堂是《情归同里》里最撩拨心弦的穿心弄。

这家客栈的名字叫“心宿民宿”。


小马在时空中穿越。

不是死胡同。


尽管向前走。

万夫莫开。


不忘创作。

夜漫漫。

路漫漫。

黎明曙光在眼前。

穿心弄旁的周氏一品鸡,是上海电视台“舌尖上的上海”专访名菜。

周氏传人亲自上阵现包馄饨。

6点半,我左眼看着“鱼行桥”,右眼瞧着“穿心弄”,把一大碗馄饨吃了个精光。

而后继续观风景。



从东埭走出古镇,前往陈去病故居。


穿大街走小巷,7点半来到了陈去病故居。

对面是南园茶社。

同里镇三元河畔,有一条石板小街三元街,往西不远处,便是陈去病故居。大门面街临河,罩墙高耸,环静幽静。

陈去病故居是一处古朴平常的清代居名,占地一千三百六十四点平方米,门楣上方原有“孝友旧业”匾额,进门见有半亭、家祠旧迹,百尺楼、浩歌堂等建筑,历经风雨沧桑,垣几近残危房。

进门朝东有一月洞门,楣额“绿玉青瑶馆”五字,已是青苔微绿。据载,绿玉青瑶馆初建于1932年,距今年已有87年。

陈去病(1874—1933)近代诗人,南社创始人之一。原名庆林,字佩忍,号垂虹亭长。江苏吴江同里人。祖上以经营榨油业致富。因读“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毅然易名“去病”。早年参加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宣传革命不遗余力。在推翻满清帝制的辛亥革命和讨伐袁世凯的护法运动中,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其诗多抒发爱国激情 ,风格苍健悲壮。1923年担任国立东南大学(1928年改为中央大学,1949年改名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1928年后曾任江苏革命博物馆馆长、大学院古物保管委员会江苏分会主任委员。1933年,病逝于故乡同里镇。

陈去病故居也叫绿玉青瑶馆,原占地二亩二分半,共有房屋42间,大门面西,房屋临河而立,故居内原有楣额“孝友旧业”四字。

宅内主要建筑有浩歌堂、百尺楼、绿玉青瑶馆、书记及家庙等。故居浩歌堂面阔三间,1920年此屋落成时,陈去病适阅香山的“浩歌行”,欣然神会,将新屋取名为“浩歌堂”。浩歌堂是陈去病会客之所,堂中原悬有“女宗共仰”及“浩歌堂”横匾。“女宗共仰”匾系孙中山先生褒扬陈去病之母倪老夫人“鞠育教诲,以致于成”而亲笔所题。


百尺楼是陈去病藏书和写作的地方,一楼一底,十分简朴。他所编著的《百尺楼丛书》,即以此楼而定名。











8:08分离开陈去病故居,前往不远处的同里天元文化苑。


陈去病故居旁边的居民聚在一起干活。

同里古镇外的风景也十分秀丽。



8:22分来到同里天元文化苑。

2014年,具有江南古镇风格的同里天元文化苑落成投用,这是我国第一座以棋战名称命名的棋院,是集围棋比赛、展示、培训、接待、办公于一体的文化综合体。

正规的围棋棋盘形状为正方形,上书横竖各十九道平行线,构成三百六十一个交叉点。其中有九个交叉点用大黑点标识,以方便定位,这九个黑点称之为“星”(或“星位”)。棋盘正中央的星位被称为“天元”(坐标点:K10)。

由中国棋院与新民晚报社、吴江同里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中国围棋天元赛,是中国棋界颇具影响力的传统性品牌棋战。同里天元文化苑的建成启用,标志着中国天元赛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



古色古香的天奕阁。




同里天元文化苑内的亭台水榭无处不见围棋元素。






小马即兴表演。






展示厅前,这块以地为棋盘的巨型棋局,其实还有个不为人知的典故——2014年,同里天元文化苑正式启用后的第一项围棋大赛正是第28届同里杯中国围棋天元赛决战,当时年仅17岁的挑战者柯洁四段向天元陈耀烨九段发起挑战。

