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堂堂魔都大上海曾有个“鬼市“,而且是在白天游人如织的豫园门前方浜路上海老街上,相信大多数人是闻所末闻,见所末见。然而,“鬼市“确确实实真真切切几年前在上海老街上存在了二十多年。 新世纪初一个仲冬的清晨,我在惠南镇解放路上摆地摊,收售古旧民俗老物件,一位精瘦的老人在我摊位上与我聊天,告诉我每个星期六的凌晨,上海老街上有个“鬼市“,我摊位上摆放的这些破烂老物件,拿到上海老街“鬼市“上是很受人喜欢购买的。 听闻这个消息,我有些将信将疑,常言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抱着好奇的心,决定到实地去一探究竟。 一个星期六的凌晨3点半,我在惠南镇乘上了南新线,到大兴街下车,换乘65路到复兴东路下车,一看手表刚好5点钟,其时四周万籁俱寂,夜色迷离,整座魔都还笼罩在矇矇胧胧的夜幕之中。 走到河南路上海老街牌楼下向东望去,昏黄的路灯下,上海老街上已是人潮涌动,熙熙攘攘,好不热闹!老街两边人行道上摆滿了地摊,一个连着一个足足有一里多路长。地摊上摆满各种瓷器、铜器、玉器、漆器、石头、字画旧书、木器家具,民俗老物件应有尽有。 摆摊的人大都来自上海周边地区的农民和城里的下岗失业人员,他们平时走村访户,串街过巷收购老家具,老物件。逢周五深夜来这里摆摊出售,到周六早上天亮收摊回家。 来逛“鬼市“的人形色各异,有医生、教师、机关干部、企业老板、古董商人等,总的来说,是文化层次比较高的一群人,据说也有专家教授、电影明星常来“鬼市“”掏宝“。我曾在“鬼市“上碰到过原我公司经理来“鬼市“”掏宝“。我在改制中下岗失业,为了生活起早摸黑,挨冻受累出来摆摊挣钱。这家伙估计在改制中发了点财,就沽名钓誉、附庸风雅当起收藏家了,也半夜三更起床,不辞车马劳顿来“鬼市“”掏宝“。 他们提着手电筒,在地摊上照来照去寻找着心仪的宝贝,发现有合自己兴趣的东西,蹲下身子,借助手电筒的亮光,细细地鉴别自己所喜欢的东西,检验“货物”的真伪。 那么,为什么叫做“鬼市“呢?恐怕很多人不知道!据说“鬼市”的名称由来已久,有说法是清朝末年,有两种人会偷偷摸摸拿着古董宝贝出来卖。其中一种是家道中落的富贵子弟,他们日子难捱,祖上却还有一些宝贝,所以就拿出来换钱,但是这属于败家,大户人家子弟总归要面子,不希望别人知道自己沦落到这般寒酸,所以天不亮出来摆摊卖,黑灯瞎火的谁也认不出来,天一亮就撤。 另一种人则是一些鸡鸣狗盗的盗墓贼,这些人更不敢光天化日之下兜售赃物,所以也是趁着夜色销赃。圈子里都知道有一些特定的地方会有这种聚集地,慢慢地就形成了市场,这就是“鬼市“。 经过实地观察后的笫一个星期六凌晨,我带上一些早些时候收的一些老碗老碟子,老的铜锁铜帐钩,破甜盂破茶壶,报帖盒,老式提篮等老货,当时都视为宝贝收进的,等知识眼力提高和了解了行情之后,才知道这些老货其实是古玩中基本是无收藏价值的“垃圾货“,越看越头疼,又占地方,又积压钱。决定去“鬼市“统统处理掉。 在去“鬼市“的车子上,心里有点忐忑不安,担心卖不掉又得带回家。钓鱼钓不着还可以买两条鱼骗骗老婆,古玩卖不出去可怎样向老婆交代呢?花了工夫花了车钱饭钱,弄不好偷鸡不着蚀把米,想想就紧张。 可谁知道我刚把东西摆到“鬼市“摊位上,瞬间就被三个顾客围上了。看他们的架势,应该都是古玩商,是跑到我这里捡漏来了。这几个行家一看我是陌生面脸,还都是老货,立刻来了兴致。既然是甩货,我也不开高价,一下子卖掉了十多样东西。远处的人一看我这热闹,又围过来好几个掏宝人。 人们买东西都喜欢凑热闹,这就看出来“撬边”的重要性了,最开始买我东西的这三个行家,就相当于给我当了撬边,其他人也跟着买。到天亮城管出来时收摊,带的东西卖掉了一大半,初战告捷。 从此,毎个星期六凌晨,我是必到“鬼市“摆摊,有时为了占个地段好一点地方摆摊,星期五晚上九点乘沪南线末班车到上海老街上,等街上行人稀少后挑个地段好一点地方,铺上一块破布占个摊位,在凛冽寒风中席地而坐,等待子夜过后掏宝客们到来后,再摆出带来的物品出售。 在2014年的一个星期六凌晨来到“鬼市“,只见三步一岗,五步一哨站滿了城管人员,被告知从今开始不准摆摊了。心有不甘又去过几次,仍不准摆摊,从此我告别了“鬼市“。日前得知,消失已5年的”鬼市”又回来了,择日准备去看看。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