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和服
和服(着物--きもの,kimono) ,是日本的民族服饰。在汉服传入日本之前,日本人仍穿着简单的土著服装,或为套头装,或为对襟装。直到古坟时代后期,受中原和朝鲜半岛服饰的影响,豪族服饰出现了左衽的倾向。和服起源可追溯至公元3世纪(中国三国时期,239年,日本邪马台国女王卑弥呼派遣难升米出使魏国,获赐亲魏倭王之金印)。江户时代(1603年-1867年),以前称吴服,语出《古事记》、《日本书纪》、《松窗梦语》,在称为和服之前,日本的服装被称为“着物”,而日本古代所称的“吴服”是“着物”的一种。到了奈良时代,日本遣使来中国,获赠大量光彩夺目的朝服。
2,琉装
琉球人与日本和族同源,同时也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因此衣冠与明代汉服、江户时代和服一脉相承,称为琉装。琉球国于16世纪时确立了阶级制度和相应的服饰制度。
3,朝服(韩服)

朝服(韩服)是朝鲜民族服饰,朝鲜半岛(今朝鲜、韩国)曾存在过此类服饰,属于古代汉族文化范畴,后来经过演变,形成了朝鲜自己的民族服装,称为朝服(韩服)。新罗时代(前57年—935年),中国的大唐朝廷把丝制长袍传到朝鲜。贵族妇女开始穿着全身裙和阔袖的上衣(襦)。而男士就穿着窄身、长至膝盖的上衣和阔身裤,并把裤脚绑在足踝。高丽时代(918年-1392年),朝鲜曾成为元朝的藩属国达80年。忠烈王其後迎娶成吉思汗的女儿为妻,从此改穿蒙古服饰。在他统治的3年内,所有官员都要剃去头发,并要穿着蒙古服饰。
4,越服

历史上,秦朝统一百越,越南领土归服中国,但由于和中原距离较远,中原帝国的控制力有限,故越南和中原帝国分分合合,直到宋朝时越南丁朝皇帝被册封为交趾郡王,首次从中国领土变为中国的藩属国。此时的越南已经受到汉族文化极深的染化,历代正统服制多因袭或模仿中原汉族王朝的样式。公元39年,北方的越南女人为了纪念一对勇敢脱离中国独立的姊妹(Hai Ba Trung),开始穿起剪裁宽松、有着四片裙摆的ao tu than,这是奥黛(Ao Dai)最早的记载。越南男子相对应也有一种叫Ao gam,通常也在重大节日和婚丧礼等场合穿,但是今天Ao gam只是在老年男子中才穿。网络上有人把它称作“越南旗袍”是不准确的,虽然它与旗袍很相像,但是从历史流变来看,奥黛在早期只是与旗袍有联系,后期的发展则融合了欧美文化。
5,蒙古袍

蒙古人最初披发左衽,衣服与契丹相同。蒙古汗国受汉文化影响后又多着右衽的辫线袄和质孙服。忽必烈统一中国后则延用了前代服装。元朝前后蒙古袍受汉服影响产生了质孙服,质孙服又反作用于汉服,使产生了曳撒制式,“曳撒”的名字即来自于“质孙”。清朝以降,受满人服饰的影响,喀尔喀蒙古的服饰明显具有满服的特点,当今常见的蒙古袍都以喀尔喀蒙古袍为主,但大部分蒙古族地区仍然能见到交领右衽的传统服饰。
6,藏袍

汉族和藏族同源于汉藏先民,同样具有交领的衣著特点。历史上汉藏文化又有著长期交流,藏人的藏袍深受汉服的影响,很早就出现了右衽、繫带的特点。但为了方便劳动,通常将衣长改短;为了避寒,又将袖长增长。唐代时,敦煌一度被吐蕃占领,当地汉人被迫从“夷俗”,只有祭祖时才穿上汉人服饰,“遗衣整巾潜泪垂,誓心密定归分记”,设法回归唐朝。吐蕃汉人沿袭汉服保持民族气节和习俗,保持和唐朝的联系。
7,旗服

