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然如此
关注 已关注 已关注

老子思脉——潜藏在中华文明底层的幽久泉涌

自汉以来,中原大地,外儒内法,自称周天,周而复始,朝代更迭,绵延千年,终不敌高速演动之西方工商业文明,于近代历经屈辱,百炼成钢,终成大国。无人亲自经历过的历史,却是我们不得不活在其间的世界的奠基,因此今人有必要好好认识一下在自己生活的土地上诞生过的思想、文化,如何影响今人的行径,如何作为未来的参考,如何有如此迥异的分化。西方兴起了,是因为他们拾起了原始文明(古希腊);东方也兴起了,是因为他们丢弃了原始文明(农耕文明)。然而真的丢的掉吗?又或者,如今国人声势浩荡地吵嚷着要发扬的传统文化,那些仁义礼智信,真的是那个古老文明带给我们最有价值的东西吗? 老子其人其书其学说,迷离惝恍。魏源曾说,“老子道太古道,老子书太古书也。”。从其古朴悠远的用词习惯来看(民国学者吕思勉:“今老子书,词义甚古,又全书之义,女权皆优于男权。具足征其时代之早”),其思想之滥觞应比春秋末期要古远的多。老子书,即《道德经》,很可能并非一人所作。以下考古证据可以加以证明:继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帛书《老子》甲、乙本之后。1993年,湖北荆州郭店出土了竹简本《老子》三组。三组竹简字体各异,竹简长度和编线位置各异,由此可知它们是三位不同抄者在不同时期所抄录。甲乙组与传世通行本句式基本相同,但丙组文字有一半不见于《老子》。甲乙丙三组竹简上的《老子》文字合起来只有2016字,约为今本《老子》的五分之二。因此我们推测,竹简本《老子》很可能已是一个完整的抄本,后来的各种传本,包括帛书和各种传世本,都是在简本的基础上改造、重编、增订的。如果是这样,老子书的行文编排混乱,甚至有许多逻辑矛盾之处,也难以避免的。但最严重的问题并非文字的流传编排上的差错,而是后人有意无意的层垒附会,让虚学的、探寻本原与物演规律的《道》《德》二经,逐步沉沦为 “黄老之学”的实用之学,扭曲为一种政治实务操作,又或者是“厚黑学”之类的阴谋之说,亦或是“全真保性”的养生修仙,这当然是对老子超拔思境的贬低。 先秦诸子第一子,并非老子,而是齐王小白之相管仲。但我更愿意把老子当作中华文明史上第一位思想家。天下哲人颇夥,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思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但能做到自成体系,追究终极者,恐怕寥若晨星。而在中华思想史上,仅老子一人做到了这点。老子追问世界的终极因,因此读《道德经》,需要注意两组词汇——“天之道”与“人之道”。“天之道”就是宇宙观,自然观;“人之道”,就是人类文明之道,世界观,人类社会之道。老子认为,必须首先追究派生了天地万物乃至人类的“天之道”的运行规律是什么,才有资格讨论“人之道”该怎样操作。《道》部主要谈论“天之道”。以往的学者,只有金文作参考,而如今甲骨文研究工作向我们展示,“道”字,以“彳、止、首”三个字根会意:“彳”是“行”的省略,来自十字交叉的大路口;“止”以脚趾之形表示人的迈步行走(留下的脚印);“首”则源自一个人的脑袋(上面是头发,下面是人的鼻子。)。所以“道”一字的会意,应解为,一个人走在笔直的大道上,可以看清出对面走来的人的面孔,是这样的无视岔路的大道。与“道”相对的则是“路”,人踩出来的路,或“径”,捷径方便跨越边界的小路。“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传世王弼本十四章)老子谈论的追究终极的“道”,是要超出人类感知通道,去捕捉天地万物的根源的。“天乃道,道乃久”,这里表达了对这个终极因的不可分割性、恒久性的猜测,这与古希腊哲学本体论时代追究的存在、本体这个对象十分相似,表达东西双方在轴心时代思境之高下等一。但,在老子书里最为著名的一句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却表达着万物的演化序列中有恒久性、稳定性的差别,表达着老子对演化进程稳定度状态,或稳定度递失状态的一种猜测性表达。 