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小马下江南(3)(二进安昌古镇)
2019-6-62019年5月28日清晨5点半从酒店出发,二进安昌古镇。由于7点之前不会有游客,所以重点拍摄安昌河两岸风景倒影以及古镇村民的真实生活。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将近40年的时间,游览过数十个古镇,总结出一条经验:直接下榻古镇,玩好清晨黄昏,尽尝地方美食,景点一网打尽。
路过一座“断桥”,桥面为何拦一堵头儿,成一悬念。

古镇恬静的出奇,生怕一声咳嗽惊扰了这寂静的清晨。


游客中心广场被太极拳爱好者占领,随着悠扬的音乐,老妪老叟的一招一式还真有些专业水平。

小马穿过牌坊,向游客中心广场走来,请看小视频。
高桥南侧数十名香客在安昌河畔集结。

激发了小马的创作灵感。

香客络绎不绝,噪杂的吵闹声打破了清晨的宁静。

香客们依次从高桥中走过。

而后桥面又恢复了平静。


昨天下午走的是安昌河北侧,今天从南侧绕行。

安昌桥的清风第一廊美的几乎使人窒息。




此图右侧的围墙犹如一条水墨腰线倒映水中。

香客们络绎不绝,匆匆赶往城隍殿烧第一股香。

明阳桥畔垂柳依依。


水阁桥桥墩的楹联也是形容安昌古镇的绝妙诗句:“碧水贯街千万居;彩虹跨河十七桥”。廊楼匾额金色隶书四字:福泽万民。

水阁桥背面桥墩的楹联是“越地风情古镇;绍兴师爷故里”。越地,即百越之地。广义上是指中国古代百越部落所居住的地方,由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广东等汉族南部地区及广西、越南等少数民族地区共同组成。狭义指绍兴地区,古代越国首都,唐宋越州,所以称绍兴为越地。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香客们已经集结在城隍殿大门外,等待开启庙门。

这可能就是水乡的棚户区,但却是原汁原味。


一个头戴乌毡帽的船夫,驾着一叶扁舟,悠闲自得的游弋在安昌河上。“绍兴三乌”又称“三乌文化”,是绍兴地方特色的一种产物,具体所指的三乌即三样物品:乌干菜、乌毡帽、乌篷船。昨天已经看到了乌篷船和乌干菜,今天见到了乌毡帽,三乌齐了。

夫君清扫屋面,夫人推窗观看。

小马追随着乌毡帽船夫一路拍摄。


6点零8分来到仁昌酱园,还没开门纳客。


这是“舌尖上的中国”播过的地方。

1892年开业的中华老字号仁昌记。

门楣上方黑底金字“官酱乳坊”,黑色大门一幅对联“酸甜苦辣咸浮香万户;油盐酱醋茶情牵万家”。按照新规矩好像是从左往右念了。

晾晒酱油的大缸。

关于仁昌酱园的来龙去脉将在“三进安昌古镇”中详细介绍,在此不赘。

进入连廊,拍摄古镇村民的生活场景。


水乡古镇的母亲河包容一切:洗衣洗菜涮墩布刷马桶。




没明白这个手势代表啥意思?

这里挂着需要买票的景点名称,上午8点半开门,这些景点将是“三进安昌古镇”所要描述的内容。

岸边酒坛诉说着绍兴黄酒文化。

透过桥梆感悟到安昌古镇历史。


古镇生活从清晨开始。







小马等待拍摄时机。

大娘锁好家门去集市买菜。





清晨唠家常。


三代四辈同框。



练功归来。

松盛酱园也很有名。



炉火熊熊。

一会儿见,仁昌酱园。


回到古今鉴戏台。


香客们已进入城隍殿。

里弄内的村民们都在生炉火。




走进一家庭院。

墙壁上挂着一个大簸箕。

老奶奶正在吃早饭,看见有人前来,端着碗要回屋,我一看赶紧撤退。



浣纱女。


小马与邻里乡亲交谈。

小囡家的小黑狗。


自信人生二百年。

龙吟。











安昌古镇简介,想去的朋友们可以放大观看。

回顾历史风云。


描绘美好前景。

7点18分走出安昌古镇,回到酒店早餐。

敬请关注《我与小马下江南(4)(三进安昌古镇)》

感谢观看🙏别忘点赞👍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