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旦鸦雀
2019-5-31摄影:王树楹 编辑:刘玉珊
拍摄地点:天津西青郊野公园、天津西青郊野团泊桥附近
这组照片是我的老师王树楹教授近期拍摄的。令我感动的是,一位87岁高龄的老先生自己驾车在天津周围,有时也到河北山东等地拍鸟。不但自己享受了生活的乐趣,还及时把美分享给他的学生和朋友们。众所周知,王先生的摄影水平很高,但他仍在努力学习摄影及后期制作技术。前几年我在水上公园就碰到他前去参加一个图片后期制作学习班。我家先生说,王教授是在用他过去搞科研的精神钻研摄影,力求精益求精。这种精神令人敬佩,很值得我辈学习。




震旦鸦雀是一种珍稀小型鸟种。其体长约20厘米,体重18-48 克。黄色的嘴带很大的嘴钩,黑色眉纹显著,额、头顶及颈背灰色,黑色眉纹上缘黄褐而下缘白色。上背黄褐,通常具黑色纵纹;下背黄褐。有狭窄的白色眼圈。中央尾羽沙褐,其余黑色,而羽端白色。颏、喉及腹中心近白,两胁黄褐。翼上肩部浓黄褐色,飞羽较淡,三级飞羽近黑。 虹膜红褐色;嘴灰黄色;脚粉黄色。是中国特有的珍稀鸟种。它的名字非常中国化,古印度称华夏大地为“震旦”。这种鸟的第一个标本采集发现是在中国南京,所以定名为震旦鸦雀。由于这种鸟生活空间仅限于芦苇荡中,且数量过于稀少,被中国人称为“鸟中大熊猫”。



震旦鸦雀夏季以昆虫为食,冬季也吃浆果。震旦鸦雀体型娇小,活泼好动,嘴里不断发出短促的“唧唧”声,在树枝上稍作停留后,又一阵风似地轰然飞去,极少下到地面活动。它们吃昆虫,也啄食种子。



震旦鸦雀喜集体群居,其集群大小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繁殖季节以单只和较小集群为主,而非繁殖季节以较大集群为主。人类接近时,不同季节和不同集群大小中的哨兵行为和警戒鸣叫的出现与否呈现极显著的差异,差异主要由集群大小决定。



震旦鸦雀也是快乐的小精灵,它们的叫声急促而连贯,非常好听,唱得高兴的时候,它们还会展翅欢唱,可是力度并不大,但扇翅膀的频率比较高,一边振翅,一边低唱。



震旦鸦雀的窝极隐蔽,敌害不易察觉,更难以接近。它们每年4月开始筑巢,雌雄共同筑巢。会用坚硬的嘴巴撕裂芦苇叶,以叶片中纤维为建材,将纤维丝缠绕在2-5根芦苇上,然后一圈一圈地绕成巢样。每窝产2-5 枚卵,当中能孵出雏鸟2-4只。哺育初生儿的时间大概在9-11天,由雌雄共同承担。雏鸟刚离巢时不能飞行,必须借助密集的芦苇秆攀爬、跳跃。小雏鸟还不会主动觅食,离巢后必须由爸妈带着喂养十多天,之后,它们才会由爸妈递食变成爸妈搜寻食物、雏鸟啄取。此时期递食和搜寻食物主要由雄鸟完成,雌鸟尾随,“两人”的角色完全换了位。



震旦鸦雀最早发现于中国江苏,已有140年的研究历史。虽说研究历史不算短,而且也不乏研究者,但在公众眼里,这种鸟依然相对陌生,尽管它们看起来还相当的可爱。如今,由于滩涂开发和芦苇收割等,这种小鸟彷徨在生存的十字路口,需要公众从外部给予善意的助推力。天津大学的众多湖泊也曾经是各类小鸟的天堂,但随着近两年湖泊美化和治理,芦苇荡然无存,鸟们也就只能迁徙别处了。



王先生拍摄的这组照片多数是震旦鸦雀父母喂食幼鸟的慈爱和亲密的情景。鸟类也和人类一样,将爱一代一代的传递下去,以便得以繁衍,绵延不绝。












感谢王先生拍摄的精美图片!祝老师幸福安康🌹🌹🌹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