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经 起源于12世纪的一种能训练思维能力的特别的模式,现在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学习佛法的一种重要训练方法,极具特色,举世绝无仅有。前藏三大寺的辩经方式,是一站一坐,色拉寺辩经院采取的辩经方式,属于前藏系统-----质询者站著,答辩者盘腿而坐。(后藏扎什伦布寺的喇嘛,他们在辩经时,无论问者或答者,两人是对立站著)。

辩经大多在户外露天的广场举行,全体僧人身穿红袍,头戴黄色僧冠,先念诵一回,然后分组辩论。分组时分为一对一、一对数位、数位对一位,以及全体对一位的多种辩论组合。发问者站立,答辩者席地而坐,由问者厉声喝问问题,问题可以是任何关于佛法的提问,辩者必须不加思索地马上回答。在辩经比较深入的时候,问方会瞪眼怒目,手挥念珠分散答方的注意力,并大力击掌以壮声威。击掌时右手向下拍代表消除业障降伏邪见,再上扬代表提弘正见。当答者被问倒时,周围观看者会大声嘘喝倒彩,辩者要除下黄帽,直至下次辩倒问方时方能重新佩冠。有时在世俗辩论中,辩者会兜圈顾左右而言他,令人忘了本来辩论的主题;在佛法辩论上,辩者则只可答“是”、“不是”或“不定”,绝不可能以胡言应付过去,所以胜负结果是很明显的。即使对不懂藏语的观众而言,整个辩经过程也不枯燥。单单观看问者那种气势逼人的声威以及各种辩经手势,已经令人大开眼界了。 在一年一度的广愿法会上,应考僧人必须一个人与多位上师同时辩论,方可考取最高的格西“拉然巴”学位。



辩经时有一套标志动作和方式,初学者还得不断地重复练习,否则拍掌、跺脚的方式不易掌握。 被点到出场辩经的人,必须高声说:“第,吉大洼新度却结”,同时以双手手心相对的方式击掌。第,这个字音,在传统佛法的观想中,是引发文殊菩萨形象的种子字。显教公认文殊菩萨聚集了诸佛之智,在密教里他被称为代表神声智慧的菩萨。“吉大洼新度却结”,有双重意义,一是指在辩论时的内容,必须严格的忠於佛陀的经教;再者,在讨论的整个过程中,自己身口意的行持,都应该正确无误地遵守佛的教义——在辩经意乐心态上,不应该为了取得自己的胜利而打败对方;在言语上,要避免诽谤和恶口;行为举止上,则必须防止瞠怒或轻蔑的表情。展开辩经时,无论质询或答辩者,都只能针对提出的问题问或答:是?否?或一定、不一定;除非质问者要答辩者深入解释说理,这时答辩者才能陈述一大串,否则辩论将流於各说其道。



举例 “皈依”是皈依投靠佛陀的意思。它具有“畏惧” 入三恶道的内涵,以及“相信”三宝具救获之力的信心;因此,有了皈依才算佛教徒。 在先有“畏惧”和“相信”做为皈依的前提下,那麽佛陀算不算佛教徒?回答若是:“是”,那么,佛陀也要皈依了?他有没有皈依? 此外,佛陀也有畏惧心吗?他若没有畏惧心,如何产生皈依?



辩论时,即透过这当中的矛盾,去找破淀。同样一句经文,透过问与答、议论的方式,一层层的深入剖析,加深你对教理的认识。



在辩经的过程中,如果答辩者被迫撤回他所立的一些较次要的“宗”,质询者就会一面以右手猛力拍左掌,一面跺左脚说:“哦!喳!”,并用佛珠在你头上绕一圈。意思是,你已经输了一个计分点。 如果所撤回的是一个主要的宗,所有在场的喇嘛,有时会跟著质询者一起叫起来:”咂威挡迦碴!”那表示答辩者已经完全输了这场辩经。当质询者无法再问下去时,代表他找不到答辩者的破淀;质询者透过找破淀来问对方,答辩者均能如理回答时,问者要接收这个答案。同一位质询者,一旦改做答辩者,碰上智慧比他高的质询者时,对方会在问题中找破绽。
























展开阅读全文