虽然孔子学说积极入世,但老子学说跟儒学有一个重要的共同点,那就是反动。孔子请注意什么叫反动,对现在一切人类主流文明行为的否定和倒退叫反动。不仅二人如此,所有伟大的思想家都是反动的,只不过思者反动,行者曲解,一般人无法理解反动,都持有进步论观点,当然这也是“道”之实现,他们想反动也反动不起来。对于老子思想的反动之深彻,已经达到后人已无法与之相争论以至于只能进行扭曲的境地。《道》的中心章节是传世本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大多数人读这句话就看到第一句,读出了一个辩证法——物极必反,典型的辩证逻辑。但辩证逻辑只是人类逻辑思维用智的低级阶段,因此,认为老子中心论点是物极必反,AB两点可以互相转换,所以他反动,这样的观念是浅薄的。第四十章最重要的一句是“弱者道之用”——弱化现象是道的实现方式。老子的眼光是纵向动态的描述物演规律,而不仅仅表达横向静态的物极必反的圆周现象。“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又说“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最原始的派生物天地尚且不能永恒,人又何其之弱。老子比较了天地和人存在状态的强弱态势,之后又直接表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这里的“至柔”,指最弱化者,是谁?一望而知,是人。稳定度递失的弱存者,却看上去最为强大,自诩为“万物之灵” 。是否我们一直以来认为的越文明越进步的观点其实恰好把我们引向更快速的死灭呢?老子之所以会发出对这样弱者生存态势的种种诡谲之处的奇异,是因为他生在文明还未高速发展的萌芽阶段,比我们要更能看得清楚其发展态势。老子甚至不需要作任何逻辑推理,从直观上就能得出这个结论——老子住在中原,看到中原大陆上的邦国之间兵戈相见、血流成河,而在边缘地区的原始氏族社会的人们安居乐业,慈悲为怀,孩子由社会公养。我们认为文明的发展带来了丰富、带来了繁荣,我们也不避讳环境污染、恐怖主义、疾病传播、贫富差距的话题,并认为我们正在努力地解决这些问题。而谁能说清每一次的“解决”,不过是解决了燃眉之急,而造成无法弥补的远期戕害呢? “大道甚夷而人好径”,今天人类高度调动智慧,形成一个实现贪欲的结构,形成一个竞争社会,形成一个高智群体,并认为能够通过在时空上的位移找寻继续存在的生机,其实是背离天道、丧失物德的自戕性行为。老子学说为人类提供早已丧失的后视视角,我们今天用大信息量来解读,更是证实了这一点,但同时也发现老子说错了一件事,就是人无法退回原始氏族社会。尽管如此,作为潜藏在中华文明底层的幽久泉涌,老子学说提示了了人类在新一期文明中应当如何调整自身的发展方式,哪怕做不到“弃智绝学”,仍可以尝试“见素抱朴”。反动不是反人类,恰恰是为了维护人类的生存,存在高于一切。

展开阅读全文


阅读 223 投诉

喜欢我的作品,就赞赏支持哦

我的赞赏码

长按识别二维码给作者赞赏

记得在赞赏留言中写下名字哦


已有5位小伙伴点赞了哟!
0
收藏
投诉
取消
操作
发送
糖水设置
原创标注
隐藏封面
图片留白
水印
权限
保护 
私密 
公开 

 访客只有输入正确答案才能阅读 
确定
热门评论
写评论

~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

糖水作者
关注本文作者,TA的更多作品
寂然如此
创作 20 粉丝 45
关注
查看个人主页
推荐原创
我写我读,原创是内容的灵魂
浏览更多精彩内容
关于糖水 | App | 小程序 | 电脑版

本页面内容由用户上传 | 用户协议

© 2014-2024 糖水APP

忘记密码
×

作者还没有开通赞赏功能

×

你还没有开通赞赏功能

糖水赞赏实时到账、0手续费

收藏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