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ou
+ 关注 已关注 相互关注
5月22日 2019

巍巍太行山 幽幽大峡谷——人说山西好风光(五)

— 原创 —

从山西回来都快一年了,有时还是会想起进入太行山大峡谷时那种荡气回肠的震撼,尤其是千仞悬崖绝壁猛然间横挡在面前,绝壁凹凸不平,岩缝深深浅浅,几乎寸草不生,深褐色崖壁闪动着冷峻光泽,有一种不言而威的力量,震撼由心底而生。这就是大自然、这就是太行大峡谷,仅用“壮美”是难以表达震撼之情。

山西的太行山大峡谷在壶关,主要有三个景区,红豆峡、八泉峡和青龙峡,景区相距都是十几公里,去了红豆峡和八泉峡,青龙峡在整修,关门,只得错过了。

从长治到太行山大峡谷景区要一个多小时的路程,景区停车场很大,停了十来辆车,显得很空旷,有一块太行山大峡谷的景区图,有些破损了,大体还能看清楚。车辆入口处有一根横木杆拦着,以为这儿便是入口处,可是总觉得不太像,太简陋太冷清了。一问方知,景区还在里面,得自己开车进去,没有任何交通工具可以搭乘。

从入口处景区进去,马上就感觉到走进了大峡谷。

一条弯弯曲曲马路,两边是高耸山体,山势陡峭,树木茂盛,浓密的树叶青翠欲滴,顿觉清新凉爽。越往里走,两边大山就离得越近,路被挤在两山夹缝中,时而几乎是九十度直角拐弯,一座大山、一堵绝壁横在眼前,距离如此之近,仰头望去,崖壁上一片片裸露岩石,纵横交错石缝清晰可见。山峰与山峰之间,还是山峰。山峰是那么陡立,像哥特式建筑高高的塔尖耸立那里,张扬着一种力量的美。路修得很好,车辆也很少,忍不住时不时“违章”停车路边,下来拍几张照片。我知道在那儿停车挺危险的,但为了 “留住”大峡谷,冒点险也是值得的。

这段路很长,有二三十公里,足足走了四五十分钟,才到红豆峡景区。一路就是在夹缝中穿行,崖壁又是那么立陡立陡,仿佛巨人站在你身旁,只是站立时间太久了,肩头上长满了“青苔”。幽幽峡谷的“幽”,大概就是这么来着。宋代释了演有首诗说得非常好,“谷空空谷谷空空,空谷全超万象中。流水落花浑不见,清风明月却相容。” 释了演是宋代和尚,诗带着浓浓禅意,不过当身处于太行山大峡谷之中,面对“空谷”,还真有点心无旁骛、心静无杂念的味道,仿佛世上所有繁杂都在山的另一边。

等到了红豆峡景区时,已临近中午了。有两条从谷底爬上山顶的路线,一条是步行爬山,可能比较好走,也短一些;另一条是乘坐观光车上山,路线要长出许多,途中经过几个陡坡。陂有多陡,我也不知道,只是从名字上猜的,“好汉坡第一坡”“好汉坡第二坡”“好汉坡第三坡”,这是步行不经过的地方。想想还是乘坐游览车吧,当“半个”好汉。

乘车处停着好多游览车,只有我一个人在候车。等了半天,也没有见到第二个候车人,可从山上下来的游客却是不断从身边经过。这得等到什么时候呀

问售票年轻女子:“什么时候能发车?”

答道:“等游客人够数了就发车。”

“那得有多少游客?”

“至少五人以上。”

等五个人,这半天也没见到第二个候车人。我说“那我买五张票,送我上山好吗?”

年轻女子迟疑了一下,望着边上年岁大一点的男子。那男子挺痛快,“行。”

买了五张车票,一个人乘坐一辆车上山了。

上山路是窄窄的水泥路,沿着大山缝隙一路往上走。真是一处“空谷”,前没有下山车,后也没有跟随车,路上没有一个行人,只有悬崖和崖壁上或浓或淡的灌木丛相伴。游览车忽而左面靠山崖,忽而右面靠山崖,近的时候几乎伸手就能触碰崖壁;时而两边悬崖一起往中间挤压,只留一条小窄缝,迎面又是一堵绝壁。车冲着绝壁直直“撞”过去,到绝壁跟前才能看见急转弯。真是“车到山前必有路”。

“好汉坡”果然“好汉”得很,大概有30度的大斜坡,紧接着就是个大转弯,真为乘坐的车担心。游览车天天在这条山道上跑,应该没有问题,担心也是 “庸人自扰”,我大概就是这样的“庸人”。车在坡前停顿一下,“轰轰”几声,顺利爬上去了。在大峡谷中行驶,山风迎面扑来,清新凉爽纯净,肆无忌惮大口呼吸,就像饮下一大碗美酒,微醺醉意荡漾全身。

大概行驶十多分钟,车在一个叫“洪底村”的地方停留了片刻,接上一位景区工作人员后,继续上山。在停留的片刻,也就拍下了一张照片。

其实之前查地图做功课时,看到过这个“洪底村”,当时还挺奇怪,没有路可以通到这个小村子,没路也就没有列入计划中,没想到居然不期而遇。事后才知,小山村只有二十多户人家,耕地都不到五十亩,原来应该是极其贫穷的村子,因为红豆峡景区开发,家家都办起农家乐,据说条件还挺好。要是能在那住上一晚上,闻带着柴草味炊烟,听此起彼伏鸡鸣犬吠,在万籁寂静深山夜晚体会“清风明月却相容”情境,那该多棒呀。可当时不知道呀。村口几位村民应该是拉客的,也许看我就一个人,又是坐着游览车上来的,没有拉客挽留。如果他们能发出邀请,也许我会留下来。就这样,错过了大峡谷深处小山村。