建州女真是金朝女真后人,满洲是建州女真合并其他女真族改名而来,后来满洲人入关后又被汉化。清朝入关后,所有人被分成两种户籍,一种是旗籍,一种是民籍。因此清代的人分两种,旗人和民人,除了旗人以外,其余全是民人。清代女服,指的是满清统治时期(1644—1912年)中国境内全体女性所穿着的衣服,清代女服大致分为两个体系,一个是满族女性服饰体系,另一个是汉族女性服饰体系,前者代表满清皇室和贵族阶层,后者则代表士绅阶层和普通百姓阶层。右衽大襟 、立领盘扣、侧摆开叉是旗袍最典型的特点,有很多汉元素。


旗袍历经百年的演进,随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的变化,演绎出多姿多彩的样式,让人目不暇接。旗袍的起源颇受争议,20世纪30、40年代是旗袍发展的黄金时代,样式变化多且非常丰富。由于最初取自满族人用于骑马而制的两面开衩袍服,因此男子配套的是马褂。在1930~40年代旗袍大行其道时,中国男子往往流行中山装和长衫。旗袍实际上是从汉服演变而来,或者是汉人参考汉服和旗人服装改制而成。


8,胡服

胡服是古代诸夏汉人对西方和北方各族胡人所穿的的服装的总称,即塞外民族西戎和东胡的服装,与当时中原地区宽大博带式的汉族服饰,有较大差异。后亦泛称汉人服饰以外的外族服装。胡服一般多穿贴身短衣,长裤和革靴。衣身紧窄,活动便利。古代常见胡服有圆领袍、曳撒、高腰襦裙等服饰。胡服进入华夏,始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革。首先采用这种服装的赵武灵王,是中国服饰史上最早一位改革者,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颁胡服令,为了对抗北方游牧族群的入侵,推行胡服骑射。胡服与当时中原地区宽松的服装有较大差异,特征是衣长齐膝,裤子紧窄,腰束郭洛带,用带钩,穿靴,便于骑射活动。因为胡服轻便实用,所以很快从军队传至民间,被广泛采用。圆领亦称团领,是唐代最典型的胡服,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唐代男装。缺骻袍是在鲜卑旧式外衣的基础上参照西域胡服改革而成的一种北朝服装,圆领衣侧开衩,衩口最初较低,后渐高,直抵胯部,故称为缺胯。
9,印度服

印度最古老最具有本土特色的民族服就是裹裙和搭帕。印度的第一帝国时期,即孔雀王朝和巽伽王朝时代,印度男女穿的还都是跟吠陀时代一样的三件套未缝制的衣服,与巴比伦、中国、波斯和希腊都有着文化交流,同时印度处于和平时期。最主要的是白色棉质或亚麻的裹裙(antariya)。除了裹裙和腰带外,第三件装束是长长的棉质搭帕(uttariya)。贵族一般把搭帕的两头分别搭在肩上,让中间垂下遮住胸脯或者把搭帕的一头搭在肩上,也可以披在后背再用手腕抬住。但是对苦力和手工艺者来说,搭帕更适合扎在头上挡住阳光或者是捆在腰上方便工作,或者是作为擦汗的毛巾。同时,女性的裹裙穿法跟男性不同,裹裙从最开始的不透明后来变得越来越透明了。

纱丽 (又称纱丽服)是印度、孟加拉国、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国妇女的一种传统服装。用印度丝绸制作的莎丽一般长5.5米,宽1.25米,两侧有滚边,上面有刺绣。通常围在长及足踝的衬裙上,从腰部围到脚跟成筒裙状,然后将末端下襬披搭在左肩或右肩。
10,唐装与汉服(华服、唐服)
唐装是中国的一种服饰,指唐制汉服,为汉族服饰系统中一种款式,特征是交领、右衽、系带。代表有齐胸襦裙、唐圆领袍、交领襦裙等。唐装中的妇女上衣种类一般分为襦,袄,衫三种。襦是一种衣身狭窄短小的夹衣或棉衣。袄长于襦而短于袍,衣身较宽松,也有夹衣或棉衣。襦、袄有窄袖与长袖两类。现代唐装,更多的是指后来因为西方文化影响和历史原因而最后定型的服装。最大特点是立领与盘口,比如女性的旗袍、男性的唐装、马褂、长袍。


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

汉服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赛里斯国的体现,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当然,汉服不是某一种款式,也不是某个朝代或年代的衣服,更不是完完全全100%的纯汉族风格。也就是说,汉服影响着周边民族服装的变化与改革,反过来也是。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