在揭牌仪式上,柯洁在这块巨型棋盘上用道具棋子摆出这个连星开局,并大方透露:这就是自己第一场的开局。此后,主办方还真按照这个开局摆上了石头棋子,延续至今。





8:56分离开同里天元文化苑,前往同里水乡古镇的最后一个景点罗星洲。

卖酒水的小囡说罗星洲关了。

为了少留遗憾,我和小马一致同意去看看。

又是急行军。

9:11分到达罗星洲客运站。

门口告示牌:码头维修,6月1-3日停运。今天2号,正好赶上。

经争得工作人员同意,在码头上远拍几张照片。

罗星洲是一块集佛教、道教、儒教三教合一的圣地,位于同里镇东,是浮现在湖面上的一个小岛,只须乘小船前往只须数分钟便抵达。沿途可欣赏同里湖烟波浩渺、鱼帆点点的水乡景色。放眼望去,眼前就是以烟雨景观闻名的罗星洲寺庙,像是浮在碧波上的仙境。


罗星洲为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市同里镇东同里湖入口的一个小岛,浮现在约四平方公里的湖面上,以烟雨景观见胜。以周围芦丛形似罗星得名。

环绕小岛的堤岸芦苇摇曳,垂柳依依,漫步其上能尽情饱览湖光水色。每到夏秋时节,池中亭亭玉立的荷花引来众多的游人。

罗星洲最迷人之处还是听雨。在罗星洲听雨是古代文人最向往的一种享受。罗星洲的雨声时而苍凉,时而圆润,时而如泣如诉,时而高亢激昂。小雨轻轻敲打湖面和洲上的芭蕉、瓦棱时,犹似一支滋润甜美的圆舞曲;大雨狠狠抽打湖面和洲上的芦苇、树木时就象一支悲壮雄浑的交响乐。到罗星洲听雨定会给您带来无限乐趣。

进入山门为一庭院,正面关帝殿庄严肃静,殿后是宽敞的庭院,穿过庭院便是洲上的主体部分——观音殿。该殿为两层重檐建筑,造型壮丽,气势宏伟。殿底层围有宽阔的游廊,殿后建有一个小亭。殿宇的南面是一个花园,由弧形的堤岸构成一泓池水,水池周围有水阁、旱船、曲桥等建筑。曲折的游廊由西向东将殿宇与花园有机地加以分隔,成为烘托花园的背景。游廊地形比较高,能清楚地眺望湖面的景色并俯视园中的楼阁池水。

罗星洲上有城隍殿、文昌阁、斗姆阁、旱船、曲桥、游庙、荷池、鱼乐池等,建筑布局紧凑,集庙宇、园林于一身。每当夕阳西下,由岛上可远望同里湖万家灯火,别有一番意境。

柳亚子先生曾写过《罗星洲题壁》一诗:“一蒲团地现楼台,秋水蒹葭足溯回;猛忆船山诗句好,白莲都为美人开。”




据史书记载,罗星洲上最早的建筑始于元代,清光绪年间重建。小岛四周长堤环绕,南部是园林,北部是寺庙。山门面对古镇,上悬门额“罗星洲”,两侧有“蓬莱仙境”的砖刻阴文大字。山门前有石级码头供船舶停靠,两棵数百年的大榉树郁郁葱葱,巍然挺立。罗星洲以烟雨景观见胜,其“罗里听雨”在历史上被列入同里二十景之一。


罗星洲不幸于1938年4月被日寇焚毁。当时一支100多人的国军便衣队偷袭驻扎在同里的日军,后旋即撤退,增援的日军抓不到人便迁怒于罗星洲上的葱郁树木,说是这些树木挡住了视野,下令焚烧。于是,小洲上的树木、建筑物毁于一旦。







1996年4月,同里镇人民政府重建罗星洲;1998年4月,罗星洲再展雄姿。

9:26分撤离罗星洲。



9:40分回到同里水乡古镇。





10点半在邹老板建议的酒坛子饭桶用午餐。

吃的是这些食物。

12:07分邹老板的父亲骑着二轮将我们送到古镇外。

而后打车前往吴江客运站。

12:29分到达吴江客运站。

看到“马上滚蛋”的雕塑。

在候车大厅候车。

2019年6月2日13:40分,在吴江客运站乘坐江苏快客,44块钱,前往常州客运总站。

敬请关注《我与小马下江南(14)(常州)》

感谢观看🙏别忘点赞👍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