从洪底村上去不远,就是游览车终点,也就到了山顶。

山顶不大,看风景是另一种情调,青山连着青山、绝壁叠着绝壁,有一种浩然之气飘动。崇云寺就在山顶,很新,好像刚修缮不久,一个老和尚坐在庙前,见我要拍照,冲着我直摆手,吓得我不好意思进庙里朝拜“神圣”了。其实这座寺庙是有来头的。最早叫“滴谷寺”,早到什么时候,无据可考了,只知道隋唐时期扩建后改名为“崇云寺”,名字用了一千多年了。此后寺庙多次倾圯毁损,又多次维修扩建,到明末清初重修时,崇云寺规模很大了,有一百多间房屋殿堂,一百多个僧人;地位也很高,管理着方圆百里的十多座寺庙。可是到了土改时,这座三百年前重修的崇云寺却被人为拆毁了,据说一些崇云寺拆毁的砖头石件,还能在洪底村的围墙、猪圈找见。 “土改”主要是没收、瓜分地主财产,庙宇又不是地主财产,为什么要毁掉,是谁下的决定,如果发生在“文革”期间,文化“法西斯”盛行,别说捣毁一座庙宇,就是再珍贵的文物也是付之一炬,可是崇云寺毁在“文革”之前近二十年。如果将“文革”比作一支盛开的“恶之花”,那么“崇云寺命运”就是“恶之花”根部一根小须须,负责为其输送营养。现在的崇云寺是2007年新建的,难怪看着就很新。

山顶有一条下山小道。小道贴着山崖,长满了树木和灌木丛,另一面是陡坡,同样植被茂盛。树木不是很粗大,会是“红豆杉”吗?不认识也不清楚。红豆峡是因峡谷有二万多棵红豆杉而得名。其实红豆峡原名叫“洪底沟”,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搞旅游开发时,发现了红豆杉,才改名为红豆峡。唐朝诗人王维说 “红豆生南国”的,在北方有这么大面积红豆杉极为罕见,也极其珍贵,可惜我没有“看见”一棵红豆杉。这也许与季节不对有点关系,若是秋季,定会看见树上结的红豆,可夏天什么树都是一片绿色,认不出来呀,要不然怎么也得与跟红豆杉合个影。因为王维后面还有一句,“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这带着爱情神秘色彩的红豆杉,只因科盲,生生错过了。

小道尽头是一条隧道,那是下山的必由之路。当地人给起了一个很富有想象力的名字“红线洞”。

隧道照明很好,是那种细长条状的LED灯,隔上一段路就换一种颜色,白的红的蓝的黄的,一路上倒是不寂寞。隧道基本上保持着开凿时原始状态,岩石凹凸不平,狭窄处仅能容一人通过,不时顶上悬着一块大岩石,看着有点瘆人,生怕掉下来,用手敲击一下,结实得很。隧道很长,总能看到远处有一个发亮小圆点,以为那是隧道尽头,等走近才发现,只是LED灯换了一种颜色。一个人在一眼望不到头的隧道里,还是有点担心,没敢停下脚步,足足走了十六七分钟,才算走出隧道。出来才知道,隧道有一公里长,难怪总觉得怎么就没有个头呢。隧道像是人工开凿的,机器开凿的话隧道壁大概不会这样粗糙,如此费事费工费钱,为什么要开凿这么一条隧道,我一直想不明白,仅仅是为了旅游还是为了洪底村与外面保持联系?好像都是又都不是。不过,这是我步行穿越过的最长隧道,应该说红豆峡除了千仞绝壁外,这儿是印象最深的地方。

下山的路比较好走,有石头台阶,到山腰间没有路了,一条栈道贴着悬崖,盘旋往下,陡峭地方可以超过45度。小心翼翼一步一步往下走,栈道是镂空的,能望见百米之深的谷底,很刺激。在空谷山腰,除了自己脚步声,偶尔几声鸟鸣。原来读过宋人一首诗, “者畔才呼那畔应,万千樵子逐虚声。探寻直是无踪迹,只见青山青又青。”知道是描写空谷幽深幽静的意境,但毕竟不是亲身体验,感觉上总觉得隔着一层薄纱,此时在大峡谷山腰间,这才真真切切体会诗歌的精妙之处。当时想,现在没有了砍柴樵子,若是将樵子改为鸟儿,同样不失为一首好诗。

赏风景,画面语言往往比文字语言更直接更具冲击力,大峡谷更是如此。

红豆峡,来的匆匆,去的也匆匆。再到谷底,已近黄昏,好多地方一带而过,来不及细细观赏细细品味,留下一段遗憾,最遗憾的就是错过了夜宿洪底村。有点遗憾也好,留下一段惦念,也给挽回遗憾留下空间。

展开阅读全文


阅读 1042 投诉

支持原创作品,期待你的赞赏

我的赞赏码

长按识别二维码给作者赞赏

记得在赞赏留言中写下名字哦

糖水设置
原创标注
隐藏封面
图片留白
水印
权限
保护 
私密 
公开 

 访客只有输入正确答案才能阅读 
确定
热门评论
写评论

发自圈子
本作品入选糖水兴趣圈
人已加入
人文行摄
讲述旅途和生活中,你的人文遇见与发现。
加入
糖水作者
关注本文作者,TA的更多作品
zhou
创作 60 粉丝 349
关注
查看个人主页
推荐原创
我写我读,原创是内容的灵魂
浏览更多精彩内容
关于糖水 | App | 小程序 | 电脑版

本页面内容由用户上传 | 用户协议

© 2014-2024 糖水APP

忘记密码
3
收藏
投诉
取消
操作
发送
×

作者还没有开通赞赏功能

×

你还没有开通赞赏功能

糖水赞赏实时到账、0手续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