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涛(1642年-1708年),清初画家,原姓朱,名若极,广西桂林人,祖籍安徽凤阳,小字阿长,别号很多,如大涤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瞎尊者,法号有元济、原济等。明靖江王、南明元宗皇帝朱亨嘉之子。与弘仁、髡残、朱耷合称“清初四僧”。
石涛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他既是绘画实践的探索者、革新者,又是艺术理论家。


石涛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他既是绘画实践的探索者、革新者,又是艺术理论家。 明靖江王后裔,幼年遭变后出家为僧,半世云游,以卖画为业。


石涛是地道的天才画家,他生前身后世界,三百余年来,后人对其追捧与喜爱一直未有停歇。就近现代画史上,扬州八怪、张大千、傅抱石、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等人都曾经对他偏爱与推崇。


他一生中半世,浪迹天涯,自号苦瓜和尚,餐餐不离苦瓜,甚至还把苦瓜供奉案头朝拜;他对苦瓜的这种感情,与他坎坷的生活境遇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石涛身为明宗王室后裔,却生不逢时。 3岁时,遭遇国破家亡,随家仆逃至武昌,才得以活命。


他从显赫的皇族后裔沦为贫民,又从而遁入空门,浪迹天涯数十载,云游四方,饱尝人世间的艰辛。这些都对他的艺术道路带来很大的影响。云游期间,石涛在安徽宣城敬亭山及黄山住了10年左右,广结画家朋友,康熙17年(1678年)夏,石涛应钟山西天道院之邀,到达南京,是年37岁。


人到中年,石涛绘画艺术生涯进入了一个转变时期,此后的数年是石涛生活上较得意的时期,尤其是康熙帝玄烨两次南巡,石涛被两度召见,这是他最感荣耀的大事。


乞食苦瓜僧,康熙28年(1689年)秋,石涛到了北京,北京之行是石涛人生的转折点,在绘画艺术上,他得到了很大提高,但他并未能达到报效朝廷的愿望。


在京期间,他受人之邀,频频出入王公贵族的高第深宅。结交了不少上层官吏,如大司马王骘、大司寇图公、辅国将军博尔都等,并与博尔都结为挚友。


虽然结交的达官贵人不少,但真正能体察他心思的屈指可数,他终于明白自己在京城社会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在一丝苦笑中吟出了如下凄楚哀婉的诗: 诸方乞食苦瓜僧,戒行全无趋小乘。 五十孤行成独往,一身禅病冷于冰。


诗中道明他在京城的社交舞台上,充其量只是个“乞食”者而已! 上层人物只把他当作画匠,这使他思想上感到很失望。


独领风骚,康熙31年(1692年)秋,51岁的石涛买舟南下,从北京回到扬州,从此一心投身于艺术创作;石涛在扬州提出笔墨当随时代,"无法而法"的口号,震动画坛。他遍游名山,"搜遍奇峰打草稿"的经历,形成了自己苍郁恣肆的独特风格。


石涛的理论和实践,给画坛吹来一股新风。他开辟的画坛先风在清朝300年中,“扬州画派”独领风骚,到了清末,影响更是遍及全国。


晚年的石涛自己在平山堂一带选好墓址。 1707年,石涛在扬州逝世,葬于蜀冈南麓。








































图片源自微信网络摘录收藏并分享 二零一九年六月三日